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林家建築師的故事:林徽因「鳴而逝」,林瓔「鳴而生」 | 科學春秋

?林家兩代女建築師:林徽因、林瓔。

撰文 | 王丹紅(《知識分子》專欄作者)

責編 | 李曉明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 ●

1948年,當33歲的林桓(1915-1989)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留學時,他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像一座橋樑,傳承了家族的藝術基因。

33年後,1981年4月,他的女兒、21歲的林瓔在全美越戰紀念碑設計競賽中贏得第一名,驚喜之後,卻引來種種非議,包括她的華裔身份;當年10月的一天,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中國駐美國大使館舉行的宴會中,林桓第一次向女兒講述了家族故事,包括她未曾見過面的政治家祖父林長民(1867.9.16-1925.12.24)、建築師姑姑林徽因(1904.6.10-1955.4.1)、姑父梁思成(1901.4.20—1972.1.9)。林桓說:「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強、果敢獨斷,才華橫溢而心想事成。」

1948年9月,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當選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12月,他和妻子林徽因決定不到台灣或美國,而是留在北平等待解放,他當時說:「共產黨也是中國人,共產黨也要蓋房子。別的我不知道,我知道他們不會像國民黨那樣腐敗貪污」。

林家兩代女建築師後來的命運迥異。1987年,由梁思成、林徽因領銜的《中國古代建築理論及文物建築保護的研究》,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卻在北京古城保護方案的巨大分歧中黯然離去;21歲的大學生林瓔因設計越戰紀念碑一舉成名,2016年,林瓔獲美國奧巴馬總統授予的「總統自由勳章」。

林家的兩位天才女子,在時代轉折之際,因各自不同的選擇承受著不同的命運:林徽因——鳴而逝,林瓔——鳴而生。

「天才女兒」林徽因

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

你得放低你的天倫的輩份,先做到友誼和了解。

——林長民 1920年留歐日記

林徽因1904年出生,年少聰慧懂事,深得父親和長輩們的喜愛。幼年時,父親長年在外,她和一群表兄弟住在杭州祖父的大院里,大姑母是她的啟蒙老師,她同父異母的弟弟林暄曾回憶:「林徽因生長在這個書香家庭,愛到嚴格的教育。父親不在時,由大姑母督促。大姑母比父親大三歲,為人忠厚和藹,對我們姐兄弟親勝生母。」

從六歲開始,林徽因開始代筆為祖父給父親寫家信。在她七歲那年,父親在給她的一封回信中寫道:「知悉得汝兩信,我心甚喜。兒讀書進益,又馴良,知道理,我尤愛汝......」

林長民1902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經濟,1909年回國,曾參與草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3年被推舉為眾議院議員、秘書長,1914年任北京政府國務院參事,1917年7月至11月任段祺瑞內閣司法總長,之後徐世昌總統府內外交委員會事務長。1916年,12歲的林徽因隨家人到北京,就讀於私立教會學校培華女中。

1919年5月4日,一場震驚中國的學生運動爆發,影響了林徽因的成長之路。

梁啟超和林長民是這場運動的點火者。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巴黎和會即將召開之際,外交總長陸徴祥率團出席巴黎和會,已辭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的梁啟超,以在野之身帶領一批學者前往歐洲,從事國民外交活動。

1919年4月29日,梁啟超致電國內汪大燮、林長民:「對德國事,聞將以青島直接交還,因日使力爭,使英、法為所動,吾若認此,不啻加繩自縛,請警告政府及國民嚴責各全權,萬勿署名,以示決心。」林長民接到電報後,5月2日在《晨報》發表頭條文章「外交警報」:今果至此,則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兩天後,北京三千多學生走上街頭,「五四」運動爆發。

因「點火」行為,林長民辭去外交委員會委員之職,接受安排作為國際聯盟觀察員,於1920年4月至1921年11月赴歐洲考察,此行,他帶上了16歲的女兒林徽因。

林長民在日記中寫道:「我此次遠行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察諸國事務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繁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1920年,林徽因隨父往歐洲大陸旅行,先後訪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布魯塞爾等城市。9月回到倫敦,林徽因以優異成績考入St.Mary』s College學習。這張照片是林徽因在羅馬的留影。

在英國倫敦,林徽因入聖瑪麗學院(St. Marys College)讀書,受建築師房東的影響,她熱愛上了建築學。在這裡,她遇見了文學和文學家、哲學和哲學家,詩歌和詩人,其中一位是父親的好友徐志摩,她的藝術、文學的天分被激發。在三年後的留學選擇中,她決定學習能將藝術和技術結合的建築學。

