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情商教育入門(2):高情商人的3個品質

教育的目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談到教育時,列出了4個方向:

  • learn to know (學習知識)
  • learn to do (學習技能,動手實踐)
  • learn to be (成為什麼樣的人)
  • learn to work together (學會協作)

我覺得還缺了一個超級重要的:learn to think (學習思考)。

應試教育體系,是嚴重的培訓班化的。把重點都放在了圍繞應試的知識與技能點上,反過來對於"要塑造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思考習慣與協作能力"這樣的關鍵問題,並不上心,而且很大程度還有反作用。

整體來說,學校其實就像是KPI病症嚴重的大公司,要考核什麼,就抓什麼。對於更深層次的事情,那就顧不了那麼多了。看上去忙的要死,但很多時候做的事情往往是層層指標壓力下的結果,未必有什麼意義,還可能一地雞毛。

而家長也常常跟著染上KPI綜合症,教育搞成了培訓。從幼兒園開始就關心認識了多少字,小學打了多少分,排名第幾,彈個鋼琴也要看能考幾級,進大學要看看世界排名。可是反過來,在塑造人的事情,卻未必投入了足夠的精力與思考。

培養 vs 篩選

關於情商的文章,有一種普遍的類型就是,列出一啪啦的技巧,例如知乎上有問題"情商低的人如何提高情商",有回答是:

1)話別說太滿,人別熟太快。

2)別人自嘲可以,但你千萬別附和。

3)不要把別人想得太壞,也不要把別人想得太好,都是凡人。

......

幾十條。

然後是幾萬贊。

怎麼說呢,看到這種回答有這麼多贊,我就覺得"一堆應試教育的受害者"。

在中學學習的時候,就有很大一批人,特別喜歡記一堆的結論,看上去挺用功。問題是,真正學習能力一流的人,通常他們不會去有意識的記那麼多東西,人的頭腦不是這樣用的。而是搞清楚基本的定律,然後其他的能記住就記,忘了直接從基本定律開始推導,頻繁出現的總是會記住。

學神是從基本規律開始,推導出整個知識體系,補充以強行攻克重要的技巧、題型等;大多數人是強行去死記硬背加上刷題一啪啦的外圍內容。內核的東西很淺甚至完全不懂。在天龍八部里,喬峰打出當時爛大街的拳術"太祖長拳",無人能夠抗衡。因為招式這種外在的,可能都會;但內功卻是千差萬別。內功深厚,同樣的招式用出來,就是虎虎生風。

所以今天關於學校教育,很多家長也覺得有問題,但他們還是會跟著應試教育走,理由是"沒辦法環境這樣"。

拜託,應試教育培養什麼樣的學生,和高等教育、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那是兩回事情。

比如頂尖的高校,頂尖的公司,如果說要吸引什麼樣的人,大致這幾條總沒差:

  • 基本功紮實、知識面廣、善於思考和學習、能夠融會貫通
  • 主動型強、有責任感、有探索精神
  • 溝通能力出色,善於協作,有領導力
  • 不僅僅自己優秀,還能成就他人和團體,例如在學校里能幫助其他同學更優秀,在公司里能帶動同事進步

整體來說,具備這樣素質的人,算是精英學生。那麼問題就出來了,請問這樣的人,是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嗎?

顯然,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典型的不是這些。如果你一定要說是應試教育體系的產品,那這個體系的良品率,也太差了一些。如果是iPhone生產線,這種良品率肯定讓水果破產了。

應試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上是把這批人篩選出來,而不是系統培養這樣的人。

這就像很多公司的銷售體系,雖然公司都號稱「給銷售人員提供一流的發展機會」,但現實中,基本上就是銷售自生自滅,淘汰大多數,篩選少數。

事實上家長也意識到應試教育的問題,然而最後解決辦法是,應試培訓化既然不管用,那就上更多的培訓。例如課堂學不好,那就課外再去補習。

成熟、富足與慷慨

從learn to be的角度,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這個問題討論下去可以引出一系列的話題,這裡我覺得至少,高情商的人有三個基本的品質:成熟、富足與慷慨。

