《大腦的未來》讀書筆記(1) | 早起讀書現學現賣

我們從2018年開始讀《大腦的未來》。這本書是一本關於腦科學的作品,由於社群人數眾多,我們一度把互聯網電商各個渠道上的書都買完了,導致淘寶店家把書漲價了。這還不夠,連二手舊書網站我們也買完了。在大家的多次詢問下,經過多天連續缺貨後,出版社終於加印了,但是我們也快把這本書讀完了。我想這本書經過一個小高潮之後,就要開始滯銷了……

早起讀書現學現賣,每天一起讀,讀完馬上研討,現學現賣。現在我們群內每天產出筆記在10萬字左右,摘要其中一些,今天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如果你想加入我們一起讀書,參見2018年,我們一起探索《大腦的未來》。感謝參與整理的各位小夥伴。

我知道這些筆記很長,你可能看不進去,但是我們的進步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Scalers

1. 願景與危機 P1-P8

BY 曾甜

PART A 筆記

@[S526]吳蕾

1.1 我非常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將這些大量的信息銜接、融合到一個貫通各層面的腦理論中。

1.2 心智和腦的損傷或異常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如腦細胞死亡和精神機能喪失所導致的阿爾茨海默病,或其他諸如抑鬱症等。

1.3 生物體是基於它們的基因所提供的材料和其相互作用的環境元素自我構建而成的,這也包括構建其腦與行為,這種觀點有時被稱為發育系統理論。

@[S179]袖手天下

2.1 人腦是宇宙間最為複雜的已知現象,他擁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及它們之間百萬億個相互連接點//百萬億個鏈接點,就算是再簡單的規則,這也是多麼海量的可能性和複雜組合。

@[S384]易婷婷

3.1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探索神經科學不斷增強的闡釋腦的能力,會給我們帶來多少修繕、調節與操控人類心智的動力。

3.2 這種「疾病」(ADHD病)體現於孩子在校表現不好、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講或聽從父母的管教。一般認為這是一種神經遞質多巴胺相關的腦功能紊亂,可吃利他林的安非他明類似物。

3.3 儘管我只能通過我的感官和腦構建的模型去理解世界,但世界的存在與我對它的理解是相互獨立的。

3.4 如果不從演化、發育和社會、文化、技術與科學歷史的角度考慮,我們是無法理解生命體及其演變的。

@cody

4.1 腦如何工作即是探究人類心智如何工作的問題不僅僅是科學,還涉及到哲學、宗教以及詩歌,在一本書的開篇是不便下定論的。

4.2 從個別神經元中特定分子的性質到數億個細胞電學和磁學行為,從顯微鏡下觀察單個細胞到研究動物行為——這就是神經科學的範疇。

4.3 藉助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規模和技術的成功,理解甚至解碼腦與心智之間複雜交錯的聯繫已經被視為科學最後的前沿。

4.4 全球範圍內的研究力量已經注入神經科學領域,其結果是,像解剖學、生理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行為學這些曾經截然不同的領域如今都包含在神經生物學中,然而神經生物學的野心更大,它開始觸及生物學、心理學和哲學之間久負爭論的領域,因此神經科學這個無所不包的詞語應運而生。

4.5 腦表面充滿矛盾的現象,它既是一個固定的結構,同時又具有一套動態的,有些相關又有些獨立的過程,其性質或稱為功能,既可以被定為,又同時彌散,寓於小的細胞集群中,或是整套系統工作的某些側面。

@[S220]樗俏

5.1 我們能否在時間和空間上把腦——這個四維、多層次的七巧板——拼接起來?

5.2 這些技術根植於狂熱的還原論,後者人為大量的各種社會問題和個人疾病均源於腦功能障礙。

5.3 偉大的演化生物學家Theodosius Dobzhansky曾說,只有從演化的角度才能理解生物學。

5.4 生物體是給予他們的基因所提供的材料和與其相互作用的環境元素自我構建而成的,這也包括構建其腦與行為,這種觀點有時被稱為發育系統理論(developmental systems theory)或是自生系統理論(autopoiesis)。

@[S328]鴨梨

6.1 神經內分泌學家認為,腦的功能持續被一股股激素所調製,從類固醇到腎上腺素,神經調質輕柔地從每個神經元的身邊流過,改變著它們的受體,使之迸發出活力。

@[S10]0.1

7.1 藉助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規模和技術成就,理解甚至解碼腦和心智之間複雜交錯的聯繫已被視為科學最後的前沿,也涉及到生物學、心理學和哲學之間的爭論;大腦是我們最有利的工具。好好使用,事半功倍。

7.2 神經遺傳學和產業的複合體不斷壯大,這也意味著「神經療法」的擴大化和「濫用化」,相應的傳統倫理秩序也在受到挑戰

7.3 我們能否在時間和空間上把腦——這個四維、多層次的七巧板——拼接起來? 這一步實在真正破解腦和心智的聯繫——更好地理解二者之間聯繫——之前所必須的。在操控神經系統技術日益強大的未來,我們所有人的腦和心智是怎樣的? //現在的互聯網、知識經濟是否會改變我們的大腦和心智?

7.4 我們對外部世界進行觀察和實驗的方式、認定證據的基礎、理解觀察到的現象和試驗證據背後的理論框架,都來自我們學科的歷史、現有技術的局限性,以及哪些已經並將繼續塑造這個學科歷史的社會因素。

@[S246]摸摸頭33

8.1 我在研究腦如何工作,就像其他許多神經科學家一樣,我做這門學問,是因為我相信在分子,細胞,和系統層次探索「腦如何工作」,我們可以對思維如何運作有些理解。

8.2 理解,甚至解碼牢獄心智之間,複雜交錯的聯繫,已被視為科學最後的前沿。研究同一對象,會採用,不同層面,不同技術手段,開展研究。神經科學領域的發展,不能脫離其所處的社會經濟背景。不斷發展的神經科學,和神經技術,對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感,和人格會有怎樣的影響?而在未來10到20年,我們和孩子所面對的越來越凸顯的前景和問題,因此,另一個合成詞走進了我們當前的話題,神經倫理學。

@[S105]方程

9.1 關於心智如何工作,我個人尤其感興趣的是人類怎樣學習和記憶—這既令人著迷,又重要,並且具有神秘的一面。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什麼樣的過程在腦中上演,使得學習與記憶得以產生。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應用了各種技術:因為腦工作的方式,其他動物和人類在很多方面幾乎一樣,所以可以在動物學習新技能和任務時對其進行實驗,研究腦內部發生的分子和細胞生物學過程。同時我也使用了一種特殊的新成像技術,作為窺視在學習和回憶過程中人腦(包括我自己的)的一扇窗口。

9.2 哲學家常喜歡指出,以我們的心智和腦去研究、理解心智和腦本身,原本就是個悖論(paradox)。因此這種探討會觸碰到有關科學的哲學和社會學中的深層問題。我們怎麼知道我們知道。這個問題至少取決於三個彼此關聯的因素,第一個因素顯而易見:世界本身是物質的。作為一名科學家,我不可避免地同時也會是一個唯實論者。

@Don凱特琳

10.1 西方科學還原論的哲學傳統塑造了我們的認知手段,而現實世界的複雜也往往尖銳地挑戰著這個傳統。

10.2 科學不僅是被動地思考自然,也帶有對自然的干涉性。從古埃及到中國,不少文化中早年的哲學家和醫師都曾質疑過腦的本質和心智存在之處。

@[S28]倢菲

11.1 神經科學不只是探索腦與意識過程,也關係到怎樣操控它們。神經科學和神經技術密不可分。神經科學領域不能脫離其所處的社會科技背景。

@[S96]雷同

12.1 心理測試學家與行為遺傳學家和那些與他們有時合作、又有對立的演化心理學家,宣稱人類信仰、意願與行動——這些原本無法被生物學解釋的現象——都具有遺傳基礎。

@[S135]夏霖

13.1 這些都是正在嶄露頭角的神經技術,目前雖然粗糙,但會逐步變得精細。在當前工業社會背景下,它們的發展和運用就像新遺傳學那樣,造成一系列醫學、倫理、法律和社會的重要問題。我們需要儘早正視這些問題。

