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舊文搬運工|我愛林志玲·探險摩旅導航選擇

為了儘可能將駕駛技術標準化,元旦啟動200小時訓練計劃的同時,我又裝回一個技術向的騎行APP和真·騎行記錄APP——REVER。

考慮到沒準蘋果真的要被川普拖回美國製造,年底果斷出手入了個iPhone 7,沒選P要了個256G的——他們終於做了三防,可以裸奔了。

結果就是……為了同時使用導航儀和手機,又被迫臨時抓了一個手機支架——因為這個支架還挊出來一場惱火,這事後面再說。

在尋找適當的支架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情況:大部分Garmin 660都承擔的是一個科技感裝飾品的角色,這點從配套的Samrt Link裝機量就能看出來:國內的安卓市場上根本找不到!

而手機的普遍使用,從馬老闆家的各種品牌摩托車支架就能看出來,即便大多數的產品並沒有靠譜的三防設計。

同傳統的導航儀相較之下,智能手機確實具有明顯的一些優勢:從諾記的耐用通訊工具轉換成隨身計算工具,特別是伴隨無線網路的升級,使用頻率明顯在升高——抱怨手機要一周2充大概是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的經歷?

同樣被很多人已經淡忘的經歷,也包括318國道上的那座鐵橋不得拍照、每次單車放行的軍方管控。這種控制,也導致一個尷尬的情況:中國的地圖數據更新頻次在手機APP里是最快的。這大概也是很多人只會用汽車導航儀當個音響使用的原因,畢竟有個Wifi環境就會自動升級離線地圖比定期不定期的去找服務商升級地圖要方便多了。

這種管控的惡果,除了Garmin中國的數據更新明顯慢一年,而BMW摩托車導航儀因為商務原因在Garmin中國的基礎上還要再後滯一年左右。

甚至,BMW汽車在百度無人車項目上撤出也與此不無關係。

?除去地圖這種相對固定的數據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導航數據——道路流量——也是重要的參數。最短的路線未必是最快的路線,這種問題即便沒有學過路由演算法也是大城市車主們的基本求生意識。

在具有離線地圖緩存之後,手機導航中對於數據的傳輸更重要的部分就是通行道路的實時路況,志玲姐姐偶爾會提示一句前方發現擁堵並調整路線,就是更加務實的設計。

所以,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一線城市內用高德地圖導航比三線城市要準確的多,特別是擁堵情況的計算。導航儀雖然可以通過Smart Link得到類似的數據交互,無奈裝機量和手機一比就立刻被轟殺至渣。

在保持數據網路接入的情況下 ,得益於手機裝備的A-GPS,市區的坐標偏移量和糾正速度也明顯比導航儀有更大優勢。直到今天,每次在市區騎行的時候我一定會主動打開高德地圖乖乖聽從志玲姐姐的指引。 ?

然而當我把摩托車載手機包從4S的更新到小米4C的大屏之後,卻仍舊無法讓導航儀就此退休。

貌似更加方便的手機卻具有無法避免的一些硬傷:5V的供電必需從車載的12V進行轉換,即便有些手機本身已經可以達到生活防水指標,充電口和USB供電轉換器依舊難以確保避免污損鏽蝕的風險。


?摩托車專用的GPS在設計時就考慮了防護問題,包括汽油潑濺這種極端情況。iPhone 7對汽油的防護水準,雖然我已經買了Care+,但是目前暫時還沒有興趣進行測試。

對於沒有考慮防水設計的機型,使用常見的X型支架除了缺乏氣候防護外,在顛簸路面上手機不翼而飛對於GS遊騎兵已經不算新聞了……

完全包覆的防水包或者有些已經設計了智能設備口袋的油箱包,防護性有相當的保障,卻不得不面對散熱問題。在晴朗的天氣,這與表面塑料膜的反光一樣是令我頭疼的問題。

對於摩托車騎士,只依賴手機的時候另一個尷尬的在於,你可能被迫要把食指的手套剪掉一截。

畢竟大部分手機的多點觸屏在帶來優秀操控體驗的同時,對於沒有特別設計的手套就是個麻煩。起碼,在探險旅行手套中目前我還沒有看到有觸控功能的產品。

而摩托車導航儀多採用較為老式的單點觸屏,隨便路邊撅根樹枝都能當手寫筆,更別提手套了。

另一個貼心的設計,就是新型號的導航儀,不論是BMW第5代還是Garmin GPSMap 665等,都已經支持藍牙數據對傳。除了環球旅行,出門已經可以省去攜帶筆記本電腦。

因為A-GPS對於數據網路的支持,在基站覆蓋區域之外手機就基本成了MP3,雖然有一些APP例如六隻腳等支持離線數據下載,但是相信我那絕對不是什麼愉快的體驗。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很難在設備之間交換行程數據。

而導航儀只需要提前功課,整理好相應的軌跡即可——說起來,我不做路書很多年。


總而言之:如果你不準備安裝越野輪胎,那麼智能手機加上適當的防護設備,應該能滿足絕大多數騎行的導航需求。

而對於GS遊騎兵這樣的真正GSer,在駛離公路進行真正的探索之前,一台真·導航儀還是必需的。


推薦閱讀:

交通政策雜談:摩托車——城市交通的雙刃劍
越野摩托車有哪些比較好?價位是怎樣的?
大排量摩托車可以不用手動換擋嗎?
汽車能用兩個摩托車發動機來正常行駛嗎?

TAG:摩托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