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狍子?一點也不傻!

【本文共2622字,預計閱讀時間3-5分鐘,圖片9張,請盡量連接WIFI。首發於果殼【2017年物種日曆】12月18日 東方狍和果殼物種日曆微信公眾號guokrpac,謝絕轉載。我今年的物種日曆謝幕了,感謝大家支持,我們明年再會~】

曾幾何時,鹿恐怕是人類接觸頻率最高的一類野生動物,在許多原始文明的廚餘遺址里,都有各色鹿的骨骸證據被發現。然而時至今日,四十多種鹿和許多野生動物一樣已經遠離了我們的視野,我們日常生活中能見到的,也就是一些可以人工養殖的經濟品種,比如梅花鹿和馴鹿之類。

不過有一種鹿的知名度卻違背了這個日薄西山的大趨勢:我們許多人或許壓根兒不曾見過它,但一定聽過關於它的傳說,這種廣泛分布在西起烏拉爾山、東至中國境內廣大地域上的中型鹿就是今天的主人公:東方狍(Capreolus pygargus)。

東方狍又名西伯利亞狍,所謂的「東方」是為了和它的近親、生活在烏拉爾山和高加索山一帶西側的西方狍(C. capreolus)區分開來。不過,這幾個名字都不能代表它在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因為在中文交流圈裡,東方狍還擁有另一個更響亮的名號——傻狍子

  • 傻狍子真傻嗎?

生活在傳言中的傻狍子,似乎總是和糗事掛鉤——據說它遇到危險不知躲避,反倒經常駐足觀看;即便最終逃開,轉頭又會露出一個滑稽的白色屁股;甚至還有老獵戶聲稱在雪地里撿到過狍子……「傻」絕對算不上褒義詞,不過和狍子結合在一起,卻莫名地增添了一分呆萌色彩。

但這似乎又與東方狍在現實中的成功形成強烈的反差:在鹿科生物中,東方狍是分布最廣泛、數量最多、適應的環境最多樣的成功典範之一,如果它真如傳言中的不堪,又怎會取得這樣的成就呢?

或許我們探究一下東方狍的獨特習性,就會找到答案。

和許多食物鏈下層的食草動物一樣,東方狍的一天是從戰戰兢兢開始的。在它們的棲息地里,潛伏著許多致命的天敵,大到老虎花豹,小到灰狼猞猁,都把東方狍作為重要的食物來源。如此險峻的生活環境,塑造了東方狍謹小慎微的性格。它們特別喜歡呆在植被層次豐富、鬱閉度高的針葉、闊葉林混交地帶的山坡上。它的聽覺極佳,視力雖然並不是特別出眾,但對反射光極其敏感——這使得它們可以在覓食時時刻關注到周圍環境的變化。

得益於這些習性,捕食者想逮住一隻東方狍是不太容易的,而且森林環境下的捕獵條件稍縱即逝,如果東方狍開始逃竄,捕食者並不會像荒原、草地上的狼群或非洲野犬一樣緊追不捨,而是更傾向於重新選擇其他目標,這也使得東方狍在逃離一定距離後,習慣於從容地停下來觀察是否可以解除警報。這或許就是被我們誤會的「傻狍子停下來駐足觀看」的真正原因。

許多獵人都會提到,冬天的狍子格外好捉,這或許是因為狍子對極端環境的妥協所導致的。儘管東方狍的食物來源非常廣泛,但由於積雪的覆蓋,低矮的草本食物變得難以觸及,東方狍只得以樹木枝條為食。而為了抵禦低溫和寒風,東方狍需要找到植被足夠鬱閉可以遮擋寒風的場所維持體能,它們會用蹄子把地上的積雪刨開,打造出一片裸露的卧息地,這個獨特的習性或許就是「狍子」之名的本意。這些饑寒交迫的狍子在面對獵人的圍捕時,可能沒有足夠的氣力全力逃跑,即便僥倖逃脫,又捨不得放棄好不容易找到的卧息地而再次返回,這就共同導致了狍子冬天更好捕捉的現象。

在冬季,東方狍要面臨食物短缺的問題。圖片:photosflowery.ru

  • 怎樣熬過嚴酷的冬天?