13.2 哲學家常喜歡指出,以我們的心智和腦去研究、理解心智和腦本身,原本就是個悖論(paradox)。

PART B 感想

@[S526]吳蕾

1.1 如果可以解決「將信息銜接並融合」這個需要內功消化的技術難題,那麼很多新手學習並理解新知識,將變得更簡單且快速。

1.2 發育的2大因素是「基因」和「環境」,所以當基因不可變時,我們可以通過環境的刺激作用,調節大腦的發育。

@[S384]易婷婷

2.1 大腦具有相當大的潛能。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大腦很了解,那是否我們就可以通過一些手段控制自己的行為?例如:我知道自己這樣不對,但我就是不想改變。

2.2

①思考一個問題要從多個角度來思考

②掌握一定的概念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S220]樗俏

3.1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腦中突然在想來對大腦的研究是否會有一天像電影《超體》能夠突破改變人類的局限,從而跨越三維空間,決定四維空間,甚至穿梭於多維的空間之中。

3.2 人類是否能夠也神經遺傳學未來的發展是否會改變我們的基因和體質?記得我高考前被學姐介紹過一種藥店賣的聰明葯,具體我忘記名字了,也沒怎麼喝,不過記得當時喝過幾次確實記憶力增強,神清氣爽。

@ [S10]0.1

4.1 我自己想從這本書收穫的東西:①理解大腦高效信息處理的機制,並嘗試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能對自我的未來產生較深刻的長期影響更好;②哲學思辨的相關習慣

@[S246]摸摸頭33

5.1 探索最神秘的腦都是在分子、細胞和系統上分層次的,而我們做事豈不是也應該,要有一定的章法做事,一層一層的做好才能到「腦」。

5.2 生命有什麼可能性,有什麼複雜性。複雜性一個很真實的詞,因為我們的真實世界就是充滿了複雜性。複雜才能產生智能,只有經歷過複雜的淬鍊,才能一眼看穿現象的本質,最後用簡單的方式呈現。大道至簡,首先要悟道,過道,做道,深刻理解其本質,由複雜到簡單,才能升華至簡。《權利的遊戲》中的第三眼不就是把複雜看穿了嗎?當我們都經歷了複雜的成長,就會成為別人眼中的「老司機」。

@[S105]方程

6.1 這段話回答了這本書想要講什麼的問題,也就是用神經科學來解釋思維怎麼運作的問題。因為思維是由腦產生的,而腦又可以由神經科學來增強和闡釋。

6.2 我們怎麼知道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但是這很快被作者解決了,因為他是應該唯物論者,也就是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物質世界的一些規律不會因為人的意識而變化,所以它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有可能去用我們的腦和心智去研究我們腦和心智本身。

@小秋

7.1 神經科學是研究思維如何運作的,我們了解了其運作規律,可以幫助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記憶,學習,對人的不同行為便有了更本質的理解。

7.2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充斥身邊的信息太多太多。如何篩選有用的信息,並且把信息融會貫通,是我們需要培養的。

7.3 大腦是複雜的,這個社會是複雜的,我們所做的決策和行為都受到歷史的局限性,所以自身也要保持一種動態平衡,增強複雜性,適應性。

@[S298]小曼

8.1 我在2017年密集的連續學習了兩個月的手繪,然後從大山裡走出來的時候,走到大街上,一看到大型建築大樓,就分析它的外形斜度,就是為了把它挪到紙上,這是刻意快速手繪訓練的結果。一般就是一段期間特別熟悉的這種物象,第一反應就要把它挪到紙上,怎樣把它挪到紙上,也可以理解為專業眼光,專業目光應該就是長時間深刻理解,能夠運用變成你的一副專業眼鏡。

8.2 這種神經調質輕柔的從每個神經元的身邊流過,給我一種特別形象化的體驗,可以把它作為自我催眠,自我放鬆的一種方法,然後去放鬆大腦調節整體的四肢等等比如瑜伽放鬆,冥想。

@[S668]小喜哥

9.1 國家,社會制度,生命階段的行為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某一群人對此達成了某種共識並不斷的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規律的社會生活方式及共有的意識使各種各樣的個體能夠相互合作與生活。但某些既定的意識與行為也限定了人思維的發展。比如說,出現在一切動畫片,電影,科幻片等等里的外星人,一定都是某種程度上具有人的特徵。

9.2 傳播學中提出了一個社會化的概念。社會化是指個體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逐漸養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並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人腦的發展程度離不開社會經濟的發展。

@小考拉

10.1 腦與心智之間的聯繫複雜交錯。這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反作用於物質的更具體、更高級的體現。成長中由輸入到輸出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沒有腳踏實地的物質積累不可能實現意識上的突破與飛躍;同時輸出又會倒逼輸入,從而形成一個雙向閉環機制。

@[S74]Miss Ferris wheels

11.1 目前為止,我聽說過的自認為最「瘋狂」的想像,是利用腦機介面技術,將AI與人的大腦,與人的身體相融合,從而完成對人類的「升級」。如果這樣的技術真的成功,也許新的物種就此誕生。其次是利用納米機器人,3D列印,器官克隆等技術,每過一段時間就將人體的所有細胞更新,始終維持在一個良好的水平上。於是人類可以實現「永生」,但並不會「不死」,人們開始害怕任何意外事件,沒有人會拿自己的生命冒險,因為那代價可太大了。而如果在此基礎之上,竟然還能把自己變的更聰明,或者因為意外事件導致的腦死亡也可以修復,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也進入到了另一物種的領域。但現在的科學技術,其實並沒有延長人的壽命,只是避免了人們以為各種原因早夭。

@[S94]vivienne

12.1 何謂心智,參考了下百度百科。從字意上講:"心"是心臟,即是構成人體生理的一個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為人體的血液暢通加壓。(相似"水泵");另一層為"內心"即"裡面的","內在的"含義。"智"則是"智力","智能"之意。簡而言之:心智是人們的心理與智能的表現。同時對人的生存與發展起到重要影響。 如果我們能從科學的角度了解心智的發展規律,並掌握其特點,尤其是運用在教育領域,將會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S39]稬樂多

13.1 溢出效應。有些人不喜歡讀書學習,認為這是回報太少了。他不知道的是通過學習,不光學習到知識,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學習方法的不足,理解新事物很困難等等。

13.2 沒有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辦法。現實生活中,總想找一把「萬能鑰匙」,解決所有問題,而且有些問題是解決當前問題才出現的。買車解決了出行難的問題,但隨之而來則是保養的代價。

13.3 學知識要從複雜開始。一直學簡單的東西,那只是娛樂、消遣。這本書讀起來比較吃力,但只要一步一步抽象分析、綜合理解,最後歸納總結出有意思的東西來。

@[S469]AngieZhao

14.1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我們如何能將自己吸收到的只是結合起來,並且實際運用於自身生活,來提升自己的價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跨界了解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面要廣,但是又不能被泡沫知識所掩蓋,就要增強自己的識別和歸納能力,並且讀經典,讀費腦子的東西。

@[S96]雷同

15.1 如同作者的目的一樣,在閱讀這本書之前,也不妨先明確一下自己讀書的目的和期望的所得。在未來教育大會的講座中,北師大校長就提到了腦科學在未來教育和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我的目的正和作者寫書的目的相似:增強對神經科學領域的了解,可以有助於對自己的精神狀態進行科學合理地調控,也能進一步掌握學習的客觀規律,這對以後的學習規劃和調整是很有裨益的。

