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狂怒》(Fury)?
在優酷上看了預告片,想知道電影怎麼樣.
忠實還原的幾點:
謝爾曼炮塔轉動速度是最快的,繞屁股戰術是對的,不過一般這種事用M10或者地獄貓比較合適
謝爾曼有火炮垂直穩定儀,行進開炮是OK的謝爾曼是專業對步兵和攻堅的,壓制步兵能力一流,電影得到完美展現鐵拳的攻擊範圍有限,但是鐵拳的攻擊方式很特殊,錐形裝葯,是把坦克燒開口子的
炮彈擰一下可以延時爆炸被白磷彈擊中的人會死的很慘這是我見過最真實的虎式坦克,虎式坦克就是這樣的。扯淡的幾點
步兵反坦克炮精度很高,而且射擊速度比普通坦克的坦克炮要快
虎式坦克一般是靜止射擊,不會邊打邊衝鋒,有時候需要倒車以迴避背後攻擊,虎式攻擊精度很高以坦克炮的射程來說,兩邊坦克距離太近了在片中出現的年代,德國已經找不到齊裝滿員,士氣高昂的黨衛軍營了被鐵拳擊中的坦克,斷然不會只死一個人,雖然進去的是一個小孔。目前二戰戰爭電影最好的是《拯救大兵瑞恩》,最好的電視劇《英雄連》
《伊拉克戰記》也不錯,反映現代戰爭的,個人認為是現代戰爭劇裡面的佼佼者。最後:我說美帝你們也太謙虛了,誰不知道你們會放飛機大炸逼啊。都到45年了,還有整營的黨衛軍敢在前線路上邊唱歌邊行軍?個人覺得:1、真正有戰鬥力的1V4的虎式,戰鬥起來乾淨利落,戰鬥指揮一句廢話沒有2、片尾激戰的45年黨衛軍,全是一幫毛頭小子,戰鬥前還要做思想動員,戰鬥素養幾乎等於沒有,所以才會出現機槍打坦克這種看似腦殘的打法。PS那個狙擊手老兵也挺會打
皮特直到死,髮型都沒亂
5技能車組滿配件的6級謝饅頭吊打低效率50%熟練度車組白板虎式
不邀自來, 嚴重劇透預警...
文筆不好,大家勿噴 謝謝
結論,請千萬去影院看這部電影,那種震撼的感覺真的太強了...
------------------------分割線-----------------------------------------
今天澳大利亞第一天上映,我下午買了票去電影院看的。 本來我以為這是一部類似《風語者》的二戰大片....可我感覺這部電影其實是一部宣揚反戰思想的電影, 裡面將戰爭的殘酷,血腥與絕望完美的展現在了大家的面前。 直接了當的告訴了人們,戰爭是沒有旁觀者的。
當我看到一個德國老兵舉著家人和孩子的照片苦苦哀求饒命,而布拉德皮特硬掰著男主角的手和臉 讓他用左輪手槍殺死了這個老兵的時候,覺得很震撼
當我看到天空中十幾架德國戰鬥機向數百架盟軍戰機發起徒勞無功的衝鋒的時候, 我覺得很震撼。
當我看到德國小鎮里舉手投降的全是十三四歲的青少年軍人, 當我看有個孩子在樹林里用鐵拳反坦克導彈近距離引爆了一輛美軍坦克,從燃燒的坦克里鑽出來的渾身冒火的坦克兵慘嚎著 毅然決然的用手槍對著自己的太陽穴送進了一發子彈的時候,我覺得很震撼。
當我看到和男主角親熱過後的德國姑娘在男主角剛出房間幾分鐘之後就被德軍的轟炸機把房子炸成廢墟的時候,我覺得很震撼。
當我看到德軍重坦克在田地里以一敵四還幹掉了美軍三輛坦克的時候,一個在炮塔上面觀察的美軍車長胸口正面被德軍坦克的穿甲彈命中 瞬間支離破碎的時候,我覺得很震撼。
當我看到美軍的一輛坦克被正面擊中,裝甲上只有一個酒杯大小的通紅的彈孔,坦克就這麼直接停下來 安靜了下來的時候,我覺得很震撼。
總之類似這樣的情景在電影里一直不停的在發生.....