沒有這樣的內在品質,攢個500條1000條的情商技巧,往往也未必有用甚至可能反效果。就像沒有思考分析能力,刷幾年的題,還是低水平。

成熟度的3個層次

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作者指出一個人的成熟,分為三個階段:

Level 1:依賴

在依賴階段,一個人的思維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

小孩就是在典型的依賴階段,沒有完整的法律權利,要有監護人通常是父母來照顧。出了問題,法律上也更多是強調監護人的責任。

依賴這件事情也表現在幾個層面。

  • 人身的依賴
  • 經濟的依賴
  • 情感的依賴
  • 思想的依賴

首先是人身層面上的依賴。例如小孩自己不能隨意走動,要有父母或者其他人的監護。

第二個是經濟上的依賴。

魯迅在《娜拉出走之後》中談到,一個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最後有兩條路:墮落進了妓院,或者回到家庭。原因在於她們沒有經濟上的獨立,因此即使看上去有了人身的選擇,最後還是走回了老路。

Freedom is not free. 相反,自由常常是昂貴的。

前面的兩者,容易看出來。而情感和思想上的依賴,卻容易被忽視。

在中國家庭中,父母畢竟經常都說諸如:

  • 你不結婚我們不開心啊
  • 別人都結了啊

第一句話,其實往往代表著情感依賴。如果子女不結婚,自己就開心不起來。那就是自己基本的情感,都要被別人左右,不能自主。

第二句話,潛意識裡可能是思想依賴。自己做什麼,要看別人,缺乏獨立的思考和判斷。

情感上的依賴,和思想上的依賴,往往會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

Level 2:獨立

在依賴階段,一個人的思維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而在獨立階段,一個人的核心思維是「我」:我對自己負責,我有權選擇。

一個人什麼時候會進入獨立的階段呢?以我的觀察,很多很多人一生,從思想、情感上都沒有走進這個階段。

需要說明的是,很多人對獨立的理解是選擇的自主權「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卻忽略了權利的另一面是責任: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我認識一位女生,她和男朋友關係不好,覺得男朋友不懂她。例如選的餐廳不是自己喜歡的,講話的對方不懂自己的言外之意。

因為她抱怨了幾次,我就跟她說:「你可以跟他溝通啊,讓他知道你的想法」。 她說:「為什麼,愛我就應該要懂我啊」。

問題在於,人家現在也許的確不懂你。那怎麼辦呢?

她覺得「懂我就應該是你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所以今天即使你不懂我,我不開心,我也不會去主動的改善狀況,讓我們的關係變得更好。

在糟糕的戀愛和婚姻關係里,很常見的一種情況就是雙方或者至少有一方,遇到事情習慣性地會指責對方,覺得是對方的問題,但是「我沒有錯啊,我沒有責任啊」。這種人常常停留在依賴的階段,心理上沒有斷奶。進入關係中也容易問題不斷。

Level 3:互賴

回顧前面的內容:在依賴階段,一個人的思維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而在獨立階段,一個人的核心思維是「我」:我對自己負責,我有權選擇。

但人的成長,還有第三階段:互賴。

互賴的核心是「我們」:我們共享目標;我們一起合作;我們深入溝通;我們融合彼此的智慧與能力,實現1+1>2的效果。

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說:

  • 依賴期的人,靠別人來實現願望
  • 獨立期的人,靠自己來實現願望
  • 互賴期的人,群策群力實現最高成就

需要說明的是,互賴的基礎是獨立。就像打遊戲組團,每個人都有出色的技能,自己也能玩的很開心。那麼大家一起打怪才有基礎。對於婚姻關係也是如此,一個人能夠自立,自己也能夠快樂幸福,懂得尊重他人的空間和獨立,願意承擔責任,這樣結成的聯盟才容易碰撞出更大的火花。