15.2 腦科學面臨的問題和許多學科曾經面臨和正面臨的問題其實是很類似的,但可能在於神經科學的複雜性,它涉及了很多領域,參與研究的人員和用以研究的方法也十分不同,所以它的統一理論的建立可能面臨著更加艱巨的挑戰。知識的總結歸納能力是十分稀缺的,它需要極強的洞察力和想像力,像物理學許多劃時代的規律都可以是當時學科研究領域的一個集中性概括。我們經歷十分複雜的過程,探索過許許多多繁瑣的細節,最終希望得出的卻是簡潔而廣泛的規律,這是我們喜歡的、也是我們所追求的。

15.3 我們認知事物的角度、方式與程度往往被我們自己的水平和環境所局限,同時我們所要認知的事物也總是脫離不開環境的影響。正是因為問題的複雜性,我們會在開始趨向與從簡單單一的角度入手,但這並非意味我們應當滿足或沉浸於在簡單維度上所找到的答案,而應該敢於面對自己的局限並不斷地探索。在認知上,社會因素對我們的影響如此根深蒂固,也許做不到完全脫離社會因素的影響,但我們也許可以盡量減少它對我們認知的影響,這可能需要我們加深對我們所處社會各個方面的理解和認識,反過來,認為對社會毫不了解或刻意避而遠之反倒受社會的約束越深而不自知自己的局限。

@[S518]栗子音

16.1 清朝吳偉業 《贈家侍御雪航》詩:「勁節行胸懷,高談豁心智。」心智多指腦力、才智,也形容人聰明。對神經科學的探索可能將有助於我們了解某一類人聰慧的緣由以及掌握變聰慧的方法。

16.2 要了解某一項事物應該從了解它的演化基點開始,也不能忽視它的發展動態以及內在因素與外在環境在這一發展趨勢中的作用。我想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個穩定可持續的演化模式,助力成長。

@[S350]Tracy

17.1 心智這東西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為什麼我們人類的大腦如此神奇,在人類的整個演化歷程中,到底什麼決定了大腦的進化?那些科學工作者也只能用自己的感官和腦構建的模型來研究大腦,這就會存在很多理論和技術局限性。會不會有一天徹底推翻今天的所有言論呢,但或許就是這種懷疑才不斷推進科學向著無止境發展。

@[S88]fair

18.1 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個體;無論是人的大腦,還是細胞,都是過去是現在的關鍵,過去可以決定現在,現在決定著將來,現在我們學習到的,看到的,經歷的都將成為我們未來的一部分。

@[S343]李桂濤

19.1 在大腦與心智產生自然聯繫的複雜過程,啟示我生活中許多所謂「自然聯繫」事物本身需要經歷複雜過程,才能夠去懂得、過的、自然地應用。而複雜過程需要耗費時間,對個人來說,突顯出個個人精力的局限,進而闡述了社會分工的優越性。

@[S135]夏霖

20.1 面對一個未知或已知甚少卻很強大的領域,我們應該以一種謙遜且敬畏的態度去對待。而不是自以為是地想當然得的去下結論。而且我們應該首先從自身找原因,然後找到解決辦法,而不是將現有的錯誤責任推給未知領域,並在此大做文章。

@[S611]小江湖

21.1 如果真的可以控制大腦,那控制大腦的權利是掌握在擁有大腦的個人手中還是掌握在極個別的幾個專業人士手裡,從人性本惡的角度考慮會不會出現幾個一個人控制了幾十億人的情況,就像現在的廣告和營銷,可以輕鬆決定幾個不動腦筋的消費者,就像s說的收割。

@[S72]硯石要盛墨

22.1 不要以為科學只是科學家的事情,我們普通人可以通過自我學習嘗試了解科學,哪怕只是皮毛,因為科學關乎我們自己、整個人類、地球和宇宙的未來。在關乎自己和我們所重視的人或事物的方面,一定不能當小透明,要加強參與,只有參與才有話語權和改變的可能,否則只能人云亦云,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他人。

@[S153]Zoe

23.1 也許工作原因,書中的抑鬱症顯得特別刺眼,做孕產瑜伽的培訓中遇到太多產後抑鬱的案例,有的家庭沒有任何問題,但僅僅只是因為體內荷爾蒙在孕期和產後的變化,看了一點點這本書後也許跟神經也有關,而造成抑鬱,家人沒有察覺,而自己又扛不過去,就選擇了結束生命。希望往後讀能夠找到一點相關答案。

@[S560]舒暢

24.1 不僅關於智能、成癮、攻擊性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且連政治傾向性、宗教虔誠性和中年離婚可能性都在從社會和(或)個人心理範疇轉移到生物學的領域。

24.2 精神病會受到基因的遺傳,基因也會受都環境的影響而突變,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為自己的後代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去生活,我們如果自己遇到一些困難、阻礙、挫折,就變得脆弱不堪,我們的消極和抑鬱,也可能會使得我們的遺傳基因變的像我們一樣脆弱,然後遺傳給我們的後代。

24.3 技術、產業的壯大以及雄心,正是看到了各種社會問題和個人心理疾病的漏洞和需求。讓一些人得以越過道德的界限去製造焦慮,以消除痛苦的口號,設計一個「美麗新世界『,來控制缺乏認知的大腦。就像現在很多知識付費的平台,故意製造焦慮,甚至有的利用心理學來利誘那些內心有傷痛的人進入到課堂里,製造一個溫暖的環境讓你為他們去傳播」知識「。

24.4 我們對於世界的任何看法、觀點,都無法改變這個世界。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認知都是隨著世界的改變而改變,是有局限性的。我們只有從起點出發,通過這個真實世界上最複雜的大腦,從我們自身去研究它的演化和發育過程,才能洞察到複雜世界背後的規律,提升我們的認知格局,去撬動我們想要獲得的物質。

2.過去是現在的關鍵P9-P42

BY 曾甜

PART A 筆記

@[S526]吳蕾

1.1 生命都涉及碳、氫、氧、氮構成的化合物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

1.2 一旦細胞確立了其能量供給、各種酶及大體可靠的複製機制,演化的基礎就更堅實了,因為自然選擇可以開始起作用。

1.3 選擇壓力不僅要求獲得更有效的感官和攀爬奔走的能力,還要求腦能理解感覺信息並指導運動過程。這最終導致了像人類這樣高智能的生命體。

1.4 我們的腦是作為生存策略演化來的,而不是為了解決抽象的認知難題。

1.5 雖然演化過程把「高級」結構置於較早結構之上,但仍保留了在皮層控制和分析失效時殘存於「低級」區域的一些獨立功能。

1.6 動物為了一定目的而學習和記憶—逃避傷害或者實現渴望的目標。

@[S179]袖手天下

2.1 人腦是宇宙間最為複雜的已知現象,他擁有上千億個神經細胞及它們之間百萬億個相互連接點//百萬億個鏈接點,就算是再簡單的規則,這也是多麼海量的可能性和複雜組合。

2.2 最先出現的是種原始形式的細胞。基因比細胞來得遲。不管怎麼定義,生命都涉及碳氫氧氮構成的化合物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頭一件事是在逐漸變冷的地球上,從無機化學中生成有機碳化學。當時的大氣充滿了氮氣,甲烷和二氧化碳。在化學上,這種環境更適於還原,而非氧化,也就是說更有利於合成複雜但較不穩定的分子。最終結果是在地球歷史的最初幾十億年海洋及其邊緣產生了包含著氨基酸,糖,脂肪酸,甚至核苷酸等有機物的稀湯。

2.3 油脂膜把油滴內外分開,假以時日,一邊成了生物體,一邊成了環境,結構從此創生。油滴構成的初始細胞,內外的化學組分大不相同。這種內外之別,也就是以後我與非我的差別,是活體生物的基本特徵;實際上至少從35億年前的化石里就可以發現細胞樣結構。

