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誰能具體的解釋一下「班章為王,易武為後」?

普洱茶行業中一直的說法「班章為王,易武為後」


1、先說來源,手裡有班章和易武(起碼是標稱)貨的茶商杜撰的切口,忽悠人用的。

2、不過僅以茶質而論,班章確實無愧於雲南各茶區之翹楚,特別是其氣感強烈而均衡,故有「霸氣」之名。但坊間喝茶之人能喝懂氣感的並不多見,許多人將茶葉苦澀重或是煙焦味重作為判別班章茶的依據,實在貽笑大方——當然這也方便了不良業者用曼娥等山頭冒充老班章,或是殺青過程故意炒焦,用焦糊味偽做班章味。

老班章自有苦茶、甜茶之說,不過許多忽悠者不知道或是不願細說的是,老班章的苦茶源自曼娥,甜茶源自帕沙,在老班章有性繁殖數百年後已與發源地有所不同。而真正老班章當地的原始種反而知者不多。老班章幾年前種的雲抗10號現在也能採收了,理論上它也是老班章⊙﹏⊙b

3、易武從風格上而言確實偏於甜柔,但以此稱其為「後」實在言過其實。歷史上易武的興盛除了地理原因,還因為歷史上的普洱茶不以陳為貴,實際上還是以新茶品飲為主,此時甜柔風格的茶品確實有優勢。另,麻黑因為是漢人村,管理方式、制茶工藝與少數民族村寨有所不同,其口感刺激度更高,香也更高。

4、順便一說,看了你的ID,希望不是來推銷拉客的。


山頭的特點罷了 假貨太多書面 這是炒作的


「易武為王,景邁為後。左相班章,右將勐庫。南糯在前,布朗在後。」

我已記不清遇到過多少朝聖者、訪茶人,但卻記得他們說過的一句話:「做茶人,不來這裡,能做出什麼好茶?」

  易武,普洱茶王者

  「易武為王,景邁為後。左相班章,右將勐庫。南糯在前,布朗在後。」

  對於新六大茶山,普洱茶界有幾句流傳甚廣的口碑,我整理了一下,大致是這樣說:「易武為王,景邁為後。左相班章,右將勐庫。南糯在前,布朗在後。」新六大茶山有模仿古六大茶山的痕迹,卻也道出了今日普洱茶與熱門產地的現狀,其中易武在西雙版納的勐臘縣,景邁屬於普洱的瀾滄縣,班章、布朗、南糯都在西雙版納的勐海縣,只有勐庫在臨滄的雙江縣。普洱茶界資深茶客有著認山頭的傳統,也有著認村莊和認茶樹的特殊癖好,一些發燒友甚至精確到某棵茶樹的陰面與陽面。如是,談及普洱茶便分出了內行、外行,卻也把普洱茶推向了一個飄渺空間。

  雲南茶區的地位忽然變得重要始自清代,舊史中的六大茶山,又雲「普洱茶名重天下」。按照清乾隆進士檀萃所撰的《滇海虞衡志》云:「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日攸樂、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蠻磚、六日慢撤。」古六大茶山除了攸樂在今天的勐海外,其他五座都在今天勐臘縣下轄的易武、象明兩個鄉鎮。也有人認為,所謂的「慢撒」指的就是今天的易武。

  保留下來的易武,即便是在今天,依舊領銜普洱茶界頭號大名,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普洱茶朝拜者前來。從2003年開始,我每年都會在易武茶山穿梭,穿過那些密密匝匝的林子,盤旋於彎曲的羊腸道路,隨時準備下車搬開阻擋汽車前行的石塊以及樹樁。更多時候,還需要在大霧中停留一段時間,才能找到埋藏在深山老林中的易武古茶山。

