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團隊的引領者

我們在工作中,經常會碰見說話不經過大腦的人,或是遇到因責任不清晰而導致各種相互推諉的事情,作為產品經理,更多的是無奈與無力,一時之間也無法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最終只能任由發展,眼巴巴的看著自己成為背鍋俠!

那麼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個實例,你作為產品主管或是負責人、或者僅僅是產品經理,如何引導團隊成員去思考一個問題,以此來達到對問題的共識,形成一致的目標,最終來解決問題!

成員A:朴老師,APP新版本我測出來一個問題,描述balabala,你看一下是不是要解決!(沒頭沒尾,根本沒有解決方案)

我:沒聽懂,你把所說的問題,以及對應的機型拿過來,演示一遍。

成員A:我回去拿一下~(做事不全面)

2min過後

成員A:朴老師,你看這個問題,是這樣balabala,我覺得是個問題,來和你確認一下!

我:我問你,你覺得這個問題該不該改,是現在改還是放在之後改。(我想引導他思考一下)

成員A:我也不太能拿得准,我和技術確認了一下,我覺得應該要改。(你都不確定,就直接找技術要去修改?你不是逗我?解決方案呢?)

我:.......(聽到這裡,我都要氣死了)我說你看問題就不能全面點,你為啥覺得要改、怎麼改,理由是什麼,你有考慮過開發時間么!我們從實際分析一下:

第一,我們今天要發布上線,現在已經是下午16:00了;(從時間角度來分析緊急程度)

第二,改這個問題,要連帶改動10處功能,雖然問題不大,但改動完成至少需要半天,你、我、測試再確認一遍還需要半天到一天,也就是說,我們至少需要延長1天,多則2天來發布,而且我們不能更好的保證質量;(從範圍角度來分析產品質量)

第三,這個問題根本不在本版本需求開發、bug修改範圍之內,最多算是一個體驗問題,而且當前用戶並沒有對這塊功能提出疑問,或者不會造成特別的失誤;(從問題的本質上做區分)

第四,假定我們提出要修改,你覺得技術同學會給我們改么!再假定,他們給我修改,那必然會佔用他們的休息時間,你覺得他們心裡一點意見都沒有?(從人文關懷角度分析)

第五,改動這個問題,相同的地方有10出,和這10處相關的功能,比如:XXX功能,是不是也要修改,這樣才能保證功能體系的完整,別只改動了一個頭,尾巴就不管了!(從功能延展角度來分析)

成員A:是我考慮欠缺了,沒想這麼多!(真的,還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你就是太想當然)

我:你不僅是想的太少了,而且還沒記錄這些問題,我得承認,你說的確實是個問題,不過你說的這種問題這幾天最少反饋3-4個類似的,我看你的給我的報告也沒有寫進去,實際情況是啥我也不清楚,所以你得回去重新整理,重新給我個報告,把問題寫清楚!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能明白,這就是思考和不思考的結果,那麼如何引導團隊成員思考呢?

一、要學會理解、學會犯錯

很多人,對自己的工作很自信,殊不知這種自信是茫然的,多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在多數人的眼中是根本不達標的。無論我們身處什麼崗位,我們交代給或者說對接給他人的工作,他們總是會摻雜一些自己的想法,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不能偏離主要的戰略方向。

這種犯錯應該是良性的,在可接受範圍之內,每個有心的人都想通過工作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以此來獲得讚譽和自信,我們應該鼓勵這種行為;可就初期而言,這種彰顯,基本上是毫無意義的,以為對於產品的理解程度不同,你所能想到的結果也不同。所以,犯錯的意義是讓他更好的了解當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而這種問題給產品或是公司帶來了損失,這樣在後期才能形成一致的目標。

如果犯了錯,還不改,還到處甩鍋,那就是人品問題!這種人趁早遠離。

舉個例子,團隊一個成員,再一次溝通中無法認可我的意見,想要自己做點成果出來(我估計他覺得我是在壓著他),雖然我知道他這樣不會帶來很好的效果,但是我頂著上面的壓力,選擇按照他的實現方式,來做一個版本看最終效果。實際結果和我預期一樣,數據不升反降,於是,我在版本上線後的兩周重新上了一個版本,將數據提升回去。