2.4 其實自然選擇是邏輯上的必然,而非有待證明的理論。一個細胞捕獲和利用能量的效率較高,複製更為準確可靠,它必然能生存繁衍,較低效的則趨於消亡,遺骸被別的細胞重新吸收利用。有兩個重要的演化過程同時發生,其中一個是競爭——對手為生存而搏鬥。還有一個過程就是合作,各具特長的細胞集合起來一同運作。

2.5 首先,演化沒有預設的方向,沒有無法阻擋的複雜化動力。沒有人類居於頂端的「生命之樹」,沒有自然階梯,沒有高等和低等,沒有誰比誰更原始,今日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都同樣經歷了35億年的演化,都大體同等的適應了自己「選擇」的環境和生活方式。

2.6 其次,自然選擇和演化無法預測未來的改變,它只對此時此地作出反應。沒有目標,也不為某種形而上的完美而努力,任何時候選擇都只能面對現有可用的材料,演化是漸進式的,不斷修修補補。它無法重新設計或從頭開始。修改方案是否可行受到嚴格的約束——有結構的、物理的、化學的約束。

2.7 把感覺數據轉化為運動規劃是一種普遍原則//我們自己也是要把接收到的一切用行動來進行固化和實現。

@[S246]摸摸頭33

3.1 不管複製是基於RNA還是DNA,這樣描述生命起源,都潛藏著駁論,從頭合成核酸,分子需要酶和能量,受調控的能量,生產需要酶和細胞基質,而這些酶和細胞基質,有需要先和DNA上,精確合成,從初始細胞轉到功能完備的,細胞機體,必然牽涉,猛種自己過程,這是包括我在內的一些人所稱的自創生過程的一部分。

@[S298]小曼

4.1一旦細胞能夠利用精確複製出核酸鏈來保證蛋白質等重要分子的合成,從母帶到子帶的遺傳信息傳遞就建立起來了。現在細胞中解旋和複製過程受到多種複雜的調控,許多分子生物學家認為早期的初始細胞可以可能以比較簡單的單鏈RNA作為複製的基礎。

@Don凱特琳

5.1 還有更為不可思議的,有人提出生命根本就不起源於地球,而是來自外太空播下的種子。例如,在只比絕對零度高几度的條件下,可以從水、甲醇、氨和氫氰酸合成氨基酸。

@[S28]倢菲

6.1 一旦這些有機物開始聚集,尤其是初始細胞內俘獲了黏土和金屬離子片段,從而可以進行表面催化反應,後面的事情就越來越快了。這種新獲得的催化能力導致了越來越複雜的化學轉化反應。

@[S207]大白

7.1 後來有些細胞中出現了能捕獲太陽能的偉大發明,可利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糖類,通過這種化學反應(光合作用)產生並釋放氧氣,從而緩慢又持久的把地球大氣變成今天這樣富含氧氣而缺乏二氧化碳的狀況,這個過程花了超過10億年,近幾十年來正被全世界儘力燃燒化石燃料所反轉。

@[S131]1519

8.1 一旦細胞能夠利用精確複製出的核酸鏈來保證蛋白質等重要分子的合成,從母代到子代的遺傳信息就建立起來了。

@[S628]爾雅

9.1 初始細胞因為吸收了更多的物質而變大,直到大得難以穩定,一分為二。子細胞通過RNA或DNA精確複製出來的核酸鏈來保證蛋白質等重要分子的合成,從而建立從母代到子代的遺傳信息傳遞。//準確的複製機制:建立一個能傳遞的標準,以標準為模版執行。

@Zoi

10.1 細胞作用於外部世界的有目標的行為,比腦甚至神經系統都來得早。

@[S676]1313

11.1 其實自然選擇是邏輯上的必然,而非有待證明的理論。

@柚子茶

12.1 細胞膜是脂質-蛋白質雙層膜,可以控制進出細胞膜的分子。細胞膜的內外有電勢差,秩序極少電荷卻能在極薄的細胞膜內外維持膜電位。這是生命之所以催在的決定性標誌之一。

12.2 初始細胞需要能量來存活,維持內部穩定性,生長和分裂。有些細胞可以捕獲太陽能,與二氧化碳合成糖類釋放氧氣。從此能量的初級生產者植物和消費它們以獲取能量的動物之間分流了。

@[S473]茶茶

13.1 雖然高溫會加速化學反應,已形成的複雜有機分子在低溫下更為穩定。例如,DNA在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可以穩定數十萬年,在溫暖的低緯度地區則只有幾千年。

13.2 受調控的能量生產需要酶和細胞機制,而這些酶和細胞機制又需要先能在DNA上精確合成。

@Deep blue

14.1 某種生活方式一經演化出,不可避免的,選擇壓力就會使其效率越來越高。

@[S153]Zoe

15.1 今天生機勃勃的世界上不乏這種共生系統,各具特長的細胞集合起來一同運作,在極端條件下,特化方向不同的細胞群可以融合成單個生物體,稱之為共生起源(symbiogenesis)。

@[S109]Trainer教練

16.1 DNA:A、C、G、T,分別代表四種核酸:腺嘌呤、胞嘧啶、鳥嘌呤和胸腺嘧啶。生命最先出現的是原始形式是細胞。

@若蒙

17.1 自然選擇這個宏偉的譬喻有一個有缺陷的隱意——彷彿生命體只是被動的,被環境的改變「東吹西打」,而不能主動地左右自己的命運。

@[S377]石頭e

18.1 細菌沿著目標梯度方向曲折遊動,從而可以比較吸引他的分子在某一時刻與前一時刻的濃度,進而察覺到梯度,這是一種基於時間的策略。個頭更大的單細胞真核生物採用空間策略,比較膜表面不同位置上吸引分子的濃度。

18.2 習慣刺激而不把這個刺激視為威脅,這種現象叫做「慣化」,是神經系統的一種通性。「慣化」絕不永久的改變行為。

@[S15]陳玉瓊

19.1 社會性生存的長處在於不再要求每個細胞都具備這些機制,但也意味著任何單個細胞的生存都依賴於整個個體的生存,單個細胞必須放棄獨立性以協助維持共同體——為了合作而溝通。

@[S472]Grace

20.1 環境註定是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充滿變化的—術語稱為「斑塊化(patchy)」。

20.2 事實上被覺察的分子本身未必可利用,但它可以提示有其他可用分子的存在,也就是說可作為一種信號。

20.3 只有存在接收方來解讀它所承載的信息,信號才可成為信號。

20.4細胞內的這種功能區室化(compartmentization)是調節機制重要的一面,使複雜的化學轉化過程得以在局限環境中進行。

@[S353]小Y

21.1 生命個體並非僅僅被動的接受選擇,事實上,它們都創造著自己的環境。

@[S298]小曼

22.1 感受器細胞對外在環境作出反應。效應器細胞作用於環境,但是把許多感受器細胞的信息整合起來,並把他們的輸出之和轉化成可能對很多不同的效應器細胞指令,需要一個相互溝通的細胞網路。

22.2 渦蟲頭端的凹處具有感光細胞,可以避光,也可對觸碰和化學梯度做出反應。被玻璃棒碰觸後,渦蟲會蜷成球形,這是他對危險的反應。然而如果觸碰足夠多次,反應會逐漸衰減,最終渦蟲不再反應——它已習慣於玻璃棒的刺激而不視為其威脅。這一過程稱為「慣化」這是神經系統的一種通性。可以視為學習的初級階段,其生化機制已經得到廣泛研究。