裡面戰爭的情景很震撼,真的很震撼,綠幽幽的曳光彈掠過空氣,炮彈擊中坦克裝甲被彈開的效果太強大, 電影里的死亡畫面數不勝數 都非常的慘烈與真實。 不評論劇情,光從特效來看,買票去看這部電影都完全值了!
可是我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完全沒有熱血沸騰的感覺,只有無盡的壓抑與絕望。 我記得我在部隊里的時候讀過一本軍旅小說,裡面寫道:「從軍讓人失去最大的,不是青春,不是健康,也不是生命, 從軍讓人失去最大的 其實是人性」 這部電影讓我再次想起了這句話,當我看到男主角在幾天時間裡從一個弱不禁風 見到血和屍體就要嘔吐的, 宛若打了類固醇之前的美國隊長一樣的小男孩,直接變成了一個殺人不眨眼,髒話滿篇的機槍手。 我一點也不意外, 因為人在生命會隨時消亡的時候,所有的人生觀 價值觀和道德枷鎖都會瞬間破滅, 讓一個謙謙君子變成一個殺人狂魔真的只是分分鐘的事情。
電影結束的場面是一個個猩紅如血的色調下的二戰真實鏡頭, 將戰爭真實的面目展現在所有人的面前。再次提醒人們戰爭的血腥殘酷與無情,或許這部電影只是想要告訴人們,和平永遠是最珍貴的財富吧......
寫的不怎麼樣,歡迎回復討論。「難以想像在抗美援朝中我們的先輩是怎麼從這群掛逼手裡搶回三八線的」
曳光彈雙方顏色不同看起來非常像動漫。
曳光彈的事@溫囧囧
劇中為什麼出現了激光效果? 先看看各種吐槽:「激光效果很給力」
「子彈科幻了點但很漂亮」
「重機槍掃射出來花花綠綠的彈道 乍一看還以為絕地武士穿越互扔光劍,這哪是坦克大戰,簡直是未來激光束戰役」
「前面幾樓說的激光子彈,其實是曳光彈。每幾發普通子彈中間一發曳光彈,用於顯示彈道便於做出調整,在坦克中多用於同軸機槍中,為主炮提供參照!」
已經有明白人指明了,激光效果是曳光彈,這裡不再多說曳光彈是什麼,直接百度搜索詞條即可,樓主直接上圖。
美國M60機槍及彈鏈,每五發子彈就有一發曳光彈(橙色被帽)
曳光彈的作用是什麼?很簡單,在那個沒有激光指示器的年代,通過曳光彈來為校準方向,曳光彈被帽的化學物質在發射後接觸空氣燃燒,其軌跡就像激光一樣。繼續上圖,現代重機槍夜間射擊時的曳光效果。來源: 重機槍夜間曳光彈射擊(震撼圖片) by 獵戶人家 加拿大展區
.為什麼德美雙方的曳光彈顏色花花綠綠?