在這個層次的人,除了本身的獨立技能,在團隊合作、溝通、人際關係這些方面的科技樹會更加發達。

成熟與責任

從成熟度的3個層次看,一個人成熟的過程,其實也是他不斷承擔責任的過程。

  • 當一個人能夠承擔起對自己的責任,他就從依賴走向了獨立
  • 當一個人能夠承擔起對團體、關係的責任,他就從獨立走向了互賴

父母溺愛子女,最糟糕的地方就在於,他們忽略了讓子女去承擔責任。後果是也就沒辦法成熟。哪怕生理成年了,甚至生娃了,自己在成熟度上還沒有斷奶。

忘了在哪裡看到一句話,覺得挺有意思。說一個人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 為他人活著
  • 為自己活著
  • 為他人活著

其實這個也就對應著成熟度的三個層次。

推動人的成熟,是情商教育的基本任務。

中國式家庭的依賴病

前幾天有新聞,中興一位員工在接到裁員通知後跳樓自殺。她的妻子發了文章,有這麼一段:

我曾經有個美滿幸福的家庭,老公忠厚善良、一對兒女乖巧聽話。我老公歐建新本來就職於中興通訊下屬中興網信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某研發組的主管,更是我們一家四口的精神和經濟支柱。可是12月10日這天他竟突然在中興研發大樓墜樓當場死亡。我們的家庭支柱倒了,留下我和9歲的兒子以及2歲的女兒、四個年邁的老人茫然失措,讓我天崩地裂!!完全不知將來該怎麼辦?怎麼辦?

"更是我們一家四口的精神和經濟支柱",換句話說,他太太在經濟和精神上,也是依賴老公的。

我不知道我親愛的老公究竟受了什麼威脅和嚇唬,受了多少委屈和刺激把他逼上了跳樓的絕路?我也不知道我家老公與公司簽寫的勞動合同的時間是從2011.4.18至2019.8.18,至今個人無過錯公司單方面撕毀合同是不是違反了勞動合同法?是不是與領導據理而爭失敗,氣急攻心一時衝動做出了失去理智和控制的事情?我更不知道我的老公,我孩子他爸為什麼能這樣不顧一切的不顧及他年邁體弱的老父母,不顧及他那可愛的一雙兒女就撒手人寰!

過去兩年,我接觸過好幾個勞資糾紛的案例。典型的,當事人都抱怨說收到各種打壓,制度不公,自己很委屈。其實每個案例我聽了一下,別的不了解,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勞動法整體來說還是傾向於他們的。其中有一位我還指導一步一步,錄下HR的對話,如何溝通,最後一開始趾高氣揚的經理和HR服軟。

然而,他們一開始都是覺得"我好委屈社會好黑暗",各種抱怨、各種猜測就是沒什麼人去分析和面對問題。甚至我提醒,下來你要看看勞動法,網上一搜就能搜到。

現實是,一開始沒人看的。甚至說了幾遍都沒人看。

我的想法就是,我靠,到底你們想不想要捍衛自己的權利啊。最後這種事情,我直接說「如果你自己不願意去爭取你的權力,那也就別浪費我的時間,我可以幫你,但是不能代替你"。

本質上,他們的問題是嚴重的依賴性。自己迴避問題,然後一古老的情緒發泄到別人那裡,指望其他人能代替解決。

我也不知道我家老公與公司簽寫的勞動合同的時間是從2011.4.18至2019.8.18,至今個人無過錯公司單方面撕毀合同是不是違反了勞動合同法"

不知道可以去了解啊,自己看法律,諮詢律師。

問題是,作者自己都說「我不知道",也說"我不知道我親愛的老公究竟受了什麼威脅和嚇唬,受了多少委屈和刺激把他逼上了跳樓的絕路",後面又說「看看他們如何唾棄一位勤勉的員工、為了節省開支不顧一切地以非人性的惡劣方式辭退還在合同期內的員工,惡意中傷和壓低賠償,把我老公短時間內逼死」,這個結論又是怎麼出來的呢?