22.3 魚類視覺也很發達,渦蟲和文昌魚感光的眼點已經變成了帶有晶狀體的透明窗,穿下面從神經管上長出了有感光細胞構成的視網膜。這樣的眼睛所能做的不僅是檢測明暗模式,晶狀體可以把外在世界呈現到視網膜,並進一步到腦本身,為了處理來自這個精細系統的複雜信息視頂蓋擴展為分開的兩葉,容納了大量神經元。

@[S90]暘

23.1 神經系統變得更為複雜之後,在對來自過個源頭的信號進行整合併分配到若干效應器官之前,需要有很多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網路作為中間步驟來對這些信息進行審核校驗。這些細胞間交互連接的神經元(中間神經元)中許多都不與感受器細胞或效應器細胞發生直接聯繫,而是通過多重的前饋或反饋環路實現彼此之間大量的相互作用

23.2 一個完善的(如人類的)神經系統的特點是信息的單向流動,從樹突到軸突,從感受細胞到效應器。

23.3 今天活著的大量物種沒有腦甚至沒有神經系統——它們過得都不錯;並不比我們更為進化或者不如我們。

23.4所有脊椎動物腦的構建藍圖,後腦hindbrain、中腦midbrain、和前腦forebrain,每一區與處理一種感覺相關。前腦感受氣味,中腦管視覺,後腦負責平衡和震動。

@[S460]木矛木

24.1 所有這些性質都需要某種可稱為適應能力(adaptability)或行為(behaviour)的能力,也就是能響應環境並且反過來改變環境以利於生存繁衍。這種行為最簡單的形式既不需要腦也不需要神經系統,雖然少不了需要一套精密的化學和結構特性。所需的這些性質也有人成為程序:最廣義地說就是細胞或活系統存在期間,描述細胞中各種化學組分以及相互作用的動態的一種方式。

24.2 朝特定化學源頭,即化學趨向性(chemotaxis),需要細胞具有某種方向標或者羅盤。細菌用來得到方向標的一種辦法是沿著曲曲折折的軌跡遊動,從而可以比較吸引它的分子在某一時刻與前一時刻的濃度,進而覺察到梯度。這是一種基於時間的策略。

24.3 即使低等動物如草履蟲,這一過程也是在「表達情緒」。對他來說,情緒是生存的基本要素,也是演化的主要動力。

24.4 一個完善的(如人類的)神經系統的特點是信息的單向流動,從樹突到軸突,從感受細胞到效應器。

24.5 這個微不足道的生物有極為有限的神經系統,而其能完成的行為卻異常複雜,不斷令人驚訝。

24.6 這一過程稱為「慣化(habituation)」,這是神經系統的一種通性。可以視其為學習的初級形式,其生化機制已經得到廣泛研究。

@[S606]Harry

25.1 「動態內穩態」這個詞強調穩定性不是通過靜止而是通過動態過程而達到的。

25.2 這個微不足道的生物極為有限的神經系統,而其能完成的行為卻異常複雜,不斷的令人驚訝。例如,有些線蟲獨來獨往,有些卻循著夥伴同步遊動,集體食用細菌。研究表明有兩個特化的感覺神經元專門檢測環境中有害或者應激性條件(如損傷性化合物),然後誘發了集體進食,損毀這些神經元就會把社會性線蟲轉化成孤獨進食的線蟲。

@[S112]鬧鬧

26.1 承載神經元之間信號的分子稱為神經遞質,其中許多都衍生自沒有神經系統的生物體或業已存在的有其他的功能的分子。

@[S165]Phoebe

27.1 原本為了某種功能而產生的適應性結構和過程被承襲下來用於另一功能,這是生物歷史上演化的另一個持久特徵,稱為擴展適應(exapatation)。

@[S347]紀青

28.1 生命形式沒有所謂高等和低等,生命的演化也並沒有預設好的方向和無法阻擋的複雜化動力。

通過光合作用來獲取能量的植物種類可以依存較慢的細胞間信號傳遞(可通過電學或化學方式),但依靠其他已合成食物來獲取能量的物種必須具有能夠快速高效傳達信息的細胞間信號,甚至要求能夠更快更精準地協調運動。

28.2 在個體的行動計劃中,神經元是實現細胞網路內相互溝通的主要成分。很多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網路會作為中間步驟來審核校驗由感受器細胞採集的信息,再出處和轉化為效應器細胞的指令。(不是通過直接聯繫感受和效應器細胞,而是通過多重的前饋和反饋環路來進行相互作用)

28.3 神經元細胞的特點在於它具有許多樹突和軸突,用來感應、收集信息和整合、傳遞信息。而一個神經元傳遞信息到另一個神經元的接點稱為突觸,承載神經元之間信號的分子稱為神經遞質。

28.4 一個完整的神經系統的特點是信息的單向流動。當然還有許多反饋環路,但重點在於方向性。

28.5 神經系統提供程序和行動計劃以對環境做出反應,但很重要的是計劃應該靈活,可以根據經驗進行調整。

28.6 慣化決不永久地改變行為,時間隔得足夠久,原來的反應就會重現。

@[S349]阿井

29.1 一個自由細胞,化學營養物的濃度可能在數秒內急劇變化,並且需要對此變化作出恰當的反應,這種改變程序的能力可以理解為一種行動方案,一種對個體目標的內在表徵,至少要讓生物體存活到完成複製。這種方案就是腦的終極目標。

@[S623]辰希

30.1 從頭合成核酸分子需要酶和能量,受調控的能量生產需要酶和細胞基質,而這些酶和細胞機制又需要先能在DNA上精準合成。從初始細胞轉到功能完備的細胞機體,必然涉及某種「自舉過程」,這就是「自創生過程」。

30.2 一群細胞集合成聚集體,單個細胞聚在一起成為多細胞的一團,也說明了演化中合作過程的重要性。

@[S226]沐沐

31.1 通過把神經元集中到神經節,可以增強其相互聯繫,從而提高合作分析和響應外來刺激的能力。但神經節仍然可以獨立行使功能。許多生物體演化出了迥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它們彼此相互作用構成的網路造就了今天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S259]小媛

32.1 胞內信號是很快的,鈣波可以在幾毫秒內穿過整個細胞;並且,雖然信號只需要作用於具有適當受體的特定細胞,但它自己並沒有精確的導航能力;必須產生足夠多的信號分子以覆蓋一個大範圍,才能確保其中一些到達靶細胞。

@[S520]Nicole魚

33.1 植物基本不動,相對較慢的細胞間信號傳遞過程足以支持這樣的生活。動物需要伸出觸手從而與靶細胞建立直接聯繫,分泌細胞就可以快速並特異地向靶細胞傳遞信號。

33.2 需要有很多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網路作為中間步驟來對這些信息進行審核校驗。這些細胞間交互連接的神經元通過多重的前饋或反饋環路實現彼此之間大量相互作用。//人工智慧的原理

@ [S12]babyer

34.1 所需要的這些性質,有人稱為程序,也就是細胞中各種化學組份及其相互作用的動態的一種方式。程序中還有對外在環境的突發改變作出反應的可能性,可以瞬時和持久的調整程序表達。

34.2 決定反應發生的是細胞內鈣總量的細微變化,僅僅一個脈衝,鈣離子進入胞內並在千分之幾秒內迅速傳播。

@[S192]浙東學派

35.1 程序最廣義地說就是細胞或活系統存在期間,描述細胞中各種化學組分及其相互作用的動態的一種方式。這程序中必然還含有對外在環境的突發改變做出反應的可能性,可以瞬時或持久地調整程序的表達。環境註定是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充滿變化的--術語成為「斑塊化」。這種改變程序的能力可以理解為一種行動方案,一種對個體目標的「內在表徵」--至少要讓生物體能存活到完成複製。

@[S182]期待lifebeauty

36.1 「作為」與「成為」是生命的全部。生物體處於某個狀態,同時又要轉變為不一樣的東西。生物總是持續不斷地建造自己。這個過程屬於自創生,即自創生系統理論,又或為發育系統理論。人恰是通過自我創生的過程建造著自己。