  我順著古道,在那些風雨摧殘後的老房子中徘徊。斑駁的石塊,泥濘的古道,屋前簸箕中正曬著茶餅,在夾雜著牛馬糞味的茶香中,老鄉已經開始了他們的收成報告……在轉角處,牛棚下面停留的「寶馬X5」會提醒你,茶葉曾經改變了一切,如今也還在改變。是呀,從2004年起,這裡春茶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一些農戶一年的茶葉收入可以達到幾十萬。即便是經過2007年的價格動蕩,這裡還是普洱茶商收購原料的首選之地。我已記不清遇到過多少朝聖者、訪茶人,但卻記得他們說過的一句話:「做茶人,不來這裡,能做出什麼好茶?」好多見慣小葉種茶樹的人對我說:不來雲南茶區,就無法想像茶樹居然可以長得那麼高大。看到採茶婦女利索的爬樹動作,我也曾經試圖爬上那些大茶樹,但很遺憾,即便是上去了,也不知道怎麼才能摘到枝間的茶葉。

  易武茶並不十分苦澀,剛中帶柔,回甘快,是民間鬥茶者的首選之料。我參與過的許多茶會,獲勝者多與易武茶有關,更不用說那些存活在少數派手中的百年古董茶。2007年,我們舉辦過一次百年老茶品鑒會,見得到的茶葉,都散發著特有的易武氣息。2004年,我在出版的《天下普洱》里寫道:「我終於知道在易武把陽光喝到嘴巴里是什麼意思,原來這裡保留著最古老的制茶工藝,每家每戶每一片普洱茶餅都是靠太陽曬出來。」曬青工藝,因為易武的堅持,今天得到了有效的恢復。

  幾百年來,易武因為茶,而令人矚目。

  易武位於瀾滄江北岸,緊臨寮國邊境,土壤、日照和降雨量非常適合植物生長,所以這裡森林密布,當地人對什麼都實施放養政策,野生大茶樹是這樣,牛、馬、豬、羊、雞也是這樣。初到易武的人,往往會把林里亂竄的家豬誤當成野豬而驚呼不已,一些戶外愛好者甚至會帶著弓弩到林中射殺那些到處遊盪的家雞。前些年,為了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還有人去森林裡獵熊。這些年,人們的環保意識增強了,已經很少聽到去易武吃熊掌的傳聞了。

  倚邦的衰落讓易武成為新的茶區茶葉集散地,而一些外鄉人的到來,則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莽枝(勐芝)、架布、習崆等茶山逐漸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版納文史資料》提供了一組數據:1912年易武茶區產茶5000擔(1擔=50公斤),比倚邦、曼灑、曼庄、革登四茶區的產茶之和還多;1957年易武茶區產茶1250擔,也多於倚邦等四茶區的產茶之和。

  易武至今還有古茶園762公頃,主要分布在麻黑、高山、曼灑、曼乃、曼臘等幾個地方。位於麻黑村委會的古茶園最具代表性。麻黑古茶園距鄉政府12公里,面積約313公頃,有茶樹56.4萬餘株。2011年3月,我參加國家文物局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評審工作,與會的專家一致贊同把麻黑古茶園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起來。

古茶山,古茶樹

  我第一次到易武的時候,聽說麻黑落水洞有一棵800多年歷史的古茶樹,便興奮地跑去看。那棵約12米高的茶樹比不得我在千家寨、景邁山所見的老茶樹高大,不過在一度砍伐泛濫又習慣矮化茶樹的易武來說,它確實是一棵很高的茶樹。至於說茶樹的年齡,也當不得真,雲南鳳慶還說自己的茶樹有3000多年呢!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眼前這些所謂的古樹,也不過一二百年的歷史。其實,站在任何一棵古茶樹前,觀其數百年面孔,根枝交錯纏繞,人心豈可不古?

  途中,每見古茶,我們都爭相舉起相機,然而村民卻說:這是小的,要照就去照大的。又遇一稍大茶樹,以為是這株,人家又說:大的在山的另一邊。以前我總是不解,為何雲南每過幾天就會冒出一棵茶樹王,後來方才明白:每一區域,必有王者,每一品種,必有最佳。

  喝古茶樹之茶已經蔚然成風。路邊那些台地茶吸引不了人的眼球,就連當地人也對自己辛苦經營的台地茶不以為然。2004年,我離開易武的時候,當地老百姓送的是一套七子餅古樹茶,2005年的時候,情況差不多。可是到了2006年,我收到的就只有台地茶和一些古樹三茶。而到了2007年,不但沒有人送茶,就連喝的茶,老鄉都會提醒說:你已經喝掉了幾十塊錢。是年,我記得當時1公斤麻黑古樹茶賣到了1000多元。

