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馬車的差異是什麼?

在影視劇里看到的,然後想不通這是為什麼?就像為什麼中國菜以蒸炒為主而其它地方以煮烤為主一樣。

修改補充:

原題目為【為什麼古代中國的馬車是兩輪的,而西歐國家的馬車是四輪馬車居多呢?】

該描述不準確,因為有答主指出古代中國的馬車也有四輪的,因此對問題作出了改進。


四路車有啥稀奇?中國還有六輪車呢。見下圖。

中國的四輪車就是單純把四個輪子套在車的底盤上,對於轉向完全沒有實用價值,所以曇花一現很快就在歷史長河中消失了。

攝于山西博物院

轉向裝置當然是中國馬車比西方馬車落後的地方。那我們也有領先的地方,那就是系駕法上。

古代西亞、北非的二輪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用韁繩固定住馬的脖子,拉車時馬的頸部受力從而壓迫氣管,很容易窒息。

兵馬俑出土的銅車馬,攝於秦始皇陵博物館

而我們中國的馬車,奔跑時馬的受力點在肩胛骨處,並不影響呼吸。

在系駕法上的這一差距,西方要到公元3世紀以後才逐漸彌補上來。而這時我國的系駕法已經開始向鞍套式過度了。

向鞍套式過度,是因為之前的系駕法造成馬車的整體重心過高,急轉彎時容易翻車。所以從公元2世紀起,中國人開始逐漸的把馬車的車轅的角度逐漸降低,這個過程花了大概一千年左右。大約到了南宋末到元帶時期,鞍套式系駕法成型,繩子穿過位於馬背上的馬鞍,系在馬的肩部,徹底解決了行車的穩定性問題。

這個圖我找不到原圖了,用張晚點的圖說明一下鞍套式吧,一看就懂。

PS:西方在古羅馬時期已開始使用馬蹄鐵,但這一技術傳入中國卻較晚,可能要到唐宋時期。

PS2:中國人較西方大約兩百多年使用馬鐙。


秦公墓中出土的四輪馬車模型

清明上河圖中的四輪馬車


因為四輪馬車會帶來轉向的難題,中國古代很悲催的一個現實是始終沒有發明四輪馬車的轉向機構。


上面有些人說因為沒避震導致四輪馬車不普及是不對的。最主要原因沒轉向機構....避震反而是其次的。馬車跑的快除了需要避震更需要路面狀況好而且不能拉太多東西。20世界初很多輜重馬車也是沒避震。

一般狀況下輜重車的行進速度比步兵慢,所以沒多大必要追求速度快不快。

並且中國菜以前是煮燉和烤為主,炒菜普及是比較晚的。

至於為什麼沒四輪,我想很多時候是和國家政策有關。古代中國什麼人用幾匹馬規定的死死的。這就抑制了需求,把創新壓縮在很小的一個範圍內。

其次中國古代北方多夯土路,這路受風和雨水侵蝕比較厲害。特別是水的侵蝕是破壞路的主要原因。這就導致了你不能拉太重的東西。歐洲中世紀晚期到工業革命那會馬車大躍進那會正好趕上了築路技術的進步,水結石路面比較廉價性能又很好。到了工業革命時期9成的路面都改造成了水結石形態。

我們推廣水結石的路面的變型(泥結石)需要等到民國時期。

當然很多時候也有偶然性,就是純粹沒點亮這個科技樹。比方說我們煉丹煉出了火藥。


還有中國馬車沒有解決減震的問題。


中國古代的交通是有軌的

中國古代的四輪重載馬車是跑在軌道上的,和現代的火車一樣,不需要轉向輪;;另外古代四輪馬車輪橋間距小,和現在的半挂車拖斗類似,實際上也是能拐彎的,只是不能自主拐彎;而且中國古代的基礎設施要強於歐洲,我們鎮上至今還有一段齊國到魯國的石板路呢。


推薦閱讀:

粵語區的人如何看待「學普通話,做文明人」此標語?
國內外生活最大差異是什麼?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美人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迪斯尼的花木蘭不符合我的審美標準?是我的問題嗎?

TAG:文化差異 | 中國 | 馬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