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產動畫電影《大世界》叫好不叫座?

莫非是因為18禁?


蟹補藥。

這個題目可能會掉書袋,磚塊化。那好,我儘力寫得輕快一點。

作為中國中國唯一一部入圍三大國際電影節(戛納,柏林,威尼斯)主競賽單元的動畫長片,金馬獎歷史上是唯一同時獲得最佳動畫長片和最佳原著劇本提名的動畫電影《大世界》,在上映一周後,像我自信的球技在野球場被糙哥彈跳男虐到哭一樣宣布票房撲街了。242.33萬的票房,1%都不到的排片量,在這個《熊出沒》都能掙10億票房的時代,《大世界》這個從小拿慣了獎狀的「四眼男」毫無疑問遭到了世界無情的冷遇。

說實話,這樣的結果不單是對集導演編劇美術配音剪輯後期製作於一身的劉健和製作人楊城的打擊,更是對信奉努力做事就會有好結果這一價值觀的直接挑戰(劉健用3年多的時間,每天8-10個小時,畫了40000多張精細而風格獨特的原畫),雖然這不是口碑電影票房遇冷的第一次,但如此低的票房和如此堂吉訶德式的創作背景,還是讓人忍不住想要幫他把原因尋找一下?

受制於日常生活範圍的限制,我們常常會把日常接觸的最終產品形態理解為該品類的全部,而忽略其生產和由來的整個過程。就如我們選擇酸奶的時候,基本的抉擇要素是口感,價格,品牌,外形等成品基本特徵,而不會去思維發散到牧場、牛奶採集、灌裝消毒、包裝設計、宣傳推廣、渠道鋪設等內容。

我們總是誤以為產品的最終形態決定了我們是否選擇該產品,認為產品的最終形態特徵是驅使我們選擇的真因。可要是你了解了整個生產鏈,你會發現哪些特徵其實是前面具體生產步驟的結果,舉個例子,你在味千拉麵點了一碗麻辣牛肉麵,是因為味千選擇了在你家附近開了一個店,買食材的時候買了牛肉與面,並在飯點,通過大眾點評給你發了一份招牌麻辣牛肉麵免費試吃的優惠券等一系列活動造成的,而不是因為這碗牛肉麵香、辣、面多造成的,也就是說,你選擇與不選擇某個產品,其實在你看到最終產品形態之前就已經基本完成了,最終你與產品的接觸不過是捅破窗戶紙而已。

回到電影,我們選擇看那部電影,其也受到了融資、故事(劇本)、選角、製作(拍攝)、後期、發行、宣傳、衍生產品等過程的影響,電影最終的成績(高票房、差口碑)也是這些過程綜合的結果,而並不只是電影本身的好壞就能夠一言以蔽之的。故要分析一個電影成敗的原因,單獨分析電影最終形態特徵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回到電影生產過程當中來。

沿著這個思路,針對《大世界》,讓我們做一個粗淺的解析。

一、融資

(大世界)毫無疑問是近期上映動畫電影中製作費最少的一部(哪些成百上千只能點映有個3萬、4萬票房的不算),票房8750萬的《大護法》用了不到2000萬成本,票房10億的《大聖歸來》用了幾乎1億的成本,雖然《大世界》的投資成本未公布,但導演編劇美術配音剪輯後期製作劉健一肩挑就足以說明了整部點映預算的緊張和困難(有錢誰願意遭這個罪啊),從這點說,《大世界》輸在了起跑線上。

二、故事(劇本)

故事內涵一直是豆瓣、知乎社群為《大世界》鳴不平的重點依據,他們認為《大世界》的哲學含義和故事結構遠勝所謂的高票房爛片,其現實意義和創作意義彌補了我國動畫長片電影的寫實主義空白,不是上海學院派的大師範,不是中國上千年繪畫傳統的迴響,更沒有講述一些和尚和猴子的故事,以及表達山水之情,是風格獨特的真實現狀表達。

從成人片角度來說,上述觀點毫無疑問是理性而正確的,其黑色幽默戲謔本色也是不亞於《瘋狂的石頭》的,可遺憾的是,《大世界》雖然有著成人片的定位,但其始終是動畫形式,在現在動畫片以家庭消費為主的背景下,《大世界》的好故事顯然並不討好其目標客戶群,這感覺有點像去初中課堂推銷曼昆的《經濟學原理》。

三、選角

演員的選擇對於電影來說,其意義不只是完成電影出色與否的保證,更是電影初期流量的直接誘因,大明星的電影即使故事再爛也能有一定票房保障便是這個道理,詳情請見我們楊-大鼻孔-令人無感-冪主演的《孤島驚魂》。

那麼對於沒有人物明星的動畫片是否就談不上角色選擇呢?非也,動畫片雖然無大眾明星可以加持,但其人物角色便是明星,《大聖歸來》中的悟空、江流兒,《大魚海棠》中的椿、靈婆,《大護法》的大護法、太子都是如此,在觀影結束後,都收集了大批粉絲,成為流量統計意義上的明星,總結起來發現,這些「明星」都有呆萌、小孩、美女這三大流量神器的特徵之一或之二,而反觀《大世界》,有多少人會宣揚一對殺馬特情侶會是自己喜愛的對象。

