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鋼絲的P2P

1

「關注過A平台嗎?這個投了幾萬,感覺利息挺高的,也擔心有風險」,「今年5月份,人民銀行辦公廳內部發布了110號文,明確了集中代收付中心……,並提出了2017年12月31日的大限之期,這個對P2P是否有影響?」「聽說陸金所產品逾期了,我投的平台沒事吧?」……

自從一個高中同學偶然讀過我寫的P2P文章,我們兩的日常對話中,便經常有了上述的內容。

同學大學讀的財會專業,目前在家鄉一家企業做財務,相比其他人,具有理財意識,追求高收益,參與了P2P投資;同時又對這個行業不時發生的負面新聞心有餘悸,變得異常敏感,擔心自己的資金安全。

我想,這是很多P2P投資者的典型用戶心態。對P2P投資者而言,內心都有一個深刻的恐懼,便是風險。

今年(2017年)7月,在嚴監管下,P2P平台紛紛下架與股交所、金交所合作的理財產品。後來,某大型金交所的人專門找到我,他們想說服監管網開一面,向我諮詢可行性。在交流過程中,他透露,不少大平台,不良率並非宣傳的那麼低,像某某平台,不良率一度高得嚇人。這其中,就包括我重倉投資的一家平台。

還記得那個時點,我內心深處突然湧現出一股深深的恐懼,擔心那家平台會出問題,甚至湧現出一個念頭,要不要趕快把投資轉讓出去。

後來,這個念頭還是被壓下去了。

那個平台無論從哪個層面看,都非常優質和靠譜,之前和平台的人也有過面對面接觸,非常有好感。所以斟酌再三,還是選擇了相信這個行業,相信這個行業里的龍頭。

不過,恐懼感是真切存在的。我想,我知道恐懼感來自哪裡。

2017年11月29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對e租寶一案作出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始作俑者們得到應有的懲罰,背後留下的是無解的巨額資金窟窿。

據檢察機關先前披露的材料顯示,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間,「e租寶」藉助互聯網非法吸收115萬餘人公眾資金累計人民幣762億餘元,扣除重複投資部分後非法吸收資金共計598億餘元,至案發,集資款未兌付共計人民幣380億餘元。案發後,累計凍結涉案資金近百億元,24萬餘名投資者通過了身份審核。

若e租寶事件僅僅停留在新聞中,我或許還不會有太深的感觸。2016年春節期間,我一個常年外出打工的表哥問我e租寶的事情,當時還非常詫異,e租寶的影響範圍已經這麼廣泛了么?然後得知,他大概有接近10萬塊錢投了e租寶,暴雷後,在本地公安機關做了身份登記,但不知道何時能要回來?能要回來多少?

這10萬塊錢是他打工幾年的積蓄,當時想賺點高息,在一位好友(e租寶下沉到五線城市的工作人員)的勸說下,投了e租寶。當然,事發後,兩個人關係破裂了。

雖然在訴說中,他已經沒了憤怒,也沒了急切,顯得非常平靜,但我想我能體會他的無力感,也能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個從業者想幫助他卻無從下手的無力感。

應該就是這件事給我埋下了恐懼的陰影,關於P2P投資,關於資金安全。

2

2017年11月30日,P2P龍頭人人貸發布公告,宣布即日起取消用戶利益保障機制,引發大家對P2P行業實質性「去本息保障」化的關注。

其實,來得有點晚了。

早在2014年,關於P2P,大家爭論最多的,就是「本息保障」機制。P2P作為信息中介平台,為出借人和借款人提供資金對接服務,收取信息中介費,借款人不還款,出借人需要自擔風險的。若P2P平台為出借人提供「本息保障」條款,P2P無疑就變身成一家銀行,這個模式就異化了,從信息中介變成了信用中介,行業哪還有未來?

當時筆者還在銀行工作,也曾撰文(《異化的P2P行業需要回歸初心》)參與這種討論:

「在完全競爭狀態下,一些企業為了生存,開始越過行業邊界,為投資者提供本金保障,從而打開了穩健型投資者的廣闊市場。本金保障條款使得P2P企業必須要關注借款者信用風險,必須花費更多的精力進行貸前審核和貸後管理以降低風險。隨著對借貸過程的介入愈來愈深,P2P企業的平台中介性質逐漸變淡,越來越向提供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靠攏,P2P企業的業務模式發生異變。」並預言「本金保障條款對少數堅守「中介」性質的優質P2P企業造成巨大壓力,引發劣幣驅逐良幣機制,最終可能導致真正的中介型P2P企業消失」。

