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不是戰場·人生不是比賽·成功不是高自我評價

商場不是戰場

上次參加某個教育行業大會,和其他公司的人聊到了自己的產品,說自己正在做在線的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許多人出於好意,給我提供了不少建議。有人說,你做的這個項目,屬於素質教育賽道,最近XXX正在投資這個賽道,你可以拿BP去介紹一下,認識更多人也好。

當我反問為什麼需要拉投資時,有人說,商場如戰場,資金就是彈藥,賽道競爭很激烈,不爭取更多彈藥,就會被別人弄死。

問題是,商場不是戰場,企業家和員工並不是在打仗。每家企業都在努力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落後的企業會被市場淘汰。如此,消費者就可以在市場競爭中,享受越來越優質且價格越來越低廉的物品和服務。

落後的企業會死,但企業家和員工並不會戰死,他們可以在別的企業里工作,在別的地方發揮自己的價值。在整個商業競爭的過程中,沒有人受損,整個社會都獲益了。

在批判性思維教育這個市場中,沒有哪家公司會來弄死我。如果我能為消費者提供有競爭力的服務,那我的公司就能存活下來。如果做不到,那就應該改進。如果改進不成功,那就理應失敗。這樣市場上就會少一家落後的企業,消費者就可以選擇購買其他優質企業的服務了。

有人勸我重視市場營銷的作用。他們說,講故事的能力非常重要,你需要給你的投資人,你的客戶們,講一個能打動他們的故事,這樣他們才會願意掏錢給你。

問題是,如果我的產品真的那麼好,那根本就不需要通過講故事來打動他們。

或者說,我的故事太短了,一句話就能講完。我希望人們可以變得更擅長理性思考,如此整個社會就能變得更加美好。

人們常聽到的那些人生經歷、創業初心、願景藍圖等,都是虛幻飄渺的東西。企業家站出來講故事時,那些文案不知道被美化過多少遍,已經嚴重失真了。

比起講故事,我更喜歡做事情。我自己每多讀一本書,每多看一份文獻,每多寫一篇文章,每多製作一張PPT,每多上一堂課,我離自己的願景就已經更近了一點。每當有一個學員或讀者知道了那些知識和道理,增加了自己的技能或能力,那我的目標就已經在慢慢實現了,人們已經在變得更擅長理性思考了,整個社會也已經變得更加美好了。

哪怕只有一點點。

人生不是比賽

我不知道那些說人生就是比賽的人,是真的以為人生是比賽,還是只對自己的員工和客戶說人生是比賽,從而激起人們的焦慮,讓員工拚命幹活,讓客戶瘋狂買單。

其實,人生並不是比賽。如果真是比賽,那總不可能是比誰最先跑到死亡的終點線。那些死得更早的人,是人生比賽的贏家嗎?

市面上有許多書來教你如何成功,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如何成為高手。有很多公眾號每天推送文章,教你如何漲工資,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識和時間。

有很多人想要當你的人生導師,或者叫生涯規劃師,教你如何學習、如何成長、如何自我實現、如何成為那擁有80%財富的20%的人。

如果成功的標準是前20%,那麼這個世界上註定有80%的失敗者,無論你多麼天賦異稟,多麼勤奮努力。這恰恰說明,這個成功標準不合理。

一些精通市場營銷的人,很注重文案寫作的功夫。在他們看來,廣告文案是打動客戶最好的方式。能勾起人們心中的慾望,迅速促成交易。

對於旅行社來說,「人生就是一場旅行」是個不錯的文案。對於培訓機構來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個不錯的文案。對於販賣成功學的人來說,「你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也是個不錯的文案。

然而,我想不出適合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的廣告文案。總不能說:「快來上我們的課程,這樣就不會被文案所誤導了。」

成功不是高自我評價

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做Self-esteem,中文翻譯作自尊,它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綜合評價。

我們評價自己的方式多種多樣。有時會將自己和他人進行比較,有時會參考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有時會考慮自己以往的成功與失敗的經歷,還有許多別的方式。

人人都在追求更高的自我評價,也就是在追求更高的自尊水平。於是,人們希望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至少比他人更強。人們也希望他人給自己越來越高的評價,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件又一件成功的事情。

既然法不責眾,那麼這種做法並沒有錯。不過,它可能會降低我們的主觀幸福感,因為這種追求高自尊的過程,涉及太多不確定的因素。一件事情想要做成功,不全是我們能控制的。想要他人給自己高評價,我們就要去迎合甚至討好各種各樣的人。在社會比較的過程中,我們總是能發現有些人比自己更強。

如果高自我評價一定要建立在成功之上,成功一定要建立在社會比較之上,也就是建立在他人的失敗之上。那這樣的高自我評價,不要也罷。

通往幸福之路

羅素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英雄,他在《幸福之路》中說,幸福的秘訣在於:興趣範圍要儘可能地廣,儘可能善意地而不是敵意地對待你感興趣的人和物。

然而,羅素在本書末尾部分也提到,除了自身因素外,外部環境也能決定我們是否幸福。我們需要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物質條件,我們需要健康、愛情、工作上的成就、圈內人的尊敬。

不知道對於當代人來說,這些條件是更簡單還是更難了。當代消費主義盛極一時,人們以自己的月收入和月支出的數字來標定自己的價值,生怕他人頭頂上的數字比自己高。要知道,社會比較是一條不歸路,一旦入坑,就很難爬出來了。

許多能讓我們感到幸福的東西,其價格之低廉,讓人難以置信。浪漫的愛情不一定要去巴黎旅行,真摯的友誼不一定要在高爾夫球場上培養,而揮金如土能贏得觀眾們一時半會的羨慕,卻無法給自己帶來內心的寧靜。

通常情況下,我是一個很快樂的人。但我並不知道自己的快樂模式是否可以複製。畢竟,讀羅素寫的《論指稱》這篇不長的論文,就能讓我感到很快樂。喝一瓶幾塊錢的椰子汁就能讓我感到很快樂。寫完一篇我自認為對讀者有益的文章就能讓我很快樂。

也許,閱讀積極心理學的著作能讓大家學會如何變得更快樂,效果比讀羅素的《幸福之路》更好。畢竟,前者是一群科學家們幾十年來實證研究的產物,後者是羅素的個人經驗。

也許,這個世界上不存在通往幸福的標準化道路。不幸者各有各的不幸,幸福者也各有各的幸福。

只是,如果把自己融入到一件比自己更大的事情中去,或許會讓自己幸福許多吧。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寬容與捨棄,感悟幸福
我們追求的幸福是什麼?月亮和六便士
如何理解幸福和痛苦本質?

TAG:隐喻 | 自尊 | 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