然後作者又說"沒有人願意幫我們討回公道,沒有人在乎正義和人道,大家都覺得我們是以卵擊石、不自量力",所以自己連基本的法律都沒去了解,已經得出了受害者結論有了受害者心態。

責任都是別人的,作為太太、作為家長,又要做什麼呢?貌似就是"我們的家庭支柱倒了,留下我和9歲的兒子以及2歲的女兒、四個年邁的老人茫然失措,讓我天崩地裂!!完全不知將來該怎麼辦?怎麼辦?"。

這些表現的非理性,其實往往是嚴重心理問題的反應。而依賴性,既是產生很多心理問題的原因,也是惡化心理健康的推力。

江歌案件與情感依賴問題

最近江歌案件在微博、知乎上引起很多關注,但關注點往往是在這起案件本身。我覺得被忽略的一點是,這個案件反應出的人的情感健康的嚴重問題,以及如何打造更健康的個體,更和諧的社會。

儘管這個案件,具體到犯罪的部分有情節的爭議,但是在劉鑫和江歌的關係上,描述還是比較一致。

劉鑫是非常明顯的依賴性,具體到和前男友的糾紛中,自己逃避,問題搞大了,包袱扔給江歌代替自己解決。

而案發之後,也很難看出有多少承擔責任的行為。在王志安對劉鑫的採訪中,劉鑫有一句話:我都已經認識到自己錯了,還要怎麼樣。這句話非常有意思,在後面的心理健康部分還會繼續討論。

再說劉鑫的前男友陳世峰,跟前女友、以及劉鑫在一起都表現出了暴力傾向和行為,吵架就把女友趕出家門,想要和好就跟蹤女友,不成就威脅發裸照,思想行為非常偏激。

江歌媽媽,在案件發生後,已經是嚴重的精神創傷了。

澎湃新聞有一篇留日女學生江歌遇害311天:一個母親的「愛、恨、執」。看了之後感概很多,摘錄一些:

  • 在網上看她,容易想像她是一位脆弱、瀕臨崩潰的母親;見面接觸後才知道,比起她所承受的痛苦,她已經足夠堅強,如同她所崇尚的胡楊精神。那完成這件事以後呢?她沉默了一會兒,聲音幾不可聞:「沒有以後了」。
  • 江秋蓮回過神來後第一個想法是,「我沒有活路了」。她拜託村支書幫她把房子賣掉,錢給母親養老。她要去日本看歌子最後一眼。
  • 2016年8月底,江秋蓮第一次去日本看女兒,女兒提到想留在日本工作,她沒同意。別的不擔心,就怕日本地震。那天晚上通話,江歌還說:「媽媽,我知道你不習慣日本的生活,你要是不喜歡,我工作幾年就回來陪你,再也不離開你。」
  • 賣掉超市的錢足夠支付江歌的學費,還有一年多,江歌就畢業了,自己也可以退休了。她打算,最晚等到江歌結婚生小孩的時候,就到她身邊照顧她,「這就是我最幸福的生活」。

"沒有以後了",她整個的情感、整個的希望,都是在女兒身上的,這也是深深的情感依賴。

這種嚴重的依賴,本質上是不健康的。

從江歌案看情商教育的迫切性

如果分析這個案例,從江歌的角度,事情反映出她在情商方面的一些問題。

1)對劉鑫,以及與劉鑫關係的認識與把握

劉鑫的行為,是典型的逃避責任,讓江歌出面去代替她解決跟男友的衝突,而且還知道這個有危險性。

即使拋開事情的危險性,一個高情商的人,應該對這種」依賴關係」有明確的認識(這屬於情商中的"對人和關係的認知"的範疇),這種認識至少包括幾點:

  • 劉鑫是一個處於依賴階段的人
  • 劉鑫指望江歌代替她解決問題
  • 劉鑫持續的表現出依賴行為
  • 如果單純滿足劉鑫的依賴性,她會繼續依賴
  • 劉鑫有強烈的負面心態,容易招惹各種負面問題,滿足劉鑫的依賴性意味著她把這些負面的問題和心態轉移到自己身上,會有更多的麻煩
  • 對於依賴性強的人,可以幫助,但是不能代替。幫助的目的是他們能夠承擔自己的責任,而不是自己一直去做保姆或者當媽
  • 如果一個人不願意自己承擔責任,只想利用他人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那麼切割這段關係通常才是正確的選擇
  • 依賴性往往跟心理傷痛等相關,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種需要尋求諸如心理治療之類的幫助,自己不是萬能的
  • 如果江歌發現自己總是習慣於去收拾別人的爛攤子代替他人解決問題,可能也意味著自己存在心理方面的問題