  等到我再去的時候,成型的茶餅已經見不到了,人們改用塑料袋包裝好茶葉樣品,剛好夠一泡。現在「飛泡」一族到茶山都隨身帶著茶葉與泡茶工具,外人以為那是時髦,我只有報之一笑。

  易武茶山的古茶園也好,台地茶也好,都分布得很散。茶樹往往與其他喬木生長在一起,不熟悉的人很難把那些古茶樹與其他植物區別開來。加上地勢陡峭,看古茶園非常考驗體力,同去的一些女孩子,往往連茶樹的影子還未見到,便已經氣喘如牛。我曾多次想去一片據說長勢不錯的古茶園觀摩,都被同伴以晚上回不來的理由拒絕。

  在生態上,那些椿樹、香樟樹、榕樹等高大喬木,與易武地區的古老茶樹一起構成了極為良好的生態環境。我不記得生態學上管這叫什麼,只是有經驗的人告訴我,這樣一來,茶樹便可以隨意生長,也少有病蟲危害,避免了農藥伺候。

  在去往麻黑的路上,有一個叫鄭家梁子的地方,當地人告訴我,現在茶餅上印的「易武正山」說的就是這裡,只是不知道為何後來「鄭山」變成了「正山」。其實也可以理解,這裡是交通必經要道,又出茶,與普洱茶得名於普洱府同理。

  我不知道現在易武小鎮上有無茶館。過去的數年中,我一直對這個茶葉重鎮竟然

  沒有一家茶館而耿耿於懷,一度唆使身邊的朋友開一個可以靜心喝茶的地方,但他們說:這裡家家戶戶都有茶,誰喝你的啊?問題是,今天那些遠道而來的訪茶客人,如何打發他們的漫漫長夜呢?

  也許,歷史與故事會吸引他們。

  易武古鎮,茶馬古道

  從茶山回來的人,可以到易武古鎮的六大茶山博物館體驗當地的茶歷史文化。這裡有一塊道光十八年(1838年)立的「茶案碑」,以前胡亂堆放在小學裡,長期無人關注,現在卻是每位荼山遊客都要觀摩的對象。這個茶碑除了有了解當時茶、茶稅以及清代法律法規的文獻價值外,也透露出茶商懂得利用合法手段去爭取自身利益的一面。茶碑上還透露了一個信息,早在乾隆年間,就有一批來自石屏的漢族商人到易武經營茶葉。漢文化的深入為這一區域帶來了文化上的自覺,加之經濟上有效經營,雲南的茶葉突破了茶區概念,進入到茶莊和茶號的品牌時代。2004年以後,諸如來自易武的「宋聘號」、「同慶號」古董普洱茶,成了「天價」的代名詞。

  今天的易武街頭,還懸掛著一塊「瑞貢天朝」的牌匾,這塊複製品訴說著道光皇帝與「車順號」茶莊創始人車順來的一段往事。車順來的後人車志潔告訴我,他的祖先車順來當年進京參加科舉考試並取得了貢生學位,為了報答朝廷的知遇之思,將「車順號」手工製作生產的茶葉製品,通過進京參加殿試時認識的監考官送到宮中。此茶由於口感的特殊香醇,深得道光皇帝的喜歡。後賜給「車順號」一塊「瑞貢天朝」的牌匾,允許車氏家族世世代代可將牌匾懸掛在門楣之上,命車順來每年向朝廷進貢其獨家工藝精製的普洱茶。

  在普洱茶的歷史上,車順號的經歷被當作雲南普洱茶的一種高級榮譽,我第一次到易武的時候,為了找這塊牌匾,頗費了一些周折。不知何時,它已被取下,藏匿,無跡可尋。之後,我再次到達,終於找到了它,花費20元拍了照片。而等我又一次造訪易武的時候,它的複製品又神奇地掛在了易武的古道邊,任由你使勁拍攝,再無人關心、好奇,也不會有人問詢。牌匾現身在普洱的中華茶博物館的時候,茶葉往事又演變成了車家的家族史。

