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過去的一年
2018年開篇還是在告別過去,自己總是慢半拍,
好在「Better late than never」,
一聲遲到的新年問候,願你還在.
沒來得及趕在「18歲青春」「再見2017」的跨年風暴刷存在,在新年初始,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過去的一年。
2017心路探索
2017,在解決自我成長問題過程中最重要的4個思維轉變.
1. 找到自己的幸福公式
曾經在過去的一段日子,自己深陷焦慮、甚至一度陷入對於生活意義質疑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對於無論各階層的人生最終狀態都是歸天的結局,那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
為傳宗接代?生物繁衍也不缺自己一個.
為了賺錢呀,那賺錢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賺錢為了物質享受呀,那物質享受的目的又是什麼?
物質享受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快樂。
可以找機會嘗試一下「理想」中的生活(不要問我怎麼找),
「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什麼都不幹、看視頻、玩遊戲、吃美食……」可勁兒造,儘可能長,看看自己是否喜歡這種狀態的自己?試過之後,會發現,這種狀態其實並不能讓自己真正的持續的快樂。(如果你說喜歡,那你要真的試試)
如果只是以賺錢「實現財富自由」作為人生目標,將會陷入「長期」的「痛苦賺錢」與「短暫」的「享樂」,這樣看明顯不划算啊,因為這樣的一生可能大部分時間處於痛苦之中,或許,自己最終也沒實現目標,那麼自己將終身痛苦。
而且,你會發現,往往實現了「財富自由」的人依舊保持不斷前進的狀態。比如去年火熱一時的「王健林的日程表」……,你會好奇,那些已經實現了完全實現「財富自由」的人,他們最有資格天天發獃享樂,依舊保持不斷進步的動力到底是什麼?
一定是有比「物質享樂」更讓人感受幸福的體驗存在。那這種體驗究竟是什麼?
馬丁. 塞利格曼把「幸福」劃分為三個維度——快樂、投入、意義。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他註明的TED演講中說「我們為什麼而活?金錢並不能讓我們快樂。他研究了一些人,這些人在他們的活動中,找到了樂趣與持續的滿足,這些活動會帶他們進入一種心流狀態」
「心流」讓過程即「幸福」。
所以,自己給自己的生活重新定義了公式:
幸福
= 專註的生產性工作 + 享受生活=(「心流」沉浸的愉悅感 + 「知識晶體」沉澱的價值感)+(舊生活新角度 + 體驗未曾體驗的生活)
工作過程本身,可以體驗到沉浸的愉悅感,工作完成後又有沉澱的價值感,這樣一件工作,讓過程和結果都充滿了樂趣。
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重新尋找新的角度,比如每半年發展一項生活技能,以專家的心態打磨一份愛好。甚至可以像許岑一樣當一份產品來做,這樣又實現了上一種迭代(沉浸的心流愉悅感「過程」 + 打造產品的價值感「結果」)。
體驗未曾體驗的生活:是探索新幸福的過程。比如體驗異國旅行,再比如,育兒也是在生物本能的角度探索另一種不同體驗。
生活的意義,在於最大化幸福。
根據自己的幸福公式,可以探索每一項最大化的方法。
而不斷探索幸福的過程,應該也是實現自己最大可能性的過程。
2. 知識晶體
曾經的自己,因為過分的「知識焦慮」,讓自己陷入了「買買買」的怪圈,在去年一年,先後付費訂閱了一系列專欄、付費課程、知乎Live、書籍、線下課程、各種工具…… 生怕錯過了今天,就錯過了一生。
在知識面前,我真正做到了「付費就是撿便宜」的心態。然而信息的爆炸讓自己不得不停下來反思,這麼多信息知識我該如何入手,如何吸收利用。
好在,在穿梭與眾多書籍、專欄……過程中,老師們的很多表面不同的概念,其實背後感覺似乎隱藏著潛在的聯繫。比如得到古典老師提到的存儲和提取知識最最好的方式「知識晶體」,還有強烈推崇查理·芒格「思維模型」的成甲在他的「好好學習」中提到的「臨界知識」,其實本質上都是要挖掘最底層的那些核心「思維模型」。
知識爆炸,真實是炸了么,其實知識是在激增,但遠遠沒有到爆炸的程度,那些充斥在自己身邊的知識,很多都是表面穿著不同外衣的相同的內容。之所以表面不同,是因為每個人闡述自己所理解的世界有不同的方式,但自己要尋找的是這個知識最初的源頭,以及他解決的最核心的問題。
所以這樣一來,不再沉迷於對於輸入的數量積累,因為有各式各樣的書、文章都是同一概念包裹著不同的外衣。
以自己解決問題為目標,每解決一個問題,即收穫一枚「知識晶體」。
探索每個領域最核心的「思維模型」,以不變應萬變。
3. 獨立思考
還記得「黑客帝國」》里那恐怖的「腦後插管」么。有一個母體控制,通過對大腦接入導線,直接作用於大腦,並由大腦構建出一個虛擬世界,人們的意識生活在裡面。
在過去的2017年,隨著VR概念的深入,我愈發感覺到「腦後插管」的時代已經到來。
細思極恐,那些單純的被動的沉浸式體驗,不就是「腦後插管」的現實版么。只是現實更高級,將「管」直接隱藏了。
比如:遊戲,最典型,開發者構造了一個世界,你直接被陷入這個世界,你的喜怒哀樂直接被創造者擺布。當然玩遊戲並不是什麼壞事,壞的是沉溺其中無法自拔。比如,電視劇,難怪作家嚴歌苓說,電視劇沒有意思,只有「創作」的過程才能夠自己來主導思想的世界。再比如,各種包裝的生活理念……
沉浸體驗本是好事,但我想未來勢必會分為兩類人:一類是虛擬世界規則的締造者,一類是沉浸體驗的消費者。
作為消費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萬一我們被動的沉溺其中卻不自知,再也無法「獨立思考」,無法進入和體驗自己創造心流的幸福,那就很危險了。
未來雖美,但體驗獲取最大幸福的方式,不是作為一個「腦後插管」的被動沉浸者,而是「獨立思考」的主動創作者。
4. 自證預言
以上三條,都是基於自己輸入,對於未來自己該如何生活才能更快樂的預言。
我需要做到,只有做到後才能證明是對的。
這一過程,需要我在2018年繼續驗證。
人生何嘗不是一場自證預言的過程。
前提是你要相信Vision,相信的人才會做,做後才能證明是對的。連相信都不敢,那Vision絕不會實現。
當自己開始懷疑自己究竟能不能做好一件事時,就會想到偶像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他給我最大的震撼就是他竟然想「實現移民火星,而且堅信」。每當想想這個,自己就會告訴自己,這個可比移民火星簡單多了,為什麼不可以。
undefined_騰訊視頻後送給各位一句哲理雞湯:
相信相信的力量,
2018用行動「自證預言」.
推薦閱讀:
※「偶爾羨慕陪伴,偶爾暗自慶幸自由」
※你和頭等艙的距離,差的不只是錢
※竟有這麼多人不知道什麼叫計劃(1)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有件事情想講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