2)對陳世峰、以及與陳世峰衝突的認識和把握

陳世峰是一個有嚴重暴力傾向、難以自控的人,江歌應該是了解的。至少從跟蹤女友這些事情上,也可以推測。

跟這樣的人打交道,跟和情感健康、處於理性狀態的人,是兩回事。需要特別注意對方的情緒狀態,避免情緒失控,尤其是在有潛在衝突的時候(對人的情感和心理運作的認知)。

在江歌母親的出庭描述中,有這樣的一段:

江歌:媽媽你猜今天誰來了?

江母:不會是之前追過你的那個男的吧

江歌:不是啦,是劉鑫她前男友

江母:他來幹什麼

江歌:他來找劉鑫,劉鑫發信息過來讓我去把他趕回去,我回家看到他在我家走廊那,問他你怎麼知道我家的地址趕他走,他問我憑什麼管他,我說你這是在我家門口,你騷擾到我了

江母:你怎麼趕的

江歌:我說你走,離開我家

在這段對話中,劉鑫"發信息過來讓我去把他趕回去",本來是她跟陳世峰的衝突,又是讓江歌來替代解決。而江歌直接就跟陳世峰產生了衝突,佔到了對立面上。考慮到陳世峰的性格,這是非常危險的。而江歌並沒有認識到這樣的危險性。

當然,有種情況可能是,江歌並不了解陳世峰跟劉鑫交往的細節。即使是這樣,當一個人直接跟蹤上門,也應該有足夠的警惕了。真的要介入,也不應該直接佔到對立面上,而是首先嘗試去了解。

這裡面有一點是,如果江歌決定介入陳世峰跟劉鑫的事情,合理的角度,是需要去站在中立角度了解信息掌握真相,否則很難做出高質量的判斷。而從整個描述來看,江歌聽的只是劉鑫的一面之辭,匆忙的站到了跟劉鑫一邊,和陳世峰直接對立的位置上。

這就像拉打架,一上去就站在一方打壓另外一方,很多時候是激化矛盾。通常應該是站在一個中立的態度,先把雙方拉開然後問問事情,讓人發泄一下情緒,再看看能不能和稀泥之類。

劉鑫發消息讓江歌把陳世峰趕出去,這個趕出去是在激化矛盾。江歌也真的這麼做了。

這些我覺得是應該是基本的情商常識,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可能讓學生花n年刷這樣那樣的題目,卻沒有對人的心理、情感的一個基本認知。

善良與文明

在江歌案後,江歌媽媽說:

江歌遇害後,我收到的信息是兩方面的,一是很多在外求學的孩子通過我和江歌的故事,理解了自己母親的那種愛,二是很多家長會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做善良的人。

這兩個結論,我覺得都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理解了自己母親的那種愛",如果他們沒有看到關係里那種深度的情感與精神依賴,單純的認為是"愛",也沒有看到這種依賴本身意味著的巨大風險以及悲劇性,那也很難談得上真正的理解。

第二:"很多家長會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做善良的人"。

善良不僅僅是意願,還有能力。就像一個人不會僅僅因為想要治好他人就可以開刀做手術,要做醫生先要學習、實踐。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看,所謂更高層次的文明,整體來說對人更有善意。就像奴隸社會時代擁有奴隸是正常的事情,在今天的法律里根本不被允許。在原始社會裡,沒有生產能力的老弱病產直接被拋棄,今天的社會,整體來說對弱勢群體有更好的照顧。

但高層次的文明,是建立在高生產力基礎上的。例如原始社會根本沒法實現對弱者的照顧,因為沒那個條件。

而這種生產力,也包括了自我保護的生產力。就像今天在人類文明中處於相對高層次的美帝,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家長教育小孩不能做善良的人,現實是,真正很自私缺乏對他人的善意的人,在社會上通常也是很難有好的發展。