  撲朔迷離的一塊牌匾,也許濃縮了這裡所有的故事。但當我把視線更多注意在「朝貢」、「皇家」的時候,其實也就發現了在這裡,皇家的號召力依舊那麼有市場,形形色色的說明書都指向那些曾經顯赫的家族,以及他們與大清朝廷的諸多隱秘關係。

  其實遠在唐代,易武就曾是南詔政權的「利潤城」,在茶馬互市以及與吐薔關係的維繫上,易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現有資料來看,茶馬古道的重要發展正是始於此時。普洱茶特有的消食去膩功效,獲得藏區民眾的喜愛,於是普洱茶在以肉類與乳製品為主食的民族中站住腳跟,之後被運送到青海、甘肅和蒙古高原一帶。西藏的藏民們為了得到好的茶葉,翻越雪山,漂流金沙江,跋涉叢林,行程數千里,以他們的馬匹、乳製品、藏葯等前來換取普洱茶。貿易是雙向的,道路也是一段一段走出來的,這樣,在多邊貿易下,茶馬古道的路線趨於相對固定。隨著歷史的發展,茶馬貿易打變得越來越規範。

  我常年從事茶與茶馬古道研究,核心的問題就是:茶葉是如何創造奇蹟的。茶葉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消費品,它還是精神消耗品。一片小小的葉子,一座小小的茶山,往事與近事,都在其中。普洱茶山行走攻略

  在景洪坐車到易武鄉(如果自駕車,可以從普洱方向到勐倫植物園處轉易武),大約3個多小時,可先參觀易武的農家茶園、茶馬古道和六大茶山博物館,之後去麻黑觀摩古茶園。要請當地人做嚮導,價格自己商量。如果還要去其他茶山,易武有小巴車前往,可以自己安排時間。

  從易武到象明鄉的車每天10點發車,約2個小時車程,路上都可以看到古茶園。自駕車的話,可以參觀高山寨的古茶園和彝族村寨。

  從象明鄉到倚邦鄉,有汽車和摩托車。這裡可以看到古六大茶山中的莽枝與革登古茶山。

  不過,個人建議,古茶園大同小異,在易武呆兩天也就足夠了。


班章入口濃烈,茶氣十足,故稱王!

易武溫潤醇密,陰柔之美,故稱後!


王與後

一來說明兩個地區的茶得到人們認可。

二是由於茶的口感表現來定的,一剛一柔。個人覺得是苦澀度及協調度的差異。

兩個地區的茶對比著喝下便知道了。

(但願你能喝到真的)


這句話形成的環境是雲南山頭茶被炒得沸沸揚揚得時候,所謂「班章為王,易武為後」,我個人認為是班章茶茶氣厚重,霸氣十足,入口濃烈程度為其他地區茶之最,故「班章為王」,易武茶的特點是香揚水柔,醇厚中透著蘭花香氣,溫婉卻韻味十足,故稱為「易武為後」。後來,也有「冰島為後」「昔歸為後」之說。

我個人認為其主要還是為了炒作,班章村曾是是位於勐海縣布朗山鄉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子,後來能火到「班章為王」,那一撥運營炒作該茶的人的功力可見一般。後來的「冰島茶」「昔歸茶」,能從冰島村,昔歸村成為「冰島茶」「昔歸茶」,其幕後推手鬼斧神工的炒作功力都不得不讓人嘆服!

而易武一直是雲南古六大名山之一,清貢茶得發源地,易武正山的說辭也一直都被傳得神乎其神,炒作易武山倒是可以預想得到。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斧正探討。


從營銷到消費流行的路徑看,既表現代表性名山茶原料的不同風格和韻味比如陽剛和柔美之別;也反映產區的生態環境走勢和市場消費偏好迭代如口感刺激度強弱分明,表裡之別


推薦閱讀:

生態茶是不是包括一部分台地茶,一部分台地茶是不是又屬於荒地茶,如何區分荒地茶跟台地茶。?
請問這餅普洱生茶如何呢?
這個茶值錢嗎?不小心打開了 應該是很多年前的吧
你最喜歡喝的普洱茶是哪一款?
普洱熟茶發酸跟泡法有關係嗎,要怎樣避免?

TAG:普洱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