四、製作(拍攝)

動畫製作中,通常是選取比較重要的兩幀作為基礎背景,輔之以相應動態畫面集合而成,但《大世界》因為成本關係,全程採用「靜接靜」的手法,在人物講台詞的時候,為了避免畫表情和口型,導演刻意將鏡頭打到另一個人物的畫面上。這樣處理一兩段還行,但是如果整個片都如此的話,就會給人放PPT的感覺。

五、後期

熟悉周星馳電影的人都知道,星爺電影的大陸版是由石班瑜老師配音完成的,甚至有人說,沒有石班瑜老師對角色的經典塑造,星爺在內地的紅火要減去大半,我們拋棄這句話的正確合適與否不談,但其恰如其分的反映出後期製作和加工對電影成品的重要。一個配音演員通過聲音和情緒對角色的詮釋會很大程度上影響電影的觀感和帶入度,而《大世界》平白無起伏的念對白則常常有些讓人齣戲的感覺,某種程度上甚至有點像聽左小祖咒的歌。(看到劉健一人分飾三角的配音,其實有點不忍吐槽這點,但無奈這個地方確實是硬傷)

六、發行

電影發行相當於產品的銷售渠道,他直接影響了該電影能讓多少觀眾看到,是電影票房的第一槍,後面的排片量雖然受到上座率等影響,但前期的發行力度是收視邊際遞減效應的基礎,基礎大自然耐衰減度就越好,觀眾也就越多。相較於《大聖歸來》北京聯合影聯、橫店電影、微影時代、福恩娛樂等巨頭做國內發行,好萊塢模式國外發行的強大,《大世界》的 StrandReleasing (US)、 MUBI(UK)就顯得十分的單薄與無力,這就好像別人家的鹹菜擺上了華聯、華潤、真功夫、吉野家、美宜佳的貨架,而你家的辣醬只在漢堡王有售,這你要是賣得過人家才有鬼,要不是其製作方是光線傳媒下面的彩條屋,估計國內會更慘。

七、宣傳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更是一個酒香更怕巷子深的時代,如果你不吆喝,琳琅滿目的信息會隨時充斥著別人的耳朵和眼睛。《大世界》本來是計劃沿著中國高校做放映路演,但進行到第5所時就停了下來,原因是在不諳世事的大學生中間放一部社會電影確實效果不太理想。加之在線上社交媒體和主流媒體的零話題、零曝光,也難怪其成為一部悄無聲息的電影。

八、衍生產品

這裡的衍生產品不只是像神偷奶爸那樣的公仔,上映期間的娛樂話題,談資、表情包、經典語錄、熱搜排行亦算在此列,除了少數藝術電影愛好者和像筆者這樣好吃懶做的在關注以外,這部電影在日常生活的存在感幾乎為零,知乎「大世界」話題關注者342人,問題8個便是明證,舉個《大護法》作對比,其問題數175個,精華問答97個,一個問題點贊者有幾千的不在少數,怎麼可能不比《大世界》紅火。

寫到這裡,可能會有人產生兩個誤解。

一是說按照以上分析,《大世界》肯定是一部百分百賠錢的電影。這樣下判斷毫無疑問是武斷的,因為賠錢與否並不只由收入決定,只要成本低於收入,那就會賺錢。且電影的收入模式中並不只有票房這唯一一項內容,其還包括海外版權、衍生品售賣、廣告植入和電影節獲獎獎金,作為一個低製作成本並在多個電影節獲獎的電影,只要這些收入高,收回成本也並不是難事(殊不知侯孝賢導演的《聶隱娘》在戛納還拿了550萬獎金)。

二是口碑好等於受到大眾認可。目前電影口碑的主陣地和風向標主要是豆瓣、知乎、時光網等門戶網站,但其實這類意見領袖在人群中佔據的比例非常低,他們的滿意並不能代表沉默的大多數的意見,而因為觀影訴求的不同,作為服務商品的電影,其故事好壞只是滿足了對故事敘述有深度的觀眾這部分要求,而不能滿足去電影院放鬆和談戀愛哪類觀眾的訴求,自然也就得不到他們的認可。

總的說來,票房好的電影有著明確的標準,他一般通過輕鬆搞笑的情節,精美的畫面,集體懷舊、觸動人心的情懷,在內容上擁有著豐富的層次感,讓不同年齡、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觀影訴求的各類觀眾都找到各自的觀影體驗。而口碑好的類型電影通常拋棄了那些全面的要求和規矩,只是在一個或兩個方面做得突出,以滿足那一小部分受眾的要求,形成固定的觀影群和強凝聚力受眾。兩者之前其實存在某種難以契合的矛盾。

需求上的分歧必然導致選擇道路上的差別,如何在自己的路上作出令人滿意的結果才是兩個矛盾之間的共通之處。至於是什麼結果,那只是狀態和歷程的反映,做個生活的體溫表很好,但要是作為討論的中心和努力的目標則會萬事休了。

喜歡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鼻子邊有墨水 ,我們一起聊聊那些被搞砸了的事。


推薦閱讀:

坂元裕二:從《東京愛情故事》走向《四重奏》的日本第一編劇

TAG:電影 | 藝術 | 電影推薦 | 大世界動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