整體來說,善良或者自私,我覺得都算是人的天性。事實上,要達到自利,對他人的善意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覺得正確的理念是,要做一個高文明層次的人。善意是需要的,而實力才是支撐文明的後盾。這既包括能夠給予他人價值的能力,也包括能夠照顧好自己的能力。

就從江歌案例來看,能夠識別出不健康的關係、潛在的危險,早期避免或者冷靜處理,都可能避免這場悲劇。

如果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劉鑫、陳世峰這樣的人,往往從小在環境中塑造了性格。那麼如果打造一個更高質量的家庭環境、校園環境、社會環境,讓人的心理更健康,這些都是需要反思的問題,也是可以努力的地方。

情感上的貧乏與富足

高情商的人,是富足的人。

富是財富,足是充盈有餘。

與富足對應的,是貧乏。

當談到財富,人們本能的會想到錢,事實上,財富有很多種:

  • 物質財富,例如食物、房產、以及作為財富中介物的金錢
  • 生理財富:例如充沛的能量、健康的身體
  • 情感財富:例如關心和愛、樂趣
  • 精神財富:例如不同領域的思想、科學、知識、經驗、價值觀
  • 藝術財富:例如音樂、文學、繪畫。藝術財富應該屬於精神和情感財富,因為特殊性我們還是單列出來
  • 關係財富:例如親密關係、社會關係、教育關係、客戶關係
  • 技術財富:支持實現高效目標的技能、技術和工具
  • 時間財富

高情商的人,往往在三種財富上有強大的創造能力,這種創造能力是富足的根源:

  • 情感財富
  • 精神財富
  • 關係財富

1)情感財富

例如自己在做事或者跟他人相處,能夠發現和創造各種樂趣。對他人有善意,關心他人,善於激勵他人和自己。

愛他人也知道怎麼去愛他人,愛自己也知道怎麼去愛自己。

這種情感財富的創造能力,是影響自我和他人情感的關鍵所在,也是情商的基本功。

2)精神財富

一個人的情感創造能力,跟他的精神世界的豐富關係非常大。精神世界貧乏的人,情感往往也是貧乏的。

3)關係財富

高質量的關係,例如親密的夫妻關係、同心協力的事業關係,這些關係能夠帶來情感和精神上的高質量體驗。

這三者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

反過來,低情商的人,往往在這三種財富方面,缺乏創造能力,處於貧乏的狀態,或者嚴重依賴於外界輸血。

例如在江歌案中,行兇者陳世峰:

1)情感上非常負面,難以創造出正面的情感體驗

2)他和劉鑫的關係質量很低,但是依然糾結於此。如果本身陳世峰有各種高質量的關係,例如離開劉鑫還是有非常好的戀情,也很難糾結於此

沒有更詳細的信息,但是推測他的精神世界應該是比較蒼白的。如果豐富充實,也沒那麼多精力去糾結跟前女友的關係。

這裡有一點,通常來講,我們很大程度上是被環境影響的,我們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環境。

高情商的人容易進入和精英高質量的關係,這反過來促進了他們的成長和發展。

反過來,當一個人情感財富、精神財富都非常貧乏的時候,容易進入低質量的關係。但因為他們情感和精神的貧乏,哪怕這段關係中有很少的價值,他們依然可能會產生依賴,難以割捨。就像在陳世峰和劉鑫的關係里,顯然關係質量非常成問題,但陳世峰依然難以放下。

而本身低質量的關係,又容易產生各種狗血,讓人陷入其中沒什麼發展,還一堆負面問題,加劇了情感和精神的危機。

在江歌案例中,陳世峰難以從與劉鑫的關係中脫身,最後自己成為兇手,殺害了一個無辜的人,導致了江歌母親的精神創傷(我覺得應該在崩潰狀態下的強力支撐了),無論對他自己,還是他人,都是慘痛的。