正如我們剛剛講到,東方狍在冬天的日子並不好過。這甚至影響了它們的繁殖——在鹿科生物中,東方狍的繁殖有些不同尋常。東方狍的妊娠期長達10個月,是所有鹿中妊娠期最長的,如此漫長的妊娠期意味著狍媽媽需要帶著身孕熬過一場寒冬。顯然,食物的不足會影響胎兒的發育,而東方狍通過胚胎滯育緩解了這個難題。

從7月底或8月初完成交配一直到12月底,東方狍的胚泡幾乎完全停滯發育,而在1月初胚泡「復活」,在胚胎髮育的最旺盛期,恰好趕上冰消雪融萬物復甦的初春,日漸豐富的食物來源得以供應胎兒發育。根據觀察,在現存的有蹄類生物中,只有東方狍、西方狍這兩種狍子存在胚胎滯育,這正是它們強悍的適應力的側證。

和大多數鹿一樣,東方狍的幼崽出生時,身上也帶有白色的斑點,這或許是一種用來提升行動能力不強的幼崽的存活幾率的偽裝色,而隨著幼狍的成長,這些斑點最終會褪去(唯有梅花鹿等少數種是成年以後還帶有斑點的),周身蛻變為褐灰色。

剛出生沒多久的小狍子,身上披著白色的斑點偽裝色。圖片:photosflowery.ru

但臀部的白毛是個例外——隱藏在短小的尾巴下的白毛,會在狍子受驚時「炸開」,這或許是因為東方狍喜愛的那種郁密度較高的叢林環境中本就光影斑斕,四散逃開的狍子露出尾部的白毛,會造成捕食者的注意力分散,大大提升了逃生幾率,這看似滑稽的舉動,其實是一種非常高效的逃生策略。

  • 傻狍子也會長角的

躲過了天敵的侵掠,熬過了寒冬,到了每年的2、3月,公狍便開始長角。初生的角被一層鹿茸所包裹,裡邊密布的血管為角的發育提供源源不斷的營養支持,而當光照達到12小時以上時,睾酮水平的提升會引發這些能源傳輸的終止,此時的公狍就會在樹榦上磨掉角上的茸皮,一對兒三叉角就最終成型了。

剛剛發育而成的狍子角,此時角的茸皮還未褪去。圖片:club-caza.com

和我們想像的一樣,這種雄性的第二性徵更多的是為了爭奪交配的權利,一旦繁殖季結束,在11月左右角就會脫落。當然,這種年復一年的循環並不會永遠地持續下去,當公狍年老之後,用以生長鹿角的角基就逐漸縮短,最終從額骨上消失,老年的公狍就失去了長角的能力

  • 東方狍的多樣性

東方狍分布區域廣泛,各族群之間雖然會發生遷徙和基因交流,但總有一些會被地理環境所阻斷,形成一些亞種。目前來看,廣泛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東北狍(C. p. mantschuricus)就與分布在西伯利亞狍指名亞種(C. p. pygargus)存在1.61%的平均遺傳距離。根據有蹄類的cyt b基因每百萬年2%的演化速度(Randi et al., 1996)來推算的話,可估計東北狍與西伯利亞狍指名亞種的分歧時間大約在80萬年前。這兩個亞種在外觀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別:西伯利亞狍在體型和公狍子的角的尺寸上都要比東北狍大一些。

廣泛的分布區域和天然的隔離造就了東方狍的多樣性,這本是一個物種演化成功的表現,但要是因為人類活動所導致的隔離可就不是那麼美好了。由於農業活動和路網的阻隔,狍子們面臨棲息地破碎化的問題。失去了外界聯絡的小種群遺傳多樣性單一,過度的近親結合會帶來幼崽成活率低、遺傳病增多、適應性減弱等問題,面臨環境的突變時,這些狍子們恐怕真的就傻了眼。

這些年來,我國東北的狍子傳統棲息地開始施行禁獵和封山育林政策,狍子的種群數量確實得到了一定恢復,但要達到往日的輝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以前在課本上學過一句:「棒打狍子瓢舀魚」,這「棒打」一詞用得何等微妙啊。我們當然期待狍子的數量可以恢復到這樣的程度,但這樣一個機敏、堅忍的物種,是否應該再次遭受到「棒打」的命運呢?


推薦閱讀:

雞年說雞(3)——雞形目鳥類與少數民族舞蹈
鏟屎官大數據與養貓冷知識
大白課|蜻蜓和豆娘是怎麼組成它們的愛之心的?

TAG:生物学 | 动物 | 自然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