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理解「工匠精神」必須明確東西方差異|專訪(二)

苑利,1958年出生,山東省齊河縣人,民俗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原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分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會民族遺產專業委員會主任。

苑利

2002年,苑利踏上研究非遺的路途。十餘年裡,他寫下了《文化遺產報告》《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教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幹部必讀》《民俗學與遺產學視域下的鄉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前沿話題》等多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專著,填補了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空白,並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面對岌岌可危的民族遺產,苑利敢於提出問題、善於分析問題,長於解決問題,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日前,苑利接受了文創資訊的專訪,他重溫了自己的非遺研究之路。從即日起,《文創資訊》將陸續推出「苑利專訪」系列,向讀者展示一位非遺學研究大家的學術思考。

文創資訊:「工匠精神」是當前的熱詞,但究竟什麼是工匠精神,目前還不是很清楚,您能作一下解讀嗎?

苑利:「工匠精神」在東西方社會體系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西方的「工匠精神」,指的是工業中的「工匠精神」;東方的「工匠精神」,那是手工藝中的「工匠精神」。前者強調完全一致、絲毫不差,後者強調充分利用材質,做得精益求精。從表面上看,二者似乎是一樣的,而實際上卻是天差地別。

比如說,我們做一個齒輪,每件產品的誤差不能超過0.02毫米,這屬於西方「工匠精神」的範疇。但是,東方的「工匠精神」實際上並不在乎作品的誤差究竟有多大,而是在充分利用原材料的基礎上,把它做得漂亮,做得實用,做得精益求精。所以,在理解「工匠精神」的時候,必須弄清楚講的是西方的「工匠精神」還是東方的「工匠精神」。

在我看來,工廠的工人講「工匠精神」採用西方的標準是合理的。如果在非遺領域提倡「工匠精神」,那就不是尺寸保持嚴格統一,而是做到物盡其材,讓每一件作品都呈現獨特性。假如我們分別要在兩塊玉的皮子上雕刻一隻蝙蝠,但是這兩塊玉的皮子一個在左面一個卻在右面。倘若按照西方「工匠精神」的標準,那這兩隻蝙蝠只能在同一個位置,這是由機械化生產的性質決定的。但是,如果按照機械化生產的標準去做,由於兩塊玉的皮子不在一個位置,所以肯定有一塊玉用不上。而如果是中國的「工匠精神」,它就不會考慮兩塊玉的皮子是否完全一樣,而是皮子在哪個位置就在哪裡刻上一隻蝙蝠。所以,西方的「工匠精神」和東方的「工匠精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匠心」雕刻中的玉器

文創資訊: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工匠精神」在非遺領域能夠得到有效傳承嗎?

苑利:「工匠精神」的傳承需要一個完整的系統。它首先涉及到師傅帶徒弟的問題。一個手工藝方面的老師教了500名學生,然後這500名學生都按照他的風格去做,導致的結果就是產品出現同質化。而相反,如果是每家每戶開一個店,那麼每家都會有自己的絕活兒,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產品。所以,從非遺保護的角度來說,越是大機械化生產和大規模培訓,對非遺的破壞就越大。

傳承「工匠精神」需要有一定的支撐。中國古代人講「工匠精神」,主要體現在祭祀行業祖先上。鐵匠紀念太上老君,搓繩子的紀念哪吒,木匠紀念魯班……他們為什麼要信仰行業祖先呢?行業的穩定離不開監管,但是人管人有時候會管不住,所以便創造一個神出來,讓神來管理他們。這其實利用的是,人們對於神的畏懼心理。如果誰一旦偷工減料,那就違背了行業祖先神的規矩,就會受到應有的懲罰。所以,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信仰的管理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管理模式。這不是迷信,所謂的迷信主要是指坑蒙拐騙、謀財害命。祭祀行業祖先,不僅沒有謀財和害命,而且還有利於社會發展。那這不是迷信是什麼呢?它是俗信。人們希望通過這種信仰,起到維持社會秩序的目的,所以這是一個良俗。可是現在只講「工匠精神」,卻把信仰拋在一邊,這個「工匠精神」能夠弘揚起來嗎?我覺得不可能。

此外,「工匠精神」也需要特定的組織形式做支撐。「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古代,凡是從事同一個行業的人,他們會集結在一起定下行業規矩。行業中的人既是行規的制定者,同時也是被監管的對象。一旦有人違反條例,便會受到嚴厲制裁。倘若行規中禁止用化肥來發豆芽,如果誰違規的話,大伙兒就可以這把這個人從行會中擠走。可是現在只講「工匠精神」,卻沒有相應的行業組織,「工匠精神」怎麼才能落實呢?

所以「工匠精神」並沒有那麼簡單,它是一個系統,要是沒有建立起這個系統,「工匠精神」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

鐵匠行業祖先神太上老君

文創資訊:在「工匠精神」的傳承當中,我們還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苑利:傳承「工匠精神」自然需要精益求精,但是傳給誰還有很多說法。通常情況下,凡是帶有祖傳秘方或者高科技含量的手藝,他絕對不會輕易傳給外人,這就是「傳子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規矩。有人認為這影響了社會發展,我倒覺得事情並不能這麼看。人家耗費巨大的「工匠精神」研究出一個好東西,最後卻被別人拿走了,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傳子不傳女,傳內不傳外」規矩實際上保護了個人的利益,相當於當下的社會專利。事實上,祖傳秘方傳的範圍非常小,這本身就是專門的利益,是屬於這一家族的利益。從該角度來看,這個規矩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傳承人把手藝傳給自己的孩子,這自然也有好處,那就是他能夠真心實意地把真東西全都傳給下一代。如果僅僅是個外來的徒弟,他很可能就不願意百分之百地去傳。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還是比較支持他們能傳給自己的子女。但是,這裡必須有一個監督措施。如果你家孩子不是學這個的料,你卻偏要讓他學,最後把傳承的任務給耽誤了,這樣的情況下你的傳承人頭銜就有可能被剝奪。

採訪 | 文創資訊記者 許文雅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創資訊(http://news.vsochina.com)


推薦閱讀:

工匠精神的正反兩面|袁嵐峰
美貌與功能並存的「藏書伴侶」
「基本款」書盒也有講究
【匠人說】來自Riko Chen對手工皮具的理解分享
都說日本車皮薄,這次可能是真的了

TAG:工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