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最好要接觸什麼
社會。
必須認識到,對社會的了解,是大多數接受公立學校教育的年輕人的短板。
年輕人在勤奮讀書之餘,應該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從事各行各業,交往各色人等。
人是社會動物。
拋開苦修鑽研的自然科學的學者不談,絕大多數人的成功,說到底,是要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下,認清發展方向,做出正確的選擇,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處理好社會中面臨的各種關係。
一個優秀的成功者,要有洞悉一切的觀察力、敏銳直覺判斷力、卓越的組織能力和優秀與人相處的情商。這些都不是書本知識能給年輕人的。
一方面,在很多情況下,教育是按照統治者的意願塑造未來的被統治者。至於這些內容能否使受教育者成為一個成功者,則是另一回事。
我們學到的絕大多數關於政治、歷史、經濟、法律等涉及解析社會的社會科學的內容,尤其如此。
學校成績很好的學生,一般智商都很不錯,都是有天賦的人。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在社會上,能成就一番事業。他們成功的比率比一般人高,但是顯然比他們考高分的比率低得多。
「你最該教給你的弟子的內容,恰恰是不能言明的。」印象之中,這是《浮士德》之中,魔鬼的一句話。
如果真的把世界的本來面目傳授給他們,給他們捅穿了窗戶紙,如同魯迅先生說的,讓他們讀出字裡行間,小的不能再小的「吃人」,他們還是合適的被統治者嗎?
再說,如果老師也是當年也是被這樣教育出來的呢,他們自己也沒有悟出這些道理呢?老師把前一代灌輸給自己的內容,再灌輸給學生。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塑造成和自己一樣的模樣。
至於學生們是否能夠成功,在社會有立足之地,那就不是他們能解決的問題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當然,這不是說書本的知識不重要,而是說如果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具有判斷的慧眼,那麼回頭看自己在學校學到的內容,看書上的文字,往往會有一種恍然大悟、如夢方醒的感覺。
真正的知識,需要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相結合,如同密文和密匙,兩者結合,才能讀出正確的內容。
那些高材生,走出校門以後,如果能領悟到這一點,就很容易取得成功。否則,往往表現平平,甚至可能被一些學習成績和智商遠遠不如自己的人嘲笑的對象——書獃子、高分低能……
另一方面,觀察力、判斷力、組織能力和情商,這些都不是絕大多數人接受的公立學校的教育能給年輕人的。
必須承認,絕大多數情況下,學校教育是灌輸、考核的過程。考核的內容,是課堂上的知識,考核的結果,以分數衡量。分數決定一個人是否有進一步接受更好的教育,進行深造的機會。
據說,某些私立貴族學校的課程包括自我設計課題、社交、組團研究。這些內容,對年輕人的發展很重要。私立貴族學校培養未來的統治者,必然要引入這些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很難考核,判斷標準非常主觀。
公立學校顯然不能用這樣主觀的方式分配公共教育資源,如果以這種方式分配教育資源,那麼在無法保證校方、老師公允評判,學生家長不利用自身擁有的資源的前提下,對絕大多數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來說,這顯然是最大的不公。
所以,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不要指望在公立學校接受能成為未來成功者所需要的觀察力、判斷力、組織能力和情商的教育。公立學校如果引入這些內容,絕大多數人就將失去大多數的接受進一步教育的機會。
絕大多數人接受高等教育,走上社會,認識到自己的觀察力、判斷力、組織能力和情商的不足,已經是弱冠以後的事情了,離而立沒有幾年的時間。
如果他們不能在而立以前,證明自己,那麼他們也就很難有太大的發展空間了。
此外,還有一樣很重要的要素,是堅強的性格,包括百折不撓、臨危不懼等等。
這樣的性格也是學校教育不能給學生的。
人都是越挫越勇的,擁有這樣的性格,必須經歷反覆的挫折。
新兵第一次上戰場,和敵人交火,不尿褲就是好漢。身經百戰以後,老兵在殘酷的血戰的戰鬥間歇,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對老兵來說,進攻、防守、追擊、撤退、包抄、突圍、大混戰如同家常便飯,殺人或被殺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值得大驚小怪。與其怕得要死,不如養精蓄銳,枕戈待旦。
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的財富既包括豐富經驗,也包括磨練心智。
沒經歷過敗仗的將軍,就不容易打勝仗。經歷過敗仗的老兵,都是精銳中精銳。他們知道最惡劣的情況會怎麼樣,也知道怎麼處理,關鍵時刻能妥善應對、臨危不亂。
有一種說法,年輕的時候太順利,未必是好事。基本就是這個意思。
說這麼多,舉兩個例子
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讀讀這兩位的傳記,看看他們年輕的時候,經歷過什麼,是怎麼走過來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香港近年的補習風氣?
※APA酒店社長不僅僅是右翼|這貨還是坑爹的黑心老闆,喪心病狂的無恥之徒
※美國經濟大興衰:從「美國夢」到「美國惡夢」
※如何評價山東萊蕪市對於切糕賠償事件的處理?
※既非中國紅,亦非龍袍黃,我要說的是知乎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