再看吐槽。。。 「但美方的子彈發紅光,德方的子彈發綠光,這樣區別不知意義為何。」「曳光彈打得像星戰似的,還分紅藍兩方。」
為什麼「激光」是不同顏色?答案很簡單,因為曳光彈的成分不一樣。化學成分不一樣,燃燒的顏色也不一樣,也就是初中的焰色反應。繼續上圖。
二戰中,德國常常採用磷P、鋇Ba等元素製作曳光彈被帽,因此其看上去呈現藍色或綠色;美國及之後的北約各國習慣採用鍶Sr作為材料,因此其看上去呈現紅色。戰後華約各國、中國等習慣採用鋇Ba作為材料,因此其曳光彈呈現綠色。 這是德軍重機槍打過來的截圖,可以看見呈藍綠色。仔細看可以發現「激光線條」只有一小段,因為不是每發子彈均是曳光彈,曳光彈其前後射出的普通子彈是不會發出曳光的,比如曳光彈之前的那一發普通子彈很明顯地打在了坦克的前裝甲上,但沒有發出綠色的曳光,這一點影片表達的很合理。 下圖是從潛望鏡里看的美軍射出的子彈軌跡,很明顯呈現間斷的紅色。一句話總結劇情:
因為我先生是個軍迷,尤其是坦克迷,一上映,他就激動得拖我去看,作為一名女性吧對這類題材雖然稱不上最愛,但是看了也是挺爽。皮特和希亞在顏上還挺稱得住場面的,另五人小組裡的胖子給我一種隨時要來段hip-hop的即視感。 言歸正傳,故事講的是二戰尾聲,諾曼底登陸以後,同盟國深入德國本土作戰,影片中多次出現反戰思想,如皮特不止一次發問德國人為什麼不投降,新兵諾曼作為一個打字員也不得不上前線,黨衛軍竟然喪心病狂得讓孩子去前線當死士,小鎮的納粹軍官絞死了不願參站的年輕人和孩子,還在屍體上寫著「我是個膽小鬼,我不願為德國而戰」,戰爭生不由己,舉起槍只能選擇殺戮,因為放下槍換不回和平。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美軍對黨衛軍咬牙切齒,黨衛軍是有希特勒的黨衛隊武裝化而來,黨衛隊名義上受內政部長領導,實際直接歸希特勒指揮,其各級組織布滿全國,指揮各地的警察和情報機構,以冷酷的民族政策和滅殺人民、民主進步人士、猶太人、被佔領區居民及戰俘。武裝以後的黨衛軍參與了納粹許多戰爭罪行,尤其在民族政策中扮演了積極的角色。它違反了多項當時的戰爭法,其中包括處決戰俘、平民或兒童,滅殺不同種族的人。而當時德國應該還有國防軍在參與戰爭,由於國防軍主要是有愛國人士及貴族組成,不像納粹的主張那麼血腥極端,因此「國防軍無罪論」流行起來,但是查了下資料發現德國國防軍協助黨衛軍殺害了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當時國防軍的任務主要是負責確定黑名單、限制猶太人活動範圍和提供猶太人的住址,沒有國防軍的這些配合,黨衛軍也難以得手,另二戰期間蘇聯戰俘死亡人數高達330萬,德國國防軍有不可推卸的罪責。 影片中有一幕是同盟國的龐大機群從天空飛過,德軍只有寥寥數駕飛機與之對峙,哈哈~美帝總是不忘凸顯自己的強大。 總之值得一看吧,就 算沖著皮特怎麼槍林彈雨都不亂的髮型
這部電影是我看過的最像越戰片的二戰片。從fury這幾個字母一出來就像,7,8時年代的越戰片,整個電影的氛圍也想,不是一般二戰電影,比如兄弟連,太平洋那樣「光榮一代」的英雄主義描寫,而是戰爭中人的頹廢,茫然,殘忍的報復。整個一排從排長到bible,wardady死都是那麼戲劇化的慘烈,我就是覺得,就是到了最後字幕階段片尾,也是濃濃的現代啟示錄,蘭博時代的越戰片味兒!
我只是想看看特洛伊里的阿喀琉斯穿越到1945年!
這部電影里「狂怒」坦克的最後一戰就是德國的寫照。面對數倍敵人的圍毆展現出超人卓絕的戰鬥意志。片中的德國軍隊和人民都有這樣的意志!