到後來,「本息保障」不出意外地成為了行業標配,資產質量和逾期問題也成為壓垮很多平台的最後一根稻草。之後,能夠替出借人兜底的平台繼續存活著,無力兜底的便破產、跑路,一時之間,行業內跑路的平台多了起來。

2015年7月,人民銀行等十部委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號稱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基本法,便明確要求「個體網路借貸機構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不得提供增信服務」。2016年8月的《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再次明確禁止平台「直接或變相向出借人提供擔保或者承諾保本保息」。

監管新規下,平台上「本息保障」的標記不見了,各種風險保證金計劃開始取而代之。何為保證金計劃呢?還以人人貸的「用戶利益保障機制」進行說明。

人人貸的「用戶利益保障機制」分為「保證金賬戶保障」和「合作機構保障」兩部分,後者為第三方擔保,前者才是主角,其用途在於

「當借款人逾期還款超過30日時,人人貸將按照「保證金賬戶資金使用規則」從該賬戶中提取相應資金用於償付出借人在該筆受保障借款項下剩餘未還本金或剩餘未還本金和逾期當期利息金額」。

而保證金賬戶的資金來源除首期資金來自於平台自身外,其餘均「根據產品類型以及借款人信用等級對借款標的進行提取」。

各類風險保證金計劃的出現,使得投資者事實上依舊享受著「本息保障」的待遇,而平台的這一做法自然也就處於合規的灰色地帶,並非長久之計。

2017年3月初,便有傳聞稱「監管層禁止平台設立風險備用金」,即各種風險保證金計劃都涉嫌「變相向投資者提供擔保」,後不了了之,部分平台只是對保證金更名而已;12月8日,《關於做好P2P網路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發布,備案登記工作開始啟動,在《通知》附件中,再次對風險備付金等問題進行明確:

「目前市場上部分機構出於解決信用風險的考慮,提取了部分風險備付金,這一經營模式與網貸機構的信息中介定位不符。應當禁止轄內機構繼續提取、新增風險備付金,對於已經提取的風險備付金,應當逐步消化,壓縮風險備付金規模。同時嚴格禁止網貸機構以風險備付金進行宣傳。各地應當積極引導網貸機構採取引入第三方擔保等他方式對出借人進行保障。」

由於涉及到能否通過備案登記的大問題,P2P行業終於開啟了實質性「去擔保」的序幕。

3

其實,剛性兌付一直是中國資管行業的傳統,也是行業健康發展的頑疾。原人民銀行副行長、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曾多次呼籲,

「在財富的管理行業中,管理人只對職業準則、信息透明負責,而不對投資人的本金與收益負責,投資人本人才是投資風險的第一責任人」。

剛性兌付變相加大了金融機構的潛在債務負擔,之所以在監管機構的屢次要求下仍「拒不改正」,根本上還是迎合投資者的心態。既包括個人投資者,也包括機構投資者。

「服贏不服輸」的投資心態自然是錯的,只是這種錯誤心態也是給慣出來的。

金融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背後是一種維穩心態,小範圍內的違約,影響發行機構聲譽,機構會來兜底;而大範圍的違約,發行機構無力兌付,影響的是地方政府聲譽甚至地方金融穩定,地方政府會出面協調解決問題。

2016年3月份,東北特鋼開啟了連續違約模式。據媒體報道,2016年12月1日,第一次債權人大會在大連召開,彼時經過大致統計,東北特鋼集團及其下屬的大連特殊鋼有限責任公司、大連高合金棒線材有限責任公司,債務總規模高達700億元人民幣,涉及包括銀行、基金、實業企業等在內的相關債權人多達374家。

當年6月份,質疑的聲音就開始從企業轉移到地方政府,比如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

「東北特鋼連續違約,不單單是信用影響。因為這既能反映出政府兜底意願減弱,也能反映當地政府財政實力、地方融資環境力度偏弱,都帶給投資者較大的心理陰影。」

7月份,事態進一步升級,據財新報道,銀行間債市機構投資人開始公開譴責東北特鋼及地方政府,包括

「要求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全面暫停遼寧省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並提請證監會、銀監會、發改委暫停遼寧省政府及企業融資,還倡議所有金融機構全面停止購買遼寧省政府及遼寧地區債券」。

受此影響,彼時,遼寧省政府專項債的發行利率比同期的其他地方專項債高30—40個BP(基點)。也就難怪,但凡大的債務違約事件,總能看到地方政府在後面積極斡旋,從「發債置換貸款」,到「債轉股」或者「貸款接盤風險債券」,莫不如是。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曾公開表示,要打破剛性兌付,在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風險的前提下,讓違約事件自然發生。