最後,我們部門內部對此討論了一番,我也把之前想說的話說了出來:

一是,你的改動雖然出自好心,但是用戶沒有買賬,太想當然的做事,結果說明一切。因此你需要提升一下場景設計的理念,多分析實際情況再來提方案;

二是,版本重點不在你的方向上,而你只關注於這一點,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你的全局意識有所欠缺。加強產品全局觀,需要了解公司戰略方向、商業價值、業務邏輯,搞清重點,然後去收集可以支持你方案的觀點,讓別人信服;

三是,後續跟蹤做的不好,既然你想做事,那就要做全面,你的東西,你不去負責,還等著別人來背鍋?這就是做事的態度,你既然想承擔,那就必須給出態度,否者根本得不到別人的肯定。

自此,他在工作方面逐步加強了思考,討論問題也更加的謹慎,也能夠和我一起完善數據的處理工作。

二、要學會引導、學會思考

我見過一些產品經理,自己很牛掰,但總是抱怨團隊不給力,成員的思想和公司的戰略不再一個頻道上,導致產品做出來不理想,自己也無能為力。歸根結底的問題,就是在於你想你的,他想他的,缺乏共性的交流,所以目標不一致。因此我們要儘可能引導團隊,在關鍵時刻站出來,起到引領的作用。

1、引導團隊,達成一致目標

自己理解,也要讓別人理解。領導的理解>你的理解>團隊的理解>用戶的理解,而我們最終是要讓用戶理解,所以你的將你所理解的戰略思想,通過產品的開發,逐步拆解成不同使用群體所能接受的東西。這也可以說是「共情」能力或者說「換位思考」能力。

因此,你需要做些日常的工作。文檔、會議、email、用戶回訪、日常溝通等方式,要將產品願景傳達給各個群體,從近到遠,確保理解上不存在偏差。曾經我試過,減少溝通,產品最終返工現象十分嚴重,bug率也居高不下;通過部門會議、產品評審、晨會等多種方式的溝通,可以將項目進度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甚至是提前。

2、自己思考,也要讓團隊思考

產品經理不去思考,那就跟鹹魚是一樣的。一個渴望進步的產品人,都是會經常思考的,這點我從朋友圈、論壇,一些產品經理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自己經常的思考,可以提升自己的上限,可以成為非常優秀的產品專家。而難點在於,當你可以影響一個團隊思考,可以提升產品的上限,一個人的戰鬥永遠比不上一群人的戰鬥。

現在在我看來,做好一款產品,一個產品經理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當整個團隊願意真心的為此付出,思考未來的路、思考自己如何做的更好的時候,這樣的團隊才有凝聚力,產品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別人不說,但就產品部,通過產品分享會,我會讓每一個成員,在周三用1.5個小時時間,來做3件事:一、分享一件自己最近有趣的事情;二、分析一款自己喜歡的產品;三、我會帶領團隊來對產品近期進行討論和總結記錄。

好不好,不作評論,不過通過這種方式,確實增進了團隊的凝聚力,每個人都願意提前準備,每個參與者都願意記錄一些內容,這點對於我來說,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近期,我聽過三句令我比較感動的話,分享給大家

「如果在這家公司不是有你,我可能早就走了」——來自一位技術同學

「朴老師,你不在我的問題都不知道問誰好,也真難為你每天聽這麼多反饋(牢騷)」——來自一位銷售和一位運營同學

「你是我見過這麼多產品經理中,最夠負責也最夠鑽牛角尖的,和你一起工作很開心」——來自COO

今天分享到此為止嘍,希望2018每個產品、運營同學都能大有發展、鵬程萬里!

下篇文章,將有重磅福利,朴老師一年來自己總結的各類文檔精華!有需要的同學,一定要關注哦~


推薦閱讀:

「一起學」Udaicty 數據分析(入門)P2 項目總結
怎樣發揮你在團隊中的優勢?
To Be A Product Manager | Week 46
To Be A Product Manager | Day 71
隱喻(產品設計的思考方式_臨界點_連載11)

TAG:产品经理 | 产品 | 互联网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