影片告訴我們,愛和音樂是無國界的,泡妞還得紳士來;硬漢能柔情就無敵;存活下來的都是善良加怯弱的人。第一次在影院看戰爭題材的電影,總體感覺不錯,雖然相比《大兵瑞恩》稍遜色。
要是湯姆漢克斯帶人,皮特小隊×10都不夠死的
豬隊友被carry超神,最後差點被shut down的故事。
小(da)饅頭太強了,我們來削一下德系吧
2014年在異地遊玩,臨時做了連看兩部電影的決定。事後證明這是一個無比正確的電影。《星際穿越》和《狂怒》是自2014年以來看過最好看的兩部電影,至今沒有看到更好的。這幾年經常看到一些關於狂怒的評論,大多有失偏頗引喻失義,所以今天來寫一篇文章講講這部電影。
大多數人在評論的時候只是在表達他們的喜好。有人說狂怒格調不大,視角不高,那只是在表達自己的喜好而已,而不是在評論電影的好壞。他們是在埋怨這部電影沒有滿足他們再聽一遍大道理的願望,或者是埋怨這部電影讓他們往常在戰爭題材電影中挖內涵的工具失靈了而已。我還曾見到過吐槽諾蘭沒把星際穿越拍成三體的言論,以及帶著看爆炸的願望去看《敦刻爾克》的觀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確氣勢恢宏,「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確實小家子氣,但二者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狂怒》的主創們一再強調,這部電影是在帶觀眾體會45年在德國的戰場。在我看來《狂怒》不但完美的完成了使命,還帶給我們如此多的額外驚喜。那些急吼吼的批判這部電影立意不深的影評人,是不是過於自作多情了?
藝術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電影藝術發展了這麼多年,也不知道前面這句話還能不能被當作真理。姑且當作真理,許多人在套用這句話的時候,總是忽略前半句話而拔高後半句。影視作品必須先做一個嚴謹審慎的觀察者,然後再根據觀察到的內容不動聲色的提出自己的觀點。一部電影只有二到三個小時的時間,必須在想要講的道理和所需收集的材料之間取得一個平衡。講大道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為了想要灌輸的道理而把真實踢開的行為在將來更不會被輕易饒恕。《拯救大兵瑞恩》拋開主題不談,湯姆漢克斯在阻止小隊殺害戰俘時的那一番演講放到今天已經無法像以前那樣說服那麼多人了。與其看像越戰神劇《現代啟示錄》那樣通篇在探討哲學的作品,說實話,還不如去看書。任何事物要想做好,不管是揚長避短還是揚長補短,揚長都是必須的。和書籍相比,電影的長是更直觀,短是時間被牢牢限制。越來越多的囊括細節,構築更豐富全面的基礎,將材料和道理之間的平衡點更多的偏向材料一邊,這是我希望看到的。
下面講講電影的出彩之處。
第一是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力圖還原真實的戰場環境和戰鬥生活。《狂怒》這部電影的時間線是非常連貫的,回到營地,解救步兵,佔領鎮子,諾曼改變人生,勇斗獨虎,獨守路口,班組覆滅,兩小時的電影帶著觀眾們經歷了謝爾曼坦克班成員一天的戰鬥生活。
