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民意如何影響美國政策?選舉可能沒那麼重要......

單以政府響應性而言,美國的民主制度或許尚算是健康。

政見觀察員/楊鳴宇

一個民主的政府最基本的標準是聽取民意。但只有當民意能反映在具體政策時才具有現實意義,這就是所謂政府的「響應性」。但民意到底是通過什麼機制影響政策呢?

在美國政治中,這可以通過兩種機制來實現。第一個機制是選舉。市民首先選出能代表自己政策偏好的政黨,政黨再作出反映民意的政策。第二個機制,可以形容為「吸納」,即政黨基於對民意的判斷,在政策上主動作出相應調整。換言之,即便沒有發生政黨輪換,民意仍能影響政策。

目前的研究傾向認為第一種機制是主要渠道。兩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者通過細緻的數據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結論。他們認為已有研究存在缺陷:一是技術上使用的數據信服力不夠(注1);二是過於集中的分析議會投票紀錄——這反映的更多是議員的政治立場,而非政府實際做了什麼。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研究者通過技術手段(注2),將各州政府的政策和當地民意的政治立場傾向(保守主義─自由主義)進行了數量化處理。他們希望通過衡量政策與民意的政治立場傾向差別,來觀察州政府是否聽取了民意。經過進一步處理後,研究者可以用得到的數據捕捉美國50個州在1936-2014間民意和政策變化的關係。

經過分析,研究者有以下主要發現(注3):

1.總體而言,美國州政府的「響應性」不錯,而且呈逐漸增加的趨勢。民意變動,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都會相應跟著變動。

2.但是,社會政策比經濟政策響應的程度大,政府的「響應性」更高。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相較於經濟政策,州政府在社會政策方面有較大的自主性。

3.「響應性」在區域上並不平均。由於美國的南部州分的民主化歷史較短,因此這些區域的政府響應性只有其他州分的一半。

4.政府「響應性」的增加並不是對民意的短期響應,而是一個長期累積的結果。在短期,民意的政策影響力是非常弱的。只有通過長期積累,才能實現「響應性」的增加。

5.和既有研究的發現不同,民意事實上更多是通過「吸納」的方式來影響政府的「響應性」。具體來講,選舉對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的影響要遠小於民意的影響。

正是基於上述的在某種度而言「顛覆性」的發現,兩位研究者在結論中認為雖然美國社會近年飽受政治極化和兩黨鬥爭的蹂躪,單以政府響應性而言,美國的民主制度或許尚算是健康。

注1:具體來講,只使用截面或時間序列數據,從技術層面而言,這兩種數據類型均無法全面考察民意的作用。

注2:簡單而言,他們通過多層項目反應模型(item-response model)和動態貝葉斯因子分析模型(dynamic Bayesian factor-analytic model),把1000多個有關政策偏好的民意調查和150個具體州政策的政治立場調查整合成自變數和因變數。兩個變數於是各自代表了民意和州政策的政治立場傾向(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標準化處理和數據整合後,研究者獲得了一個可以捕捉美國50個州150萬個個體在1936-2014間民意和政策變化的關係的縱貫數據集。

注4:以下為各發現條目的技術注釋。

1、2. 截面分析的結果顯示民意每變動1標準偏差,社會政策就變動0.8個標準偏差,經濟政策則稍差為0.67個標準偏差。

3. 而如果從動態縱貫分析的角度來看,則民意1標準偏差在非南部州分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的長期效果分別為0.57和0.23個標準偏差。

4. 雖然看似和截面估計的差異不大,但由於民意的政策影響力短期是非常弱的,因此按研究者的測算,動態縱貫的估計結果要花上半個世紀的時間才能實現。

5.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首先計算出選舉作為中介變數的作用,接著在政黨執政情況不變的情況下,估算民意的影響力。選舉的中介作用在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的大約只分別為0.0016和0.0014個標準偏差,而民意的影響力在相同政策領域分別為0.033和0.011個標準偏差,前者大約只為後者的5-10%。

參考文獻

Devin Caughey & Christopher Warshaw, 「Policy Preferences and Policy Change: Dynamic Responsiveness in the American States, 1936-2014」,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7, first view.

weixin.qq.com/r/fjmguD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上的都在說川普當選對美國有利,但是卻要支持川普呢?
為什麼美國人要當全世界孤兒的爸爸? | 浪潮工作室
傑弗遜眼中的總統權力
出中國記:中餐在美國的百年孤獨
大學嘛,開心最重要 || 全美十大最開心大學排名

TAG:美国 | 民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