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青春片成為了2017年爛番茄網站口碑最高的電影
2017年爛番茄網站口碑最高的影片是一部叫做《伯德小姐》的青春片。由於中美文化背景和教育體制的差異,好萊塢的青春片往往很難讓我有代入感,然而這部《伯德小姐》卻打破了文化差異的壁壘,令我在觀影后產生出強烈的情感共鳴。
和大多數的青春片一樣,《伯德小姐》中有著校園時代的友誼和戀情、青春期的叛逆和迷茫、以及年輕人追求理想的執著與堅持;不同之處在於《伯德小姐》的視點不僅僅停留於女主角的校園生活,而是將視點延伸至同時期她的家庭生活中。從這一點來看,《伯德小姐》絕不是像很多國產青春片那樣沉迷於「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校園戀情,而是將家庭親情作為情感的主要抒發點,講述了一名美國工薪家庭的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家庭困境和情感矛盾,以及她在克服了種種問題後,懂得了對家庭父母的感恩並完成了對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
片中所展現的家庭矛盾和親情關係有著強烈的現實色彩和超越文化背景的代入感,如母女在爭吵時,憤怒的女兒表示今後一定會賺錢來償還父母十多年的養育費用,這種學生時代慪氣的話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同樣屢見不鮮;而母親在機場為女兒送行的戲份更是將母女的情感和解表現的細膩真實。
起初不肯為女兒送行的母親最終不忍就此作別,可在她掉轉車頭重回機場時卻遺憾的未能與女兒見面,懷著複雜心情去到紐約的女兒則在行李中意外發現了母親悄悄寫下的和解信……顯然導演並沒有為單純的情感宣洩而安排一場母女面對面的傾訴,而是用這種時空相隔、點到即止的方式讓家庭親情重歸正規,而這種含蓄的情感表達卻更溫暖,也更具觸動人心的力量。
影片以碎片式的家庭和校園情節拼湊起了女主角「伯德小姐」高中最後一年的生活,她從叛逆到成熟的心理蛻變是貫穿其中的主線。在這個過程中,「伯德小姐」不只經歷了和家庭成員的情感摩擦,更經歷了愛情與友情的磨礪。
片中伯德的兩段戀情都可謂是失敗的,第一段戀情看似情投意合可沒想到男友卻是個gay,在第二段戀情中,伯德迷戀上的是一位看似有「逼格」的文藝男,為了融入他的小圈子她主動疏離了多年的好閨蜜而去逢迎男友社交圈裡的女生,甚至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做出了一些看似很酷,實則很蠢的惡作劇,可當她獻出了所有的感情後卻發現她所迷戀的只是一個滿口人道主義腔調,卻將感情當作兒戲的渣男,逐漸認清現實的伯德最終離開了虛偽的男友和他的小圈子,而與曾經的閨蜜重歸於好。
在家庭和校園之間,親情、友情、愛情的三重磨礪讓「伯德小姐」對自我身份進行了重新界定,此時的她已不再是那個一心幻想著插上翅膀飛出家庭束縛、飛出故鄉小城的「Lady Bird」,而是一個成熟、回歸於自我的克里斯汀(女主的本名)。
片尾那段講述克里斯汀初到紐約後的戲看似是畫蛇添足,實際是為影片主題畫龍點睛。當酒醉醒來後的克里斯汀孤身一人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看著臨近床位上相依的一對母子,那種遠離故鄉、家人、朋友的孤獨和空虛通過鏡頭語言悄然傳遞給了觀眾。
接下來的一幕戲更是全片感情的升華,克里斯汀在電話留言中傾訴著對故鄉的眷戀,對母親的愛與感恩。她從身在家中時的厭倦和抱怨到遠赴他鄉後的懷戀與鄉愁,此種前後的情感反差恰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所親身體驗過的感受。當然,懷戀並不等於沉溺於過去,相反它是一種能克服孤獨空虛、幫助克里斯汀開啟新生活的情感力量,也是克里斯汀由青春期的叛逆少女到一位理智、成熟的獨立女性的身份轉變。
《伯德小姐》表面來看是一部關於校園女孩的青春片,但實際上「伯德小姐」這一角色中卻蘊含了近年來好萊塢女性題材一直著力塑造的「獨立女性」形象。該片導演格雷塔·葛韋格在此前的作品《弗蘭西斯·哈》中曾成功塑造出一位個性十足的文藝女青年,而片中的主演西爾莎·羅南在兩年前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布魯克林》中演出了一位堅強勇敢、追求美國夢的愛爾蘭少女愛麗絲。
本片中的「伯德小姐」可以說是以上兩個形象的中和,她既有著天真直率的叛逆個性,又有著對理想和目標的堅定追求,正是這種既符合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人物設定,又具有能打動觀眾的情感與情懷,這也難怪《伯德小姐》會獲得爛番茄99%新鮮度的年度第一口碑了。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影棧
推薦閱讀:
※電影 | 散不了場的純愛青春片
※《那一場呼嘯而過的青春》:卜冠今自帶內增高演技,年度驚喜就是她了
※國產青春片新走向:除了青春×犯罪,還能怎麼拍?
※大陸青春電影和台灣相比到底差在哪裡?
※為什麼青春片熱衷於墮胎,逃課,打架,分手,奔跑……←_←?真是夠了,導演和編劇到底是怎麼想的?
TAG:青春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