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是成功的作品,但卻是失敗的案例?

最近因為便利店馬上要搬新辦公室的原因,所以我沉迷於建築裝修的海洋中不可自拔(佛系更新),因此也發現了一些「令人驚艷」的絕贊建築設計。但這些建築設計雖然頂著一流作品的標籤出生,結局卻令人唏噓。

世界一流的失敗作品

我們生活在由建築包圍的世界裡,而生活的面貌造就了建築的多樣。仔細探訪一個地區的建築,不僅僅是了解文化的方式,你還能在建築的變遷中看到時代的發展,技術的演變。尤其是一些建築大師們的作品,可謂是集藝術和美學於一體的一流名作。

但建築也不總是科學的、理性的、實用的,建築大師們也有不少一流的「失敗」作品。

「 薩伏伊別墅 @ 勒?柯布西耶 」

薩沃伊別墅建於1928-1929年間。它色彩純粹,形式簡單,空間流動,處處自然地銜接虛實變化,完全符合「新建築五點」的現實化產物。

它是柯布西耶建築設計生涯中最為傑出的建築作品。

#萬萬沒想到 #

但是流動的曲線結構,導致容易漏雨潮濕,客戶的孩子因此感染肺炎修養一年之久。若不是二戰爆發,柯布西耶非被告到吐血不可。

「 范斯沃斯住宅 @ 密斯·凡·德·羅 」

范斯沃斯住宅是一個獨戶住宅,是為女醫生艾迪斯·范斯沃斯設計的。

這個建築完全是一個長方形的玻璃盒子,內部僅只有浴室、廁所是封閉的,其他地方全部是敞開空洞的,白色鋼鐵構架,巨大的玻璃幕牆。

主人能在住宅里欣賞到大自然的美景,彷彿與外面美景融為一體。

#萬萬沒想到 #

客戶是單身女性,建築通透無遮攔,鄰居可以將住戶看得一清二楚。通透的結構造成建築溫度冬冷夏熱,夏日夜間還有大群蚊蟲追隨燈光而來。更慘的是處在河邊的位置住宅內部遭遇了多次洪水侵襲,這棟建築將水深火熱這個詞詮釋的淋漓盡致。

「 流水別墅 @ 弗蘭克·L·賴特 」

別墅外形強調塊體組合,使建築帶有明顯的雕塑感。賴特大量使用自然因素,將別墅設計成自然中的一部分,彷彿是自然生長出來一般,四周樹木高低交錯,溪水從平台下流出,使建築同自然渾然一體,這也體現出了賴特「有機建築」的建築思想。

#萬萬沒想到 #

但是由於坐落在熊跑溪上,因此房間常年潮濕,難以居住。且每年的汛期,溪流的水都會倒灌入房中,房中的地板就被泡在水中,也許亞特蘭蒂斯的居民會比較中意這種建築。

「 住吉的長屋 @ 安藤忠雄 」

住吉的長屋是運用清水混凝土牆圍出的一座方盒子,把混亂市區的嘈雜都隔絕在房屋之外,引入自然資源,可以在家中欣賞四季變幻。結構上,中庭使用無頂設計,保證各房間都要從中庭進入,全屋未開設對外的窗戶 ,其採光憑藉庭院的自然光。

其深意是,為面臨著巨大生活壓力的現代人 ,打造一間遠離生活喧囂、充分融入自然的住宅。

#萬萬沒想到 #

但現實卻是住吉的長屋為戶主製造了不必要的麻煩,秋天需要掃落葉,冬天需要掃雪,甚至下雨天還要打傘去廁所,可想而知客戶的心理陰影面積了。

「 中銀艙體大廈 @ 黑川紀章 」

艙體大樓,位於東京最昂貴的地段銀座中,是一座造型怪異的巨型積木狀的高級住宅。大樓就像由很多方形的洗衣機壘起來的,具有強烈的新奇色彩,每個個體通過再組合,便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有趣樣式。住在裡面的人如果需要搬家,不必再苦尋合適的房子,只需要重新把幾個艙體連接起來即可滿足生活需要。

#萬萬沒想到 #

入住率不高,內部設施嚴重老化,房間因漏雨導致牆壁開始脫落。再加上銀座是東京寸土寸金的繁華地段,於是有些業主提議拆毀中銀大廈,並將其改造成更具經濟價值的現代化公寓。

以上這些看似成功華麗的作品,卻因為現實問題使其價值大打折扣。

類似的情況在我們的周圍比比皆是,前段時間很火熱的《夢想改造家》中,就出現了設計師辛辛苦苦設計出的房子,交給屋主之後卻完全沒有派上用場!

精心設計的工作室變成了雜物間,透亮的天井變成了晾衣間,極富情調的小庭院變成了閑置垃圾堆放處等等。

漂亮的房子最後又回到了最初糟糕的狀態,很多設計師的小心思最後都沒有用處,很多人表示屋主根本沒有生活品位,並糟蹋了設計師的好設計,我們卻忽略了另一個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他們也許根本不是按照設計師的設想生活,設計的真正價值在於解決問題,如果作品到了用戶手裡卻沒有使用價值,那是否設計師在一開始就沒有抓住問題本身,而陷入了形而上的怪圈!

其實不同領域的設計都是共同的,在我看來設計最重要的首先應該做的是發現問題,然後才去以設計角度解決,如果不知道問題是什麼,那又談何解決,沒有設計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總是在尋找問題並給予更好的解決辦法,並將其完善。

隨著時代的進步,從紙媒到新媒體,設計的表達越來越多元化,我們碰到的問題也在不斷變化,所以,保持思考,發現問題,我們的設計才會越來越棒喲!?

轉載請聯繫!!!!

一起進步!

共勉!

=================================================

設計不是奢侈品,設計是日用品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我會不定期更新設計乾貨與日常美學:微信公眾號:設計便利店或 搜索微信號:designmart

推薦閱讀:

設計師的文化消費困境
四月手機日曆
25 歲的設計和 45 歲的設計

TAG:设计 | 建筑设计 | 平面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