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焦慮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去,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在我非常小的時候就背會了,不過以當時的年紀體會不到絲毫,有的只是迷茫。
而已如今經歷過許多的我再來看這首詩,我認為它既寄託了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又表現出對親人思念的情緒的感染性;既表現了詩人自我的死亡焦慮,又表現出死亡焦慮的對立、轉化,也就是源源不斷的生機。
緬懷逝去之人,緩解傷感。
值得緬懷的人、事、物,肯定是與各位息息相關的存在。或許是曾經德高望重的父親、曾經如漆似膠的愛妻、曾經追逐過的夢想、曾經留下的回憶。而除了祭酒、掃墓等儀式性的活動,我們的心理活動更加重要。正確的看待逝去的人、事物,才能更好的活著。
其實我們每個人就像波動,即使在最微小的分子層次這些波動也會存在。而波動影響並不需要某個人留名後世,也許你父親的一句話,一個善意的微笑就已經影響了他周圍的人,甚至世界。他的某些東西,確實可以在他周圍的人們身上傳遞下去,這便是「善行使人不朽遺澤後世」。另外,每個人死後在分子水平上又將重新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重新為未來的世界添磚加瓦」。而且,波動影響的內容是相當寬泛的,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的。所以通過波動影響,雖然逝去之人不再存在,但處處都可以有他的影子,好像他還存在。每個人都在各個方面影響著周圍,也被周圍影響著。
面對自我的死亡焦慮
在各自的人生中,經常會與死亡擦肩而過,或許你之前會選擇不關心、無視、不去覺知、甚至像是在看一場鬧劇,這只是因為害怕直面死亡會引發焦慮,但其實也有可能極大地豐富你整個人生。並且及時的意識到可能會帶來的焦慮,並且用恰當的方法去應對是減少死亡焦慮的最好辦法。
奧特蘭認為,一個人一生髮展會不斷地追求個性化,以及自身潛能的實現,但代價是遠離別人感受孤獨。當那種孤獨的痛苦「生之焦慮」變得無法忍受,又會重新回來,逃避那種分離,在融合中尋求安慰。在這「生之焦慮」和「死之焦慮」兩級之間,在個性化和融合之間,人們穿梭搖擺,耗盡一生。
擦肩而過的死亡看似離我們還很遙遠,但在現實里,各位不妨靜下心來審視一下這個問題,也審閱一下我們的心理。生使我們有了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形成了我們的獨特人格,使我們成了獨一無二的人類。
但隨之而來的便是死亡。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誰都避不開的它。它既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痛,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筆財富。多少人終其一生不敢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寧願在心理疾病的束縛中苟延殘喘,在躲躲閃閃中倉皇虛度。
處理死亡焦慮的方法。
對所有人來說,雖然這種痛不會直接出現,它喬裝打扮成心理疾病或是一種普遍的不如意感。但是作為五千年文化的中國,在古代就有哲人提出人生三不朽的說法:「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後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除了中國式的方法,歐文亞龍也在《直視驕陽》中也提出一種解決死亡恐懼的方式-親密的人際聯結。在大多數親密關係中,你越能做真實的自己、敞開自己,你的朋友關係也就越能深入長久。這是人之為人最重要的地方。這也是很多癌症患者在面對死亡之時,會有較大的人生觀念轉變,對人更願意展示自己的原因。
此外,通過上述的波動影響也可處理死亡交流。
當然,焦慮的原因也包括認知、觀念,所以通過利用感受到死亡焦慮時的體會,可以轉變觀念,再通過關係克服死亡焦慮。
最重要的一點,在進行相關心理諮詢時請記住只有當關係與咨訪關係相互結合,共同發揮作用時才能帶來真正的治療效果。
最後,請記住,對死亡保持覺知,擁抱這人生的陰暗面會讓你受益匪淺。這種覺知會讓你的生命中的光輝和死亡帶來的陰影融合,在你還擁有的這人生時拓展,豐富你的生活。實際上,要向過上真正有價值的生活、對他人充滿悲憫、對周圍一切心懷摯愛,唯一的途徑正是去覺知,覺知當下所經歷的一切都會隨風消逝。
我活著的時候,無所謂死亡;當我死去的時候,我已經不存在了,為什麼要害怕那些我們永遠也感覺不到的死亡呢?----伊壁鳩魯
推薦閱讀:
※明明是Ta先欺負人,為何最後成了我的錯?|「心理遊戲」第二彈
※學會「獨處」,但不孤獨 | 舊文回賞
※為什麼你總是把壞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
※如何在無關聯的行為和刺激之間建立聯結?建立經典條件反射
※睡眠的科學 | 如何獲得更好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