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的閱讀盤點(上):好書個人推薦

2017讀了一點書,下面是個人的推薦。

1.所列之書並不都是17年的新書;

2.個人口味,非虛構為主,排名不分先後;

3.由於記錄上的疏漏,本文很可能還將繼續更新;


01.《特權:聖保羅中學精英教育的幕後》

推薦理由:本書屬於那種典型的,在社會學主流理論支脈上「開花散葉」的書。其核心理論是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論」、階層再生產等觀點,加上或顯或隱的「規訓」、身體政治之內容,撐起了其基本面。和《學做工》類似,以田野之材料回答了,「為何『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個問題。答案是啥呢?如果用一個詞來勉強覆蓋,大概是「預期」——一個成熟穩定的社會,各個階層,對於自我的定位、前景分析,都存在著客觀條件上的主觀預期,並且能完成其自我驗證。

另:作者以階層分化與再生產的經典理論來研究、闡釋美國聖保羅中學這所精英學校的生活、教育模式,雖精彩,但不免落入「以論帶實」之窠臼。

02.《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現代性體驗》

推薦理由:本書以非常清晰的結構闡釋了作為「變動、發展、破壞、創造、矛盾的現代性」是如何被體驗的。其內容與風格初看是社論,次看是政論,回看卻是文論與藝術評論……該書整合性(一鍋亂燉)地闡述了現代性的一個核心,五種模態,條分縷析,面面俱到,令人不由地擊節讚歎。

另:本書耗費最大篇幅來討論的俄羅斯彼得堡之「未完成的現代性」,可謂全書之精華,很值得一讀再讀。但「欠發達的現代性」是否必然生產出具有家族相似性的「魔幻現實主義」(如此之彼得堡與彼之拉美、中國)?這是個值得再思考的問題。

03.《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

推薦理由:如果要清楚、真實地講明白一個事兒,誰講述的才是「最有價值的」?是這個事件的親歷者?是收集了大量資料,採用學術共同體公認的方法範式來研究分析的歷史學家?還是經營維持著同一個「政治神話」的民族共同體?都是,都不是。「事件」的在場為每一個人打開一扇窗,「事件」的缺席卻為每一個人關上九百九十九扇窗。

另1:本文作者為近代史研究方面知名的漢學家,隔著一段距離來討論中國的「義和團運動」,雖多有高論,但歸根結底無非落入「後殖民」、「闡釋學」之中,並無新意;另2:本文真有的新意在於給出了一個潛在的結構,將「義和團」與wenge聯繫在了一起,也激發出了後續漢學家田海的《講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巫術與替罪》之研究,建議配套閱讀;另3:今年的中學歷史教材據說更改義和團運動的相關內容,加入了對其的「負面評價」~

04.《現象學運動》

推薦理由:本書近一千頁,內容也不簡單,因此嚴格來講我個人並未全部讀完,只讀了大半。當然,雖然不簡單,但這本書其實也只能算得上是「現象學入門辭典」,不能說十分艱深。本書之好在於它屬於那種「理性之後」的書,屬於(在不知不覺中)全面接受古典大陸哲學、機械論並以其為「思維方式」、意識形態的聰明人之必讀物(可以說是十分適合有一定姿勢水平的重(中)度(毒)知乎玩家了……)。

另:現象學-闡釋學是當代哲學的兩大主流之一(與分析哲學合稱),並非什麼奇葩的「天外來物」……

05.《什麼是文化史》

推薦理由:彼得·伯克作為文化史方面的大家,似乎自認承接了三四代年鑒學派的衣缽,其對文化史的解讀因此也算得上權威。「文化史轉向」作為20世紀後半期歷史學領域十分重要的潮流,似乎是在多種更「底層」的推力作用下完成的,比如後結構主義、闡釋人類學以及「理論」對歷史材料的「關照」,最後呈現出來的情景呢,比如微觀器物史、感覺史、身體史,似乎有點「文人賞玩」的感覺。

