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姥姥的舞鞋掉了
馬上又到年根底下,一堆晚會舞蹈即將來襲,在到來之前不斷重播的各年的表演如同前菜一般時不時提醒著人們。以前寫過一篇歷年春晚舞蹈的比較,那個舞台上曾經也出現過精品,這裡的「精品」是說,這些作品不只是獲得了舞蹈界的認可,同時也獲得了觀眾的認可。
經常看到一種說法:「好的舞蹈一定要有門檻,不能對觀眾妥協,不能迎合觀眾。」這種說法基本出現在對藝術舞蹈的評價中,如果不懂,可以觀看,觀賞,涉及到評價二字,對舞蹈進行深度剖析,就需要一定藝術基礎,需要知識的培養和儲備,這是專業同普通觀眾之間的分界線。
但是分界線也必須且沒有模糊地界的存在於作品中?迎合觀眾,讓大家都喜聞樂見的舞蹈就一定是不高級、不藝術的?舞蹈尤其是現代舞蹈就一定要高深莫測?
快手與其他直播平台大火之後,除了暴露新的網路問題和社會問題,也引發一些人不解:為什麼有的人不多看看書,跳跳舞,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而是更願意用看直播這種方式來消磨時間。
除了工作時間外,基本都可以稱為休閑時間或空閑時間,如果不是對工作特別熱愛,忙碌了一天的人還是更喜歡在工作之餘進行不費腦子的、快速又低門檻的休閑娛樂活動,「不費腦子」和「低門檻」不是一成不變的標準,要針對人群,可能高新技術行業從業人員眼中的娛樂在勞動人員那兒就變成了高端。當然,人口基數太大,一切皆有例外。
歌劇、戲曲等陽春白雪,在更通俗易懂的藝術形式出現之前也是平易近人的,即便是到了現在,相同的形式由於表演方式和內容不同,也有雅俗之分。拋去低俗部分,討巧賣乖舞蹈的藝術價值的高低不應該是由形式去判別,現代舞蹈也一樣。
審美的定義
一部作品搬上舞台後,總要有客觀的評價,通過反饋來表達對創作者和表演者的勞動尊重的同時,也是檢驗自身與作品的一個途徑。
我們常說,舞蹈等藝術的審美都有個時效,時效的背後是社會、時代的發展,尤其到了現在。似乎藝術的一切進程都可以歸結為發展。
每當如此會忽略一些決定性因素——上層建築,即使是原創的評價和影響,很大程度上也不可避免會被影響,這種影響通常由其他形式來潛移默化傳導,最終轉化為被定義的審美。正如今天,對於人群的劃分,高雅藝術表面是欣賞門檻,核心還是與社會階級有關。
很多現代舞作品具有共產主義和革命性,有自己的出發點固然不錯,問題是革誰的命,畢竟在傳統舞蹈的舞台上,站著的不僅是演員。
形式與核心問題,形式和內容問題。
我們做一個假設,如果一個乞丐,一個身無長物的人,他擁有能夠理解高雅藝術的絕佳天賦,但是因為他的穿著打扮,他的資產並不符合進入門檻的規定,那麼是否也要將他拒之門外?
無論現在有多少對藝術著迷的人,不在乎男友如何,沉迷於芭蕾不能自拔,藝術終究不是生活必需品,自身性質決定少數革命分子並不能依靠公益性活動或授課做出對大環境的改變。天賦相當於在上升過程中的鑰匙,幫助你能更順利的度過門檻,只是這要在摸到門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摸到門」或「有尋找門意願」原因多是兩點,一種是根據作品,看到喜歡的作品,因此對形式產生興趣,這是遇到最多的,另一種是通過被動或主動,直接接觸形式的學習,比如自小練習舞蹈,長大後因為課題需要,藉助舞蹈方面的理論予以完善等。第二種較第一種偶然性比較大,春晚舞蹈只要條件足夠,想看都可以看,學習的途徑和機會卻不是人人都有。
看不到門的鑰匙,只是廢鐵一坨。
我們再做一個假設,一個理想主義者希望能從社會階級中將乞丐帶離,忽略一切客觀因素,告訴他門在哪裡,乞丐順利的打開門,卻發現門裡有一群人在為自己的作品求高求難求晦澀求佶屈聱牙,並為作品的表現形式里,增加和突破一些界限。5W1H在哪都好用,乞丐想了想,這6點貌似都詮釋不通這些舞蹈表現力、肌體關係方面的問題。
一部並不怎麼高明的舞蹈作品,誕生背後可能背著本沒有讀透的哲學書,現代舞蹈需要有哲學思辨的加入,前提是瞭然於胸而非一知半解。對人與世間的深刻理解亦不是跟年齡成正比,更不是書讀得多了就夠。
時代變遷往往伴隨價值觀的顛覆,同時顛覆的還有對學識曾經的理解,由此突變出的藝術作品是最有看頭的。但是「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兩害相權取其輕是生存之本,固然好的舞蹈藝術能促使腦內產生大量多巴胺,天下無大事之時也並非創作思源徹底枯竭,我們還有對生活的提煉萃取。不過人都有個局限性,無論體力、思想、境界,當既沒有能外穿的內褲,又沒有北冥的大魚時,不如先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耕好,總想為分一杯羹而搞個大新聞,故作高深的最終結果只剩惹人發笑。
推薦閱讀:
※他是不老的神話,拆彈專家劉德華
※街舞,說唱如何判定勝負?
※舞蹈中的旋轉有什麼技巧?鞭腿怎麼發力?
※如何培養funky的感覺?
※怎樣在家裡搭建小型練舞的地方,布置方法不太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