《狂怒》也許會成為一部經典的電影,也許會一直被低估下去。如果能成為經典的話,他的經典也是與《拯救大兵瑞恩》或《銀翼殺手》這樣的經典是不同的。《拯救大兵瑞恩》里奧馬哈灘頭的場景被無數的遊戲作品借鑒和致敬,《銀翼殺手》中未來都市的景象更是影響了無數的科幻電影場景設計。《狂怒》不會被後續的影視作品和遊戲作品借鑒,因為他本身就是在吸收了許多年來二戰題材影視作品和遊戲作品元素後,將逼真度做到極致的一部作品。他不是開創者,而是集成者。曳光彈,MG42的織布聲,跳彈聲,白磷彈恐怖的效果,鐵拳穿透裝甲後的金屬射流等等,都做的無可挑剔。幾場戰鬥的前因都設置的很合理,過程交待的很細緻。電影完全原樣還原了歷史,比如一個排的士兵會被機槍壓制在開闊地,士兵是怎樣跟隨坦克行進的,坦克如何對抗AT,車頂機槍為坦克炮指引目標,僅僅裝備了76炮的謝爾曼面對虎式如何動作等等。
第二個亮點是對人物的刻畫。全片竟然硬生生的憋住沒有進行任何人物背景介紹,似乎是在告訴觀眾這幾個只是西線數百萬盟軍戰士中的一員,他們很普通,和他們一樣英勇無畏的還有千千萬萬。但越是含蓄而旁敲側擊的描繪越能引發人的聯想。全片最重要的角色自然是柯利爾中士,電影把解構英雄的任務主要放在了這個人物身上。他應該很喜歡馬,所以他的部下在餐桌上用他們在法萊斯不斷結果傷馬性命的往事來激怒他。他是個曾經死裡逃生的老兵,他在北非就開始領導車組作戰,背上已被全部燒焦。比起空降來的無毛愣頭青領導,兄弟坦克排的車長們似乎更願意聽他指揮。他熟讀聖經,但戰爭的殘酷一直讓他質疑著上帝的存在,他平時會開宗教的玩笑,但bible最後用「here I am, send me」來為自己的決定找依據的時候,他一下子說出了出處,表達了贊同。這不禁讓人猜想,當他決定stay on mission,對抗一個營的時候,是寫在血液里的服從意識還是對上帝的信仰促使他做出了這個決定,又或者是兩者皆有?科利爾中士的退縮在叩問觀眾自己能不能在劫後餘生之時保持鎮定;科利爾中士的殘暴在叩問觀眾自己在掌握權力時能否控制情緒;科利爾中士的溫情在叩問觀眾在失去了一個又一個戰友後自己還能不能接納新人;科利爾中士的疑惑在叩問觀眾自己在見過非常的殘酷後還能不能堅守信仰。而在看過科利爾中士的退縮、殘暴、溫情和疑惑後,他的堅守更顯得有血有肉又神聖高大。
但凡涉及到二戰題材,宗教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清教徒般的禁慾和道德規範依舊是當時西方世界的主流。當曾經堅定的信仰被地獄般的殘酷場景不斷衝擊時,所產生的衝突總是能扯起一幕大戲。《血戰鋼鋸嶺》中,宗教符號隨處可見,處處在證明是信仰幫助主角完成奇蹟。《狂怒》在探究信仰問題時,牢牢的謹守著自己觀察者的位置。謝爾曼班組的成員是帶著不同的信仰加入戰場的,在信仰面對衝擊的時候每個人有不同的表現。格雷迪總是調侃博依德對信仰的執著,但最後當博依德為眾人的堅守在聖經中找到依據的時候,他也輕輕的默念了幾遍「send me」,想必也是為自己的犧牲有了價值而高興的。博依德始終在用自己的信仰對抗這個分崩離析的世界,他的話並不高深,甚至是有些幼稚的,但戰士們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抓住一些殘言斷句來為自己增添勇氣,並不是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有資格嘲笑的。
德國人的形象在電影中沒有重點表現,但卻依舊令人印象深刻。我在電影中找到了一個人物:那個斷臂的黨衛軍年輕軍官,他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縮影。他的斷臂也許是彈壓不住市民而被打傷的,在被美國人從投降的人群中拉出來的時候,他冷峻的面龐並沒有情緒波動。他並不為自己下令弔死孩童而後悔,一定還在想著自己作為軍官的尊嚴。青年人在面對困境時總是容易走極端,無法完成突破就會選擇自我毀滅,正如德意志這個完成統一不久的年輕民族,還不懂得懷著憧憬艱苦奮鬥。