@ [S474]王小七

37.1 新結構出現以後,舊結構的重要性和相對大小降低,但是許多聯繫和通路都保持著。

37.2 強調腦質量是個相對簡單的錯誤,這涉及前面多次強調過的一點,腦並非單一器官。

37.3 腦發展出山了認識,但是這是為一一定目的的認知。同時,比起認知,目的還更深入地涉及情感,很多時候稱為感受。逃避傷害,接近快樂。因此應當糾正行為只涉及腦及認知至上這樣的設想。

@[S007]漫步者

38.1 只有在演化的照耀下,才能理解生物學。只有在歷史背景下才能理解生物學,包括演化、發育、社會、文化和技術史。

38.2 生命不是一個靜止的「東西」而是一個過程。由生到死,所有的生物體同時處於每時每刻的內穩態與隨時間緩慢變化的動態或稱「動態內穩態」中。

@ [S494]小仙

39.1 視覺區並不止一個,而是至少有30個不同的模塊各自執行不同的處理任務。皮層的各個層次接受並傳遞來自其他腦區的信息,各個功能柱也含有檢測視覺信息某些特徵的神經元,彼此又有異常豐富的交互連接。

39.2 人的獨特性在於我們的多能性,我們是全能高手。

39.3 從受精那一刻開始到出生直至出生以後,不斷地作為自身命運的主動參與者。人恰是通過自我創生的過程建造著自己。

@[S285]發糕

40.1 哺乳動物的腦的主導位置在前移至腦端,端腦由嗅皮層發展而來,並包裹其他結構形成大腦半球。下丘腦控制著情緒和行為。我們的腦是為生存演化的而不是為了抽象的認知。哺乳類比爬行類的前腦完善的多。

40.2 控制權歸皮層新皮層是哺乳類獨有的。這些區域包括廣大的前額葉,枕葉,顳葉,頂葉的部分。它們用於處理精細分析的信息。大腦皮層有4毫米厚包含全腦近半的神經元。皮層的每個層次都含有一系列不同的神經元類型。而測繪最清楚的是視覺系統。這是那些硅晶元圖不能比的。

40.3 腦的大小 我們的腦並不因為是最大的就是最聰明的。它的獨特性在前額葉大。大腦皮層的擴大不得不用扭曲褶疊來增加面積。

40.4 物種的差異在於程度上,而非不同類別的。腦首先是為了生存。哺乳類的腦演化是需要合作或競爭。不能獨立的認為行為和認知只涉及腦。即使是情感也會引起全身的激素反應。

@[S543]Helen

41.1 發展成大型的腦需要神經系統構建中出現兩個重要變化:神經與內髒的分離,神經能力的集中。早期三個神經元構成了前腦.中腦.後腦,這三部分又另外進行了三部分變化,成為了另外一個樣子:前腦—大腦 {前面的端腦和後面的間腦} 中腦—視頂蓋 後腦—小腦,形成的神經元越多,這些信號之間的傳遞相對於之前就會比較混亂,神經元之間形成了像是「絕緣體」的物質包裹著他們,而進行更好的傳遞。

@ [S81]Allen

42.1 局部損傷這些模塊造成的功能異常可能很出乎意料,比如有的腦損傷患者能夠檢測運動卻無法描述是什麼在動,還有些患者喪失了顏色處理能力,只看得到黑白世界。損失整個視皮層似乎導致失明,卻存在某種殘餘能力能無意識地感覺到外在世界所謂盲視覺。這種能力可能依靠外側膝狀體,這提示了雖然演化過程把「高級」結構置於較早結構之上,但仍保留了在皮層控制和分析失效時殘存於「低級」區域的一些獨立功能。要仔細討論這種高度分散式的腦功能組織的隱藏含義,現在還不是時候,我只想說明腦是如何從演化這個一路修修補補的過程發展來的。

42.2 哺乳類的演化,不論捕食者還是被捕食者,都涉及兩件事:其一,種群內合作(及競爭)能力的發展,因為合作對跟蹤獵物和躲避捕食者都有助益;其二,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間對抗性的「軍備競賽」合作與競爭都能得以改進的一個方面就是發展出更大更好的腦。

42.3 環境」從受精後立即發揮作用,子宮內部和外部的環境因素深深地影響著胎兒的發育,哪怕是同卵雙胞胎在子宮中的位置不同也會引起發育上的差異但更深一層,將基因與環境割裂的觀念本身就錯誤地表述了發育過程的本質發育中的嬰兒,以及他將長成的那個獨特的人一永遠既百分之百是DNA的產物,又百分之百是DNA所處環境的產物。

PART B 感想

@[S526]吳蕾

1.1 與生命做類比,人的很多性格、習慣的形成,也可以說是人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1.2 事件的發展、升級都是需要幾種必要條件的長期孵化的。

1.3 在競爭與合作互為條件的相互作用下,高智能的發展是必然的。

@[S246]摸摸頭33

2.1 進步,把人與人之間的成長軌跡分開,與外界產生隔離,便是不可避免的。有人相聚,有人走散。

2.2 想成長,但沒有時間,很忙,沒有時間,來成長,到頭來,陷入死循環,這需要破局。如何破局,用行動來暴力解除。

@[S298]小曼

3.1 就是說一個人在時間維度上,由a點到b點的變化,中找到一個控制器把控自己,是一種持續的變化,或者是這個控制的這個點達到一種比較穩定,能夠慢慢加速的狀態,但是首先你是要保持一個穩中前進的平均過程。還有就是找到一種介質來連接,就比如在今天寫的文字,十年後再看這些呢,就是傳播介質。

@執^~^念

4.1 選擇是在一個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做出的,是有局限性質的,每個時代都會有時代的烙印,例如;在建國初期提出的人口就是生產力,到後來的計劃生育政策,後來面對日益老齡化的社會,提出的「全面二孩政策」無一不是在說明時代的發展中出現不同 的方針政策,在修修補補中前進。

4.2 進化沒有高級低級,只有合適與否,長頸鹿的脖子那麼長是生存的需要,它短一點也許就會被社會淘汰,但是誰又知道會不會在億萬年後長頸鹿生存的環境會不會改變,會不會森林會變的低矮,植被茂密從而導致脖頸的變短。近年來人們對於電腦的依賴導致大腦的退化,記憶力的衰退還是非常有必要重視的。

@[S131]1519

5.1 既然生物體和腦都是由基因的材料和環境的元素相互構建而成的,那麼我們的行為也同樣離不開這兩個條件的控制,如果我們要改變自己的現狀,在基因在目前還改變不了的情況下(至少大多數人),我們就努力地去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去干預它的發育或者自生。

5.2 這裡借用S提到的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在建立模板的過程,建的好,就會按照這個精確地複製下去,一直是好的,走向正循環,如果要是連模板這個母代都沒建好的話,那麼,後面一切免談,不會有生命的延續,更不會有進步。

@[S309]吉利

6.1 任何一件看起簡單的事物背後都是經過極其複雜的過程,就像我們的成長一樣,從嬰兒時期到現在的思維不可相提並論。「大道至簡」的背後也需要我們深入的學習最終被理解消化才能言簡意賅。

@[S294]若水clover

7.1 科學不僅是被動地思考自然,也帶有對自然的干涉性。自己思考學到的知識也如此、學了運用在自己身上了、才是得到了知識。

7.2 生命起源潛藏的悖論,靠著自創生過程、得以破局。成長中,何嘗不是。陷入僵局時,破局可能會痛苦,但逆著舒服去做了、痛苦過了、才會打開新局面。是不斷陷入惡性壞循環中,還是破局後漸近良好循環中,全在自己。

