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萬物之源|重解道德經 第四十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古本合校

返也者,道之動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

古本釋義

回歸,道的行動。

減弱,道的作用。

天下之物生於有,也生於無。

真經解讀

本章繼續講述道的特點,雖然僅有短短二十四個字,但內涵極其豐富。

返也者,道之動也。

道並不是靜止的,它永遠都在變動之中。老子認為道最主要的行動特點就是回歸,也就是返回道本來所在的地方。這種返本歸真的思想影響極其深遠,是中國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精神內核之一。

回歸的益處在於使人能夠時常體察大道自然的本源,不忘道法自然的宗旨,領悟煉神還虛的修鍊要義。但是由於中國人對於「返」的強烈崇尚,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那就是過度崇古、追求復古、抵製革新、不思進取。這就是老子思想被指責為消極的原因之一。

返本歸真本是指境界及狀態而言,可人們卻往往會將此義理引申為歷史文化之返、文明進程之返,例如對先秦古文化的無比推崇。先秦的確是中華文明最燦爛的時期,中國幾乎所有文化流派的源頭都在先秦。老、孔、墨、韓、孫,諸子降世;道、儒、墨、法、兵,百家爭鳴。當年文化之繁榮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然而諸子百家的思想並非都是精華,也有糟粕,可後世往往會對某些大家盲目崇拜,把他們的言論照單全收。

其中最典型的就屬孔子。從漢朝開始,國人對於孔子的尊崇逐漸發展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研究學問只能在四書五經的框框里打轉。在這種一味崇古的文化氛圍之下,如何能產生超越古人、獨樹一幟的思想家呢?像王陽明那種另起爐灶、自立門戶的儒生後輩,只是鳳毛菱角而已。

不僅是崇古,中國還有很多復古主義者。還是以孔子為例,其克己復禮的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文化傳統。孔子對於遵循古制的執念,成為了統治階層維護統治秩序的利器。在很多國人看來,什麼事都得講老例兒、按老規矩辦,認為老的就是好的。可他們不明白,這世界在改變,過去是好的,現在卻未必能行。於是近代中國在「天朝上邦」的自我陶醉中逐漸落後於世界了。好在後來終於推翻了君主專制,建立了新中國。而近些年復古主義又有所抬頭,人們紛紛開始穿漢服、行古禮,以為這樣就是文化自信了。

在持續千年的崇古、復古思想熏陶下的中國人,一直到五四運動之前都沉醉在舊世界的迷夢之中無法自拔。鴉片戰爭之前,不論他國科技發展多麼迅速,武器多麼先進,大清官僚們還是覺得那些只是雕蟲小技而已,不足掛齒。甚至戰敗了也沒長記性,不願意變革維新。

這種長久以來形成的思維慣性,使得中國古代的精英階層大多是安於現狀的,進取心都用在了追名逐利上了,很少有人願意或者敢於挑戰權威、改變社會。少數幾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摒棄傳統、破舊立新的,也難逃被打壓的命運。可見中國歷史上的頑固守舊勢力有多麼強大。像孫中山、毛澤東這樣的革命家之所以如此偉大,就是因為他們在中國出現得太少了,中國的社會變革太艱難了,代價太大了。

那為何崇尚回歸的思想會產生上述那些副作用呢?是因為人們只片面地重視了「返」,而忽略了「往」。老子其實已經講過,「天道員員」——即天道循環之理。因此「道之動」不應只有返,還得有往,一往一返才能構成循環往複的螺旋運動。可老子在這裡的確是沒說清楚,失之偏頗了。所以說,求道不只是追求返本歸真,也是需要前進演化的。

弱也者,道之用也。

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減弱,這與「返也者,道之動也」是同一思路,即道的回歸所產生的作用是使事物返回到初始的柔弱狀態之中。就像他在第二十八章中所寫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嬰兒。」合道的方式是知雄守雌、復歸嬰兒。為何要回歸到初始的柔弱或嬰兒狀態呢?因為「柔弱勝強」(詳見第三十六章),只有保持柔弱的狀態才能不斷地向著強大的方向發展,而不致於過早出現盛極而衰的局面。

同樣的,這裡也有一個問題,就像道之動並非只有返,還得有往一樣,道之用也並非只有弱,也會有強。往與返可以構成循環,弱與強同樣也構成了自然界的循環模式。植物、動物與人都要經歷從剛出生時的弱小個體逐漸成長壯大的過程,然後再經歷物壯則老、由盛轉衰的過程。

從弱到強,由強到弱;

弱極則死,死而復生;

輪迴流轉,百世千生;

生住異滅、成住壞空。

這種強弱不斷轉換的過程是自然規律,可人們不願意看到它邁向死亡的後半段,只想留住青春活力的前半段。於是老子透露了這個延長自然周期前半程而推遲後半程的方法——返回初始、減弱自身,重新回到演化進程的前半段中去。這就是老子如此看重返與弱的緣由所在。

可見長生不老、長盛不衰的理論依據就是長弱不強。的確,過分逞強的人往往會老得快、死得早,這從一些早衰與猝死案例中可以得到驗證。如真能做到長弱不強,至少延年益壽、長治久安還是可以實現的。這種返與弱的操作,是對自然規律的巧妙利用,所以老子把弱叫做道之用。

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

通過對道之動與道之用的分析,我們了解到,向初始狀態的回溯是人類的一種剛性需求。那麼一直回溯到最初的源頭是什麼呢?這就是一直困擾人類的萬物本源問題。

本句與第一章遙相呼應、相互印證。結合第一章中的「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來看,「天下之物生於有」中的「有」是萬物之母的名;同時,天下之物也生於無,這個「無」就是萬物之始的名。而第一章中的「兩者同出,異名同謂」已經說明,萬物之母與萬物之始是一樣的,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所以「有」與「無」本質上並沒有分別,天下之物既生於有又生於無,而「有」與「無」共同所指的就是萬物之源。

本章評述

本章的核心在於對萬物演化過程的回溯,最終回歸到萬物之源——有與無。老子著重強調了返與弱,其所對應的概念是「無」。但老子並沒有忽略萬物之源的另一面——「有」,只不過其所衍生出來的往與強不是老子想要論述的重點罷了。雖然如此,我們還是應該知道,就像「有」與「無」同為萬物之源一樣,往、強與返、弱也都是道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老子、領悟大道。

推薦閱讀:

為何傳銷組織總是自稱弘揚傳統文化?
法國是最早在簽訂關貿總協定時提出「文化例外」的國家,大家如何看待文化排除在一般性服務貿易之外這一政策?
他說要用蘋果震撼巴黎,我想講講他的友誼
成年人為何大多嗜煙嗜酒?
把葷段子、性騷擾當有趣的人,真丑

TAG:文化 | 国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