第三個亮點是配樂。自我有記憶開始,關於二戰的影視和遊戲作品,配樂基調都是光榮的、恢弘的。各種管號模仿軍號,鼓點控制著節奏,小提琴合奏控制著情緒波瀾。這符合英語世界的人們對於歐戰西線戰場的一貫印象。不管是倫敦上空飛翔的雄鷹,還是阿拉曼遍地的戰車殘骸,被英國紳士們視作大英帝國榮耀的絕地反擊。而對於奧馬哈,卡昂,瑟堡,法萊斯,巴斯托涅,楊基佬更願意將其視為新羅馬愈奏愈響的凱歌。相比於二十年後,那場充斥著搖滾樂和直升機引擎聲的戰爭,人們習慣用古典樂來挽送二戰,一場奠定了世界格局的戰爭,一場離我們已經足夠遙遠的戰爭,也是最後一場可以勉強被我們視為正義戰勝邪惡的戰爭。
不管是《榮譽勳章》還是《英雄連》,配樂都符合上段的描述。一些影視作品如《兄弟連》,則用悠揚的小提琴和婉轉的女聲歌頌戰友之間偉大的感情和他們做出的無與倫比的貢獻。如果一直在沉浸在此類影視或遊戲作品中,恐怕我們這些蘇聯解體後出生的人也會一輩子陷在楊基佬的二戰夢裡。不過楊基佬也在不斷轉變自己對二戰的解讀。中國網友口中的《使命召喚5》經典之處不僅僅在於其將戰區移到了歐戰東線和太平洋戰場,也在於其在戰爭的榮耀和恐怖之間終於選擇了恐怖。進入遊戲主界面,就被一聲類似打開布滿鐵鏽的大門的聲音抓住了神經。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一直覺得從這部使命召喚的配樂中,我能嗅到焦土和鐵鏽的氣味。
《狂怒》的配樂,融合了德國背景和宗教元素,同時散發著濃濃的焦土和鐵鏽氣味。沒有用鼓點,而是用低沉的男聲和女聲來製造壓迫的節奏;增加了大提琴的比例,小提琴甘當配角;再加上時不時出現的刺耳電音,這些配樂一下子就讓觀眾確信,這是1945年的德國腹地,沒有光榮只有疲倦和恐怖,勝利似乎唾手可得卻又那麼遙遙無期。這也正是電影想要表現的內容。
最後來反駁一下那些說《狂怒》是抗德神劇的中二少年。他們的論點無非是兩個:第一是虎式車長主動衝鋒,導致最後暴露出脆弱的背面裝甲;二是坦克班對抗一個營。
虎式車長為什麼主動衝鋒?在我看來,比起謝爾曼消滅虎式的慾望,虎式更害怕謝爾曼逃脫。既然已經開了伏擊的第一炮,就只能儘快全殲敵人,要是招來舔地狂魔可就不好玩了。主動接近可以更快的消滅對手,節省彈藥。當然虎式一般是靜止射擊,像打火雞一樣打坦克。但覺得虎式車長應該邊倒車邊開炮的傢伙,真的以為倒車可以增加跳彈率嗎?
就第二點來說,對抗這個詞是不準確的,最多算是挑戰。抗德神劇的話應該是斷腿謝爾曼屠光一個營,而不是像電影里那樣在三十分鐘內全軍覆沒,隨後敵人繼續行軍。是的,這個班組覆滅了。編劇安排諾曼活下來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理智的觀眾都清楚,其實這個班全部犧牲了。最後一場戰鬥開始的時候已經是太陽下山之前,在沒有路燈的情況下,很快天就黑的像入夜了一樣。主角五人從開始戰鬥到全部犧牲一共堅持了二十多分鐘,殺敵也並沒有非常多。除了第一波因為隊形未展開而被機槍和高爆彈、白磷彈殺死的德軍外,後面坦克班只造成了零星的殺傷。37年的南京城,中國軍人躲在薄皮1號坦克里也給路過的日軍造成了大量殺傷,何況是一輛謝爾曼呢?
男的看坦克,女的看皮特!
推薦閱讀:
※解析《戰狼》票房因何爆炸,開啟中國電影新時代,未來註定輝煌!
※《謊言之軀》
※想提前給《神奇女俠》電影打10分
※電影踏雪尋梅裡面的假卡工廠怎麼不端掉?
※與偉大的歷史和愛情打了個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