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績效:講原則,還是講利害?
摘自劉寶紅的最新專著《供應鏈管理:實踐者的專家之路》,機械工業出版社,京東、噹噹等各大網站有售。
2012年,我在深圳培訓供應鏈管理。有學員問,如果供應商交貨遲到,但對生產線沒有什麼影響,應不應算遲到?看上去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反映的其實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話題:講原則,還是講利害?
我的答案很簡單:你說周三送到,結果周四送來了,遲到就是遲到,這是個原則問題,不能與是否造成損失(利害)混淆。公司那麼大,物料那麼多,你不可能逐個去判斷,而且把一個本來很客觀的指標,摻入很多主觀性。這就如中國的法律,本來是黑白分明的事,經過人為解釋,法治就變成人治,害莫大焉。
如果問題是標準定得不清,不得不人為解釋的話,那解決方案應該是細化標準。在制定細則時,有些管理者怕麻煩,只制定一些綱要性的東西,自己圖方便,可不要忘了,不制定細則,並不意味著那些具體的情況就不會出現。實踐中該出現的都會出現,執行層就不得不去人為解釋,出現各種不同的細則版本,不但為人為操縱提供了溫床,而且大大降低了執行效率。
林語堂有句話,說國人只講利害,不講是非(原則)。這話說得有點刻薄,但細想想,其實說到點子上了。發揚光大到極端,就是我們一度的國策:「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支持,敵人支持的我們就反對」。這世上其實是有絕對的對、絕對的錯的。就如逆子三天兩頭打他媽,這就是絕對的錯,我們的敵人,只要是人,都會發對。那我們就支持?
說得有點遠。為什麼在這裡上綱上線呢?因為講原則還是講利害關係到做人的準則,會影響一個人能走多遠,不論是職業上還是社區活動中。且聽我解釋。
人的職業生涯分三個階段。剛出校門,初入職場,你去應聘,人家會問你有什麼能力、將來能做什麼,我們推銷的是潛力;工作了幾年後,應聘的時候人家就會問,你做過什麼,績效如何,我們推銷的是經驗;到了第三個階段,我們想更上層樓,領導更大的團隊的時候,公司關注更多的其實是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推銷的是人品、修養和聲譽。這是因為這個階段要求的是領導力,而領導力的一大塊就是模範作用。不講原則、只講利害,你在人格上就不可能成為模範,也註定了在第三階段走不遠。
圖:頂級的職業成就取決於你是個什麼樣的人
以前的舉孝廉,其實就是看人品。能力相對容易提高,人品則否。科舉文章,一邊看文采(邏輯思維),一邊看思想。儘管說的並不一定是要做的,但從說的(寫的)還是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格和思想水平來。皇帝選拔的人,自然是第三層次的人,是領袖。而他重點考核人品、人格,也自有他的道理。當然,等科舉做到八股就變味了,不過與今天的應試教育相比,就培養的領袖來說,也不見得更差。
劉寶紅 | Bob Liu
暢銷書作者,供應鏈管理專欄創始人(http://www.scm-blog.com)
最新專著《供應鏈管理:實踐者的專家之路》聚焦專業能力提升,在京東、噹噹等網站正式發行。推薦閱讀:
※沒有一份工作會是你永遠喜歡的
※我聽過的最可怕的自毀式預言,叫「我不知道想做什麼」
※二十一歲去當兩年兵,只是單純的想鍛煉自己是否值得?
※《穿PRADA的女王》里的工作,老闆要求十分苛刻,似乎鍛煉能力但並未真正有技術含量,你怎樣看待這樣的工作?
※體制內的某些骯髒,請還給真心想從事教育事業者一片光明!請世間還給我們一份道義!?
TAG:职业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