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閱讀的外文翻譯過來的詩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原作的美感和寓意?
很好奇很多翻譯過來的詩實際上是不是脫胎換骨了一般,跟它的本意相去甚遠。翻譯很大程度都取決於譯者的水平和個人感悟。
《V字仇殺隊》中V的自我介紹,隨意感受一下。
In view,a humble vaudevillian veteran cast vicariously as both victim and villain by the vicissitudes of fate.This visage,no mere veneer of vanity is a vestige of the vox populi,now vacant,vanished.However,this valorous visitation of a bygone vexation stands vivified and has vowed to vanquish these venal and virulent vermin vanguarding vice and vouchsafing the violently vicious and voracious violation of volition.The only verdict is vengeance,a vendetta held as a votive not in vain,for the value and veracity of such shall one day vindicate the vigilant and the virtuous.Verily,this vichyssoise of verbiage veers most verbose. So let me simply add that its my very good honor to meet you and you may call me V.
以下為中文翻譯
」我雖然看起來像個小丑,受到命運殘酷的作弄,不得不戴上面具,被迫晝伏夜出,不見天日,但我仍不畏強權,挺身而出,發誓鏟奸除惡,伸張正義,為飽受壓迫的人民出一口氣,唯一的方法就是復仇,這不是戲言,而是誓言,想要拯救水深火熱中的同胞,就要使用以暴制暴的極端手段。我的冗長贅言就此結束,最後容我說很榮幸認識你,你可以叫我V。「
知乎首答,獻給這個問題。還請各位前輩賜教。
先說結論,詩歌翻譯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原作的美感和寓意。
事實上,任何的翻譯過程都伴隨著一定程度的信息損失。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翻譯的本質是釋義,是意義的轉換。我們常說,翻譯要追求「信、達、雅」:一是譯文要忠實傳達原文含義,二是譯文要通俗明白,三是譯文需要體現其美學價值。這實際上是與十八世紀愛丁堡大學教授泰特勒 (Alexander F. Tytler) 提出的三條基本翻譯原理相一致:1.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 The style and the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3.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合格的譯者,在翻譯任何一篇作品時,都應至少保證在內容、風格上的一致以及內容的通順流暢。不過,對於不同的譯者不同的問題,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但是對於詩歌來說,情況就更加複雜。中文的詩歌有韻腳格律,其他任何語言都有。詩歌翻譯中最容易損失的,也就是音律特徵,尤其是韻腳和節奏。拿一段大家耳熟能詳的德語詩歌舉例吧,席勒的《歡樂頌》 (An die Freude):Freude, sch?ner G?tterfunken,?
Tochter aus Elisium,?Wir betreten feuertrunken?,Himmlische, dein Heiligthum.Deine Zauber binden wieder,was der Mode Schwerd getheilt;?Bettler werden Fürstenbrüder,?wo dein sanfter Flügel weilt.??
即便不會讀德語的人看一下標註出來的規整的韻腳,也能看出這一段使用了ABAB形式的韻腳。可是翻譯成中文的「歡樂女神聖潔美麗 / 燦爛光芒照大地 / 我們懷著同樣熱情 / 來到你的聖殿里」就完全遺失了這種韻腳的美感。
除此之外,包括雙關、諧音、甚至是一些神話含義,都是西文詩歌翻譯時譯者常遇到的瓶頸(漢譯尤其明顯,但對於語系相近的語言之間互譯,損失的內容相對更少一些,如德文詩歌譯俄語的時候,時常能保持一小部分的韻腳和節奏)。至於題主所說的寓意,在詩歌翻譯中也時常有所損失。實質上,詩歌是一種很精練的文學形式,翻譯過程很難在有限的長度內表達出原作的含義。舉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為例,最著名的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英譯 (The Complete Ci-poems of Li Qingzhao:A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Jiaosheng Wang, 1989)是這樣的:
Searching, seeking.
Seeking, searching:What comes of it but Coldness and desolation,A world of dreariness and miseryAnd stabbing pain!