06.《技術世界中的民間文化》

推薦理由:本書算是當代民俗學研究的起點,但更重要的,似乎是提供了一種觀察「現代化進程」的視角,將二元敘事的「傳統—現代」變化結構給放入到「過程的研究」之中,使其重新變得複雜而具有延續性。本書的可讀性當然也不僅僅是闡釋了「某種宏大敘事」,而是正如其所處的叢書——「當代日常文化研究系列」那樣,閱讀體驗是將人從無論何種內容形式的「日常生活」中提取出來,思考「為何如此」、「竟然如此」、「原來如此」。

07.《政治經濟學理論》

推薦理由:就政治經濟學理論教材而言,可能是最清晰、最深刻的了。對馬克思主義政經、凱恩斯理論、權力中心論、國家主導論等,都有涉及。私以為,讀了西方經濟學教材可能對理解當代中國毫無助力,而讀一點政治經濟學才算得上入門吧。(PS:本書並非入門難度)

08.《xxxxxxxxxxx》

推薦理由:本書雖然是2017年的書,但是已經在正規商家那裡買不到了。在想法里推薦了兩次,本文不多說了。

09.《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

推薦理由:對本書的極端喜好純屬個人口味。本書以類散文的形式,將空間轉向之後的人文地理學,藝術性地展開了——開的很大漫無邊際,又小成了一個通孔。在本書中,生活的詩意,虛無縹緲的心態、觀念與鄉愁,以及類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以一種美妙的方式匯聚在了一起。很多人不怎麼看得上此書,一可能是因為它的文風,不夠學術(似還有點「神秘主義」);二則可能是以為本文的核心觀點,不過是大雜燴,只能給出民族志寫作的一點啟示……對此兩種看法,只能說是仁者見仁吧。

10.《小說機杼》

推薦理由:本書差不多算是對小說的一種「結構分析」,當然,不是宏觀或者中觀的「母題源流考」,而是對現代小說的「片段」的賞析。其所言「自由間接體」,作為一種敘述手段,更重要的,還是一種「觀察視角」,可以引申到很遠很遠。比如,「現代小說」的「現代」是不是基於一種共同的「觀察方式」?電影的多機位敘事、正反打鏡頭的運用,究竟製造了何種觀察者?作品如何重構現實、合理化現實?

11.《帝國之眼:旅行書寫與文化互化》

推薦理由:說嚴肅一點,本書屬於從書信、旅行文化中建構「殖民敘事」的「後殖民批評」,說輕鬆一點,本書則是對「地域黑」的高級研究。比如去一趟俄羅斯,冰天雪地的,幾個大漢還在打雪仗——果然毛子是戰鬥民族;比如去一趟印度,恆河燒屍,拍下來發到twitter,便附一句:瞧瞧這未開化的國家……當然,「毛子」和「阿三」也參與進來,說你是「地域黑」,但是,他們對自己的理解在這種敘事對抗中,究竟會如何演化?全球化進程中,「反製造地方」真的比「製造地方」來的更高明?

建議搭配薩義德《東方學》與查爾斯·蒂利關於「抗爭政治」的相關資料一起閱讀。

12.《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

推薦理由:傳統的「觀察」和現代的「觀察」是完全不同的,包括對區域空間的感受、時間循環&線性的觀念、身體對視覺的意義、具體與抽象觀察等等。那麼,這些變化從何而來?如何觀察「觀察」本身?本書以對「暗箱技術」的考察,給出了一個清晰的啟發,讀來頗有後腦門兒挨了一彈指的痛快。

另:「暗箱」之於觀察的隱喻,似有同構於今日「計算機」之於人腦的隱喻之效果。

------------2017.12.22,本文暫時更新至此,感謝閱讀------------

備選書目:

01.《在歷史中尋找中國:關於區域史研究認識論的對話》

02.《丑的歷史》

03.《捫虱談鬼錄》

04.《鴉片在中國:1750-1950》

05.《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係(1949—1999)》

06.《法國史學革命》

07.《美術史十議》

08.《現代性基本讀本》

09.《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

10.《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

11.《國家引導的發展:全球邊緣地區的政治權力與工業化》

12.《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

13.《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顯示的心智》


推薦閱讀: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 6 項創新》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如何?
《幻夜》裡面,雪惠為什麼要冒充新海美冬?
出了本書
書越來越貴了,書也越來越便宜了

TAG:阅读 | 学习 | 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