問題是,當剛性兌付成為「全民」訴求時,打破剛性兌付談何容易。很多機構的心態是,我們還要持續經營,不能失去投資者信任,打破剛兌這件事,還是別人去做吧。

4

沒承想,P2P毅然扛起了大旗。

不過,對P2P行業而言,實質性打破剛性兌付的這一步將註定走得驚險異常。

在人人貸官網裡的投資者交流區中,隨處可見投資者的憂慮和擔心,不少投資者甚至打算就此撤出P2P投資資金,似乎並不像一些P2P平台所公開宣稱的「打破剛兌對投資者不會有太大的實質性影響」,也不像人人貸官方在媒體採訪中所稱的「我們相信,選擇人人貸平台進行投資的用戶,更多是看中平台的風控能力、運營實力,以及專業性與公信力。」

人人貸官網一篇帖子下面的用戶留言摘

投資者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內心深處,投資者對於P2P投資一直充滿警惕,即便是投資老手,即便是金融專業人士,概莫能外。

今年(2017年)7月份,陸金所債轉風波正盛時,一個在某大型信託公司工作的同學突然發來微信,諮詢其陸金所的投資是否安全,是否需要緊急撤出。當時,隨手把剛寫的文章(《關於陸金所理財傳言,大家究竟在慌什麼?》)轉了過去,並進行了情緒安撫,告訴他沒事,不需要驚慌。

這位同學畢業後就去了一家信託機構,享受了2010年之後信託業高速發展的紅利,目前已經做到公司中高層。信託主要的產品便是理財,他的日常工作也是穿梭在各個融資項目中間,與各類金融機構和融資企業打交道。所以,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專業人士了,但依舊會被流言擊中,更何況絕大多數的小白投資者。

相比銀行理財、信託理財等產品,P2P理財一直是高風險理財的代名詞。而大多數人之所以積極投身其中,並非真正願意承擔風險,只是習慣了「剛性兌付」的理財環境,看中的是平台或明或暗的「投資者利益保障機制」。

恰逢現金貸新規,不合規的平台紛紛退出,不少借款人以貸還貸的遊戲難以維繫,小範圍內的逾期恐怕難以避免。

一旦開啟實質性去擔保化,等待平台的會是什麼?只能是投資者的驚慌及隨之而來的逃離,逃離本身可能演變成擠兌,對平台而言,或許是滅頂之災。當然,若僥倖成功,成為行業去剛兌的表率,也是一段佳話,只是在投資者教育未到位的背景下,這就像走鋼絲,一個不小心,便會摔得粉身碎骨。

站在大局的角度來看,要打破剛性兌付,總要出幾個風險事件,投資者才能真正被教育、被「慣壞」的扭曲心態才能被扭轉過來。

只是,站在機構的層面,誰也不願意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因為,註定會帶上悲劇的色彩。

自人人貸宣布去擔保化之後,經媒體梳理,拍拍貸、PPmoeny、宜人貸、玖富等頭部平台均已先後取消了風險保證金,不過,均引入了「保險公司、擔保公司提供履約保證保險和保障計劃」。

總歸,還是沒人敢真正去戳破剛兌的泡泡。

12月16日,媒體報道陸金所代銷的一款理財產品出現了逾期不能兌付的情況,總金額1.39億元,涉及118名投資人。

這是一款面向高凈值投資者的資管產品,不涉及到大眾投資者,也不會影響到金融穩定,影響的只是平台聲譽和投資者的理財心態。看上去,正是檢驗平台打破剛兌決心的試金石。

問題是,即便借款人真的無力兌付,包括平台在內的其他各方真正會不顧不問嗎?

我出5毛錢,賭這個事件仍會得到「圓滿」解決。區區1.39億,平台出得起。

畢竟,沒有機構喜歡走鋼絲。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 微信公眾號:洪言微語

——————————————————————————————————————

PS:歡迎去我的LIVE分享頁,系統了解 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 相關知識

推薦閱讀:

人人貸獲得 1.3 億大額融資之後,會對 P2P 的互聯網金融格局有什麼影響?
p2p平台信融財富可靠么?
人人貸為什麼能獲得 1.3 億美元的巨額融資?
人人貸上線資金存管了,民生銀行資金存管?現在說資金存管的P2P平台好多呀,是真的都存管了么?
人人貸的潛在客戶是什麼人?

TAG:P2P网络借贷平台 | 刚性兑付 | 人人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