所以情商教育的一個關鍵目標,是培養人的財富創造能力。有強大的創造能力,能夠滿足自己,同時分享給他人,這才是良性的循環。

慷慨的心態

我在知乎上曾經寫過誇獎他人的FFC法則。很多讀者反饋,覺得這是學到最實用的人際技能。在戀愛關係課中,我也專門講了如何誇獎他人。

我有學員,正在挽回前男友。經常把她和前男友的微信發給我,問我:"老師,你覺得這個誇獎怎麼樣"。

我看了大多數很牽強,不僅僅是誇獎,而是跟前任的對話,很多感覺都是沒話找話說。

我就問她:"你為什麼要誇他呢"

她說:"因為我愛他啊"

我說:"如果最後你們不能走到一起,你還會做這樣的事情嗎"

她說:"那我做這些還有什麼意義"

在《羅馬人的故事》里,說凱撒非常討女人的喜歡,其中說到他有一點跟大多數男人不同的地方。大多數男人送女人禮物,是為了討女人歡心;而凱撒送女人禮物,是想讓女人開心。很多時候女人會非常明顯的感受到這一點。

同樣那位學員,說覺得自己想誇前任,難以找到優點。

我就說這個你要從很多人那裡開始,例如每天看看周圍的一個人,無論是同事、保安還是其他,每天發現一個人的優點去誇一次好了。逐漸就有積累了,同時這個過程,也可以讓他人開心。

她的回答是"我為什麼要讓他們開心,他們又沒讓我開心"。

這個並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心態層面的問題。我覺得高情商的人有一個基本心態,就是「願意無條件的讓他人爽,給他人帶來價值"。

從理性層面看,你能夠帶給別人好的情感體驗以及實際利益,更可能吸引他人構建關係,能夠給自己帶來好的環境。

從情感層面看,所謂慷慨的心態就是,願意把美好的事物分享給他人,哪怕對方不給自己什麼回報。這也是愛心的直接體現。

我的學員的問題是,她跟前任的溝通,去誇獎對方也好,還是其他,潛意識裡都是為了得到對方的認同,可以複合。所以她的動作很容易變形,注意力是在對方對自己的態度,而不是發現他人的美好之處,以及分享美好的事物給他人。

沒有這種心態,所有事情都是為了自己的目的,這種自私最終還是難以達成目標。

一個人的這種心態,怎麼養成的呢?

很大程度上還是他所處的關係,他接受的教育。往往是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

成熟、富足與慷慨的互動

我們談到的高情商的三個品質:成熟、富足與慷慨,他們是互動的。

成熟意味著願意去承擔責任,而承擔更大的責任,會帶動能力的成長。而創造財富的能力,是能力成長的結果。能夠創造更多的財富,才有慷慨的資本。例如能夠給人帶來很多樂趣,那麼分享給他人也就沒什麼。而一個慷慨的人,對他人有善意有愛心,也能夠創造高價值的人,容易建立高質量關係以及獲得其他回饋,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反過來,看看上面三個品質的反面:幼稚、貧乏與自私。

有強烈依賴性的人,因為放棄承擔責任而導致能力缺乏成長乏力,因此能力上思想上幼稚;精神上情感上容易貧乏(缺乏創造能力),嚴重依賴於外部輸血;因為貧乏也更容易死死抓住能得到的一切,表現出高度的自私;這樣也就難以建立正向的關係,獲得外界的支持,導致貧乏局面難以改變,那就更容易自私,更有依賴性,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培養成熟、富足、慷慨的人,這是情商教育的基本任務。

===情商教育內容===

兩性關係:電子書《單身女人,讓男神倒追你》

情商教育:教程《家庭情商教育入門》

關注公眾號"倒追學堂"獲取


推薦閱讀:

買不起800萬學區房就自責?給孩子優質教育,關鍵不在錢!
家庭教育:家長每日任務清單
別批評你的寶貝啦!你會毀了他的!【阿德勒育兒秘訣48條純乾貨 — 值得每位父母珍藏!】
被高曉松驚嘆的吉他神童劉嘉卓,給我們哪些關於夢想的啟示?
小孩什麼時候開始分床分房睡比較好?

TAG:情商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