@[S298]小玉兒

8.1 從初始細胞到生物體的演化進程,是不斷與環境交換物質,細胞不斷吸收高能量物質,排出代謝廢物,以達到相對平衡的結果,演化過程是漸進式的,不斷修修補補。成長過程與之類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同樣需要吸收高能量物質(有質量的知識點),摒棄無用的信息,不斷補充新知識,完善知識網路,其實成長就是一個演化的過程。

8.2 通過對腦的探索,人工智慧也是基於神經科學研究的產物,未來對神經科學的更深入研究和探索,將會對人類帶來更多變革。

@phil

9.1 一是,對其他人要有悲憫心。可憐又可恨的人有,窮凶極惡的人也有,這些都是他們適應過去或現在環境所發展而來的適應性結果。如果你身處他的境地未必選擇會比他更好。二是,在成長當中不是找到自我,而是過程中不斷塑造自我,再發現新的方向和機遇。三是,要改變適應的狀態是非常漫長艱難的,因為環境因素和你自身都將一切調整到了平衡的穩態,要有心理準備會被不斷拉回到過去的「平衡」狀態中。

@[S512]零一

10.1 生命很複雜,而個人成長也是多種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首先要有成長的意識,然後願意用行動去改變,打破固有的觀念和生活狀態,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持續行動,最終獲得成長。但成長說著容易,真正行動起來並不輕鬆,在這個過程中,除開自己犯懶這一主因,也會受到很多在自己意料之外的因素影響,然後放棄,而成長的快慢或許就在於是堅持到底還是就此放棄。

10.2 關於合作,《別獨自用餐》這本書里提到很多方法教人合作共贏,彼此間互相分享資源,把蛋糕越做越大。一個團隊,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團隊的整體利益,每個個體本身就具有獨特性,如果只關注自己的利益,不僅在團隊中的日子不好過,後續成長也一定會受到限制。

@[S153]Zoe

11.1 覺得共生系統很有趣,一個再厲害的人也不可能僅憑一己之力做出一番多麼厲害的事情來,而是需要一個厲害的團隊,或者更多人;人和人之間有利益衝突時,在小範圍內是對立的,但在大範圍中有利益衝突的人如果相互協作反而能夠取得更大的利益,覺得與共生系統很像。

@[S13]Metisfess

12.1 可以用於論證選擇比努力重要。通過頭部感受,判斷正確方向,領導者指引前進。君子不器,不要因過去成就等外物束縛自己。

@[S394]萱萱媽

13.1 某種生活方式一經演化出,不可避免的,選擇壓力就會使其效率越來越高。s說一旦選擇了貧窮的模式,你就不可避免的想方設法的去貧窮。所以我們要有正面積極的暗示給他自己,當願望思考無數遍,並且思考細節越細緻,就越容易實現。

@[S298]小曼

14.1 行事是不用完美主義,關鍵是先幹起來再說,邊做邊改動,因為這不是在精細的編製一本書,即使是,還是可以重頭再來不斷修補,就是在漸進式中修補。況且還有一個例子是可以說明,就比如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先寫出來,然後再修改。最重要的是先干,然後再談精修。

14.2 一個簡單的初等生物,可以完成信息整合實在可拍手稱讚。對於現今而言,最需要的就是信息辨別,信息整合的能力,與時俱進,與時消息。

14.3 「慣化」我認為是一種穩固化的結果,比如青蛙所跳高度受玻璃隔板的限制,即使沒有了玻璃隔板,依然如此。但是這裡的概念區別在於如果再受到危險,全部反應立即重現。比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說絕對化的結論是一定有前提的,否則一定有漏洞。慣化也只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概念,隨機應變的機制也是很智能的。

@[S460]木矛木

15.1 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明顯比植物高等之處在於,神經系統能夠提供一個直接溝通渠道鏈接感受細胞和效應細胞,這使得信號更快更精準傳播。由此,高效和精準是由低級向高級轉化的趨勢,對學習工作和生活而言同樣適用。要想取得進步,就要保持學習能力,定位和做事更精準,進而更加高效。

15.2 神經元網路對信息進行審核校驗後再傳播,在這個過程中並非神經元和感受器細胞或效應器細胞直接聯繫,而是通過相互作用進行協調。可見越是複雜的系統,有效的合作越重要,合理的分工,嚴密的結構,可以使系統得以高效運轉。

15.3 社會性昆蟲如螞蟻和蜜蜂的學習能力和記憶能力幾乎達到神話般高度,依個人看法,一方面其生活在集體環境中,集體意識很強,另一方面單獨的個體力量弱小不足以很好的生存,因此進行團隊合作,精準分工,在集體成就中成就自我。在個人意識很強的同時,也要有團隊意識,了解團隊合作的力量。

@[S606]Harry

16.1 老一輩的人總是希望小字輩的人,生活能夠穩定些。而所謂的穩定就是每天對生活的重複!不想擁有太多的改變!可當你曾經到過更高的地方,看過更遠的世界!如果想要找到屬於你的那份穩定。就必須要讓自己忍受一段孤獨的時光,因為成長這件事從來都不那麼容易。在此期間只有不斷的充實自己,不斷的適應不同的環境的改變及來自各方面能力的挑戰!——這是大腦作為生存的策略!

@[S612]肉肉

17.1 細胞的生存與人類個體在社會的立足是一樣的。當前社會氛圍競爭多於合作,但實際上,任何人既要保持相對獨立,也要保持一定的人際聯絡。只有保持好這兩種能力,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中發展。

17.2 我們要掌握成長的主動權。有研究表明,窮人的孩子大多是窮人,而富人的孩子則很少會有變貧窮的。這說明,先天的成長環境對於孩子成長意義重大。但是否寒門就再難出貴子呢?也不是的。否則,這個社會的形態就固化了。因此,要想更好地沿著預設目標成長,人需要主動適應環境,甚至是創造微環境。

17.3 細胞的成長沒有預設目標,但我們的成長需要確定大致方向。因為我們處於更複雜的社情中,缺失目標,只會跟著大環境盲目的走,會喪失主動權。

@[S146]焱焱焱

18.1 演化是單一的,不可逆的,成長也是不可逆的,當學習累積到質變的時候,我們的認知和情感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而在此之前的都是演化的階段,而不是真正的分叉,因為還不具備條件,正如我們一直在舒適區,我們就不會成長,只有突破自我的邊界,自我的界膜,接觸到更大的環境,去適應於新環境,去挑戰和改造環境,這樣我們就不會因為環境的突然變化而束手無策,陷入困境之中,防患於未然,我們要武裝自己到牙齒,不打無準備之戰,生存之戰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S298]小玉兒

19.1 社群就像一個神經網,群主是樹突,管理員是軸突,整合來自群主的信息,傳遞給群社員(其它神經元或效應器細胞)。

@[S226]沐沐

20.1了解了慣化,覺得S君所推崇的刻意學習竟然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習就猶如刺激,不停的刺激,直至習慣。如果保證不了持續行動,那麼就會漸漸回復至原始狀態。也可以反映出,適應是如此的強大。當然,方向要把握好,朝好的方向適應,不能退步式的慣化。

@[S52]Amay

21.1 做筆記相當於對自己所讀過的內容進行梳理,跟著作者逐漸搭起框架。專業科普性書籍,需要坐下來,靜靜地讀,第一遍大致看內容,邊讀邊劃;第二遍邊讀邊做記錄、寫上一兩句,或者查上一兩個概念,或者往回翻再重新理解一下作者表達的觀點。這是一個主動思考的過程。不到30頁,讀了一個半小時,還有許多未懂。但,主動閱讀的過程中,進入心流。以前讀書,還是淺了。

21.2 演化沒有預設方向的論述,令我聯想到剛剛讀完的《金融心理學》中講到的「混沌」。加深了對混沌的理解,可以測出漩渦周圍的流量、流速、阻力等等一切數值,但仍然無法預測水流的方向。