從譯文中是感覺不出來這十四個字在寓意上的精巧之處的。這七組疊字的音律反覆也好,還是表達出的那種低聲、婉轉、凄楚的感情也好,都是很難從譯作中感受出來的。
不同的語言文字就是完全不同的體系。中文的平仄也好,印歐語的長短節奏也好,都是語言本身發展的一種形式。詩歌翻譯中,當原意無法用目標語言完美傳達時,譯者往往加入一些理解和發揮,保證了譯文的美學品味。屬於兩種語言的不同的美感,才是我們欣賞原作和譯文作品時最應去感受和體會的。需要考慮到譯者的文學水平,不能以偏概全。
例如 泰戈爾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鄭振鐸譯為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此句可以說中文譯句的意韻 美感甚至超越了泰戈爾的原句。要是換作我大概只能譯成 讓生命美好如夏日鮮花,讓死亡寂靜如秋日枯葉。就算讀外語,從外語翻譯成讀者理解的意象也有一個翻譯過程
如果算上翻譯,那就是從外語翻譯到中文,然後中文翻譯到讀者理解的意象我覺得要論誤差,從外語翻譯到中文的誤差相比讀者理解英文詩歌意象的誤差,可能小多了我能說以一般外語學習者對外語的感知力,你還是看翻譯獲得的美感更多一些
弗羅斯特說啦:The poetry of the original is the poetry that gets lost from verse or prose in translation.(粗糙地翻譯一下:詩意就是詩歌與散文在被翻譯的過程中失去的東西。)董橋先生又說啦,「高等譯手是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跟原文平起平坐,談情說愛,毫無顧忌。」
對以上兩種說法我都表示支持~
這個問題實際上在說詩歌的可譯性。嚴復的信達雅中的信,實際上在談論對原文的忠實程度。但『原文』這一概念,是『讀者眼中』的原文。因生活、閱歷等因素的差異,每個人眼中的原文都不相同。因此,絕對的信是不可能的,百分之百終於原文因此也是不可能的。但相對而言,譯者的水平越高,對於一首詩的還原度越高。那麼譯詩時是否應加入譯者的個人感悟呢?這與譯者的『隱身』相關。譯者就好比演員,當他飾演哈姆雷特的時候,會不可避免的融入自己的風格,而我們只能要求他儘可能的還原哈姆雷特。因為他是一個人,而不是冷冰冰的鏡子。
關於翻譯過來的作品,馮友蘭曾經在他的一本書里引述過這麼一段話:翻譯就像是嚼飯喂人,看譯作就像吃別人嚼過的飯,被別人嚼過的飯的滋味當然比原來的乏味多了。
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可以看下清代人翻譯的《人生頌》,據稱是最早被翻譯成中文的詩歌,不過這樣的作品太少
Poetry is what lost in the translation.
答案是肯定的
建議閱讀北島的《時間的玫瑰》,你會發現不僅語言的翻譯會產生偏差,譯者水平的參差不齊也會讓詩歌面目全非。
是的!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里還說了,翻譯就是譯者對於原作自己的理解。把《道德經》講的徹底通透的書,仍然取代不了《道德經》,因為那還是後人自己的理解。
這是不一定的。曾經有人很傲氣的說過:「只有詩人可以翻譯詩人的作品。」一個好的翻譯家能夠翻出精妙的小說、散文之類的文體,但是詩歌的翻譯遠遠難於其他文體。譯者的翻譯實則是二次創作,不僅要求語言基礎,還要求本身的文學修養,最後的詩作不能太過平鋪直敘,有時甚至要顛倒詩句的順序以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趣味,歸化和異化的巧妙運用是很考驗技巧的。翻譯的時候還要研究原作者的風格,原詩的風格,必須找與自身風格相似的翻譯才會出佳作。當然,也有很多大家翻譯出的作品比原著更加出色,美感和寓意甚至比原來更加動人深遠。這種大家往往是翻譯界的大神~比如穆旦。現在翻譯文學還很不成熟,其中詩歌翻譯又是最不成熟的。關於其翻譯理論研究還存在很大的分歧,所以一般不會輕易嘗試詩歌。另外,與其說國外的詩歌翻譯過來缺少一份意境,我覺得更多的是中國詩歌翻譯成外文會缺少意境,畢竟中國的很多詩歌涉及到的意象、引用這些太複雜了。相比之下更難哦~
不得不提的是 嚴復所提的 」信達雅「 , 如果一篇翻譯作品能夠更接近原作者的想法那是最好不過,只不過,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熟更好,各位看官自己斟酌。當然沒有好壞之分,只是語言的差異性導致了這種差別,我們不應該去評判這種好壞,應從另一種角度去欣賞不同語言的美,畢竟詩歌就是現實與夢想的一種完美結合體。讓我們去享受其中吧。
有一些或許會青出於藍勝於藍而勝於藍。
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獨特的美感,當她被翻譯成他國語言的時候會有信息以及語言嗦獨有意境的損失。
雖然好的翻譯是再造,但是畢竟不再是從前。Lost in translation. 翻譯本身就是帶著鐐銬跳舞的。
即使你會英文,不也是自己把它給翻譯過來了嘛。。。
推薦閱讀:
※不按常理出牌的英文倍數表達,你還要將錯就錯嗎?
※三分鐘看懂中國網路小說紅遍世界
※「南斯拉夫」國名譯文中的「南」字是怎麼來的?
※Mini Countryman 投放北美的這些廣告詞怎麼翻譯最好?
※斯坦福大學機器學習 CS229 課程筆記翻譯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