21.3 所有的演化沒有高等低等,高級原始之分,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然而,沒有目標的行動,最終都將趨於消亡。可見,成長,不僅要持續行動,還要有目標有方向的持續行動,去哪裡比去過哪裡更重要。

@[S182]期待lifebeauty

22.1 弱肉強食,優勝劣汰,變強才能保存自我;要變強,則要耐得住困苦和壓力。

22.2 即使是低等生物,也有情緒化和慣化,當遇到事情時,我們理性看待自己的情緒,辨別自己的慣性,再做出選擇,這樣或許能跳出動物本性這個框框。

@[S358]萌新

23.1 對演化或進化的認知從聚焦鬥爭到承認合作,是一個大的進步。一方面,所有的鬥爭都是為了個體更好的發展;而很多時候合作比鬥爭更高效更有用。另一方面,鬥爭更多是外求的手段,而合作往往是向內求的;這個意義上來講,合作更契合演化的目的。

23.2 與演化相似,進步不是一個預設的問題。更可能的是,它是一個應對變化的反應。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態,都只是過去對某些狀況的臨時反應。它不是別人強迫性的預設,我們僅是被動接受;事實上都是自由選擇的結果。

23.3 精進是由選擇壓力自發引起的。任何生活方式都會通過效率提升進入自己的穩定態。穩定態不是靜止的,而是在壓力選擇下繼續提升的,或者可以理解為一種自循環。在這個角度上,我們可以理解上輩人與我們選擇的不同。他們在自身的循環中越走越遠,進入高效率的穩定態。那我們的生活方式剛剛經由對現實的反應形成。

@[S699]李春傑

24.1 我聯想到人腦處理信息跟細胞與環境交換化合物很相似。納入高能量信息很不容易,比較燒腦,還要持續行動去深入消化這些高能量信息,知行合一地壯大自己。納入垃圾信息太多的人,或者納入高能量信息消化不了的人,就很難成長了,還會使自己的腦退化,被人收割。

@[S192]浙東學派

25.1 一味被動地接受選擇,只能使我們成為環境的奴隸,以後便可以很方便的將失敗歸因於環境;我們需要主動地適應環境,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才能夠最終獲得個人的自由意志,獲得不為物所役的暢快和滿足,成為真實的自己,並非是別人眼中的「自己」。

25.2 程序是一種動態化的過程,在環境中蘊含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和黑天鵝事件,我們需要有快速機動的反應及處理機制。歷史事件中蘊含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可以說,歷史事件包含的偶然性因素長期以來都為我們所忽略,如:法國大革命的一連串事件、辛亥革命、中共的崛起等,可以說,幾乎歷史中所發生的革命,具有極大的偶然性,革命不是必然的,改革才是。

25.3 細胞通過空間和時間的策略來找到正確的目標,在不斷摸索中前進,現在覺得有時人還不如單細胞生物,不願意進行探索,就想找到一個人學習快速學習的方法,忽略了知識習得本來就是刻意學習+持續行動的過程,為了不吃這種苦,卻用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消耗在尋找好老師上,真是捨本逐末,違背學習的規律性,難有所成。

25.4 當我們成為社會性動物的時候,大多數人放棄他們的獨立性,而選擇從眾,因為這樣就不用背負錯誤決定的風險,反正風險大家擔,法不責眾嗎,那些繼續面對外在世界的細胞就像人類世界中的領袖、政客、商業集團之類,他們給我們框定了一個範圍,我們中有許多人自願接受這種限制,放棄了努力,也放棄了自我成長的機會,這輩子,也就守著「穩定」的飯碗,混過了一輩子,這倒是能夠大大促進社會穩定,政府也不用費盡心機去治理,牽著走就好了,但是生而為人,你真的好意思嗎?

25.5 「慣化」是神經系統的一種通性,常常會使得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願走出舒適區,因為從不舒適到逐漸「慣化」的過程是要經歷陣痛的,我們是很排斥這種痛苦的,所以給自己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持之以恆地進行放棄,然後去尋找各種速成的方法,聽上幾節課,覺得沒有收穫就放棄了,如果這樣就能夠讓你學會一項新本領,那這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解放了,不必如此焦慮和痛苦了。

@ [S635]赤挽風

26.1 能夠使整體進入更高層次的合作,不是個體之間簡單的信息共享,而是個體之間彼此信任,明確分工,以諸個體之力完成一個整體所需要進行的全部行為。此時,作為一個整體的各個部分的個體,因為喪失了獨立性,自己的生存必須依賴於他人的努力,可以說是合作的風險。

@[S109]Trainer教練

27.1 一個人或企業,甚至國家,佔有和能利用的資源越多,往往發展速度越快。這和細胞相類似。同時,在文化內涵,思想意識方面,越容易形成自己特有的東西。這也類似於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27.2 發展才是硬道理。細胞的成長就是在發展。很多事物都是同理,發展越快,優勢越大,發展的慢,根據「馬太效應」,會衰亡,會被其他同類收拾。

27.3 社群中細胞的分工和公司企業或者機關等社會組織中的機構很像,個人在組織機構中,各司其職。分工的出現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分工的出現強調角色的定位,做好自己的角色,就能生存。

@ [S31]格桑

28.1 細胞出生於某個產房一樣的地方,隨著逐漸成熟,它們將離開出生地,追尋自己的命運,精確的遷移過漫長的距離。

@[S604]熙熙媽

29.1 在社會性生存條件下,共同協作,發揮專長已達到穩定的生存環境就是大環境要求每種物質的生存技能.但是所有的環境都是變化的,只有不停的調整改變自身,才能保證變化大環境的相對穩定。

29.2 慣化這種過程,是神經系統的通性,不是不能改變,只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足夠大的刺激.所以,以此來看,沒有一種行為是不能改變的。

@[S442]Taylor

30.1 大腦和現在大公司的架構類似,體量越大所需要的系統越是複雜。

30.2 生物體需要不斷的建造自己,不是創造是建造,是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迭代和進化的,任何人都不能拋棄自身的歷史和原有屬性。這個建造的過程是一個漸進式的,不是斷崖式,是在相對穩定環境下持續行動的結果。

@[S494]小仙

31.1 無論是追求內心的強大,還是個人的成長,都是自己成就自己,最終來說都是一個走窄門孤獨的過程,沒有人能代替。

@[S484]雍陽

32.1 社會的演化或許和大腦的演化有相通之處。一個世紀以來人口聚集地從稀疏且相互熟知的農村迅速發展到稠密陌生的城市,在法制和公德心等新規則的不斷倡導下關係至上和親疏有別的舊習慣的支配地位開始逐漸降低,但其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

@[S28]倢菲

33.1 發現,在生活中我們對於很多事物的理解會很容易陷入二元對立的誤局,是否簡單的把事情打包成兩個「非此即彼」的包裹會「顯得」更容易理解?但是,真實世界卻複雜的多,既不是二元對立,也不是一條數軸上大小的漸進變化,各種因素相互聯繫、交織,有時在某種程度上互相促進、另一個濃度下又相互抑制;又或者是朝向不同方向的相互牽制。

@[S98]L

34.1 我是在迷茫但想找到出口的時候加入成長會的,就如同今天討論的話題,畢業後貧窮和迷茫,貧窮不可怕,因為可以改變,雖不一定多富有,但卻可以提高。可怕的是迷茫,因為沒有了意識,不知道我們的腦的進化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策略,不知道原來人擁有著的獨特性和可塑性,忘記自己可以去改變,可以對環境做出積極反饋。

感謝AngieZhao、曾甜、滄海、小玉兒整理。


推薦閱讀:

我懷念未來
未來電視會消失會嗎?未來的人們需要怎樣的「電視」?
在將來的某一個時代,文明一定會衰落嗎?

TAG:读书笔记 | 大脑 | 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