1924年初,20歲的林徽因和23歲的梁思成決定赴美國留學。林長民通過一些留學團體和駐外機構,諮詢女兒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專業的可能性。時任賓大建築系主任Laird在回信中寫道:「賓大藝術學院建築系不招收女生,理由是建築系學生經常加夜班繪圖,女同學無人陪伴不甚方便。但藝術學院的其它專業卻向女生敞開大門。」

同聲相求的建築師夫妻

?1946年,梁思成在自己的英文學術專著《圖像中國建築史》的前言中寫道: 「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同事和舊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來,她在我們共同的事業中不懈地貢獻著力量。從在大學建築系求學的時代起,我們就互相為對方「干苦力活」。以後,在大部分的實際調查中,她又與我做伴,有過許多重要的發現,並對眾多的建築物進行過實測和草繪。近年來,她雖然罹重病,卻仍葆其天賦的機敏與堅毅。在戰爭時期的艱難日子裡,營造學社的學術精神和士氣得以維持,主要應歸功於她。沒有她的合作與啟迪,無論是本書的撰寫,還是我對中國建築的任何一項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1924年秋天,林徽因、梁思成分別進入賓大藝術學院美術系和建築系。林徽因在美術系學習的同時,選修了幾乎所有的建築系課程。

1925年,梁思成在美國收到父親梁啟超寄來的一本中國古代建築典籍《營造法式》,他在書題寫:「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辛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但這本精美的巨著,對兩人而言卻是一本無法讀懂的「天書」。他們愛之深切,天涯海角一生帶著它、研究它。

1927年秋天從賓大畢業後,林徽因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台設計,梁思成入哈佛大學人文學院學習。1928年3月21日,是《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的生日,梁思成林徽因選擇這一天在加拿大溫哥華姐姐梁思順家結婚;1932年,兒子出生時,他們為兒子賦名「從誡」,即「師從李誡」。

1928年秋,梁思成、林徽因赴任東北大學,成為建築系僅有的兩位教師,27歲的梁思成任系主任。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徵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當選,夏天,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為紀念剛剛故去的父親——「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取名「再冰」。東北寒冷的氣候使林徽因肺病發作,1930年冬天,她辭去東北大學工作,帶著女兒回北平。

1931年夏天,梁思成也離開東北大學回到北平,加盟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林徽因任研究員。中國營造學社是一個專門以研究中國建築為宗旨的私人研究機構,1930年在中華教育基金以及朱啟鈐個人資助下成立,地址就在故宮端門和午門間的外朝房。梁思成、林徽因將家安在故宮東面、皇城中的北總布衚衕的一個四合院,開啟他們一生研究中國古建築的事業。

1937年七七事變後,梁家一路南遷,最後落足四川李庄,在貧困疾病中繼續研究;1946年,抗戰結束後,應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邀請,梁思成創建清華營建學系,他將家安在了清華大學裡。

1948年9月,國立中央研究院選出首屆院士,梁思成以「主持中國營造學多年;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物,實地搜救、發現甚多」等成就,當選院士。此時,國共兩軍大決戰的序幕正在拉開。

1948年底,他們在美國的老朋友費正清夫婦來信,邀請梁思成全家到美國。梁思成謝絕了,他說:共產黨也是中國人,也得要蓋房子,我還是為新中國出力吧!

北平市都市計劃委員會於1949年5月22日在北海公園畫舫齋成立,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被任命為副主任。不久後,林徽因被聘為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

「奈不舍破國山河!」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族贏得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勝利。作為一名建築師,梁思成憧憬著在焦土重建家園,1945年底,他上書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建議戰後在清華設立建築學系。

清華大學接納了梁思成的建議,並聘請他擔任營建學系主任,同時與中國營造學社合作,成立建築研究所,梁思成任所長。

經歷了九年多的流亡生涯,1946年春,梁思成一家啟程回北平。在新學期秋季正式複課之季,梁思成受民國政府派遣,赴美國考察戰後建築教育,並應耶魯大學邀請,講授中國建築和藝術。臨行前,他寫信請畢業於中央大學建築系的吳良鏞加盟清華大學,24歲的吳從此承擔起清華營建系建設的任務。

此時,抗戰的硝煙剛剛散去,國共停戰協定墨跡未乾,東北大地又響起了隆隆炮聲。在美國,梁思成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講解中國建築的歷史,將傳統匠造之術介紹到了國際學術平台,讓中國的建設語言進入世界建築體系。1947年4月,普林斯頓大學慶祝建校二百年,梁思成應邀擔任「遠東文化與社會」研討會主席,普林斯頓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校長宣讀讚詞:「文學博士梁思成,一個創造性的建築師、建築歷史的講述者,中國建築史研究和探索領域的開創者、恢復保護本國建築遺存的帶頭人。」

在紐約,他成為由十一位建築師組成的聯合國總部大廈設計團成員,好友費正清、費慰梅夫婦建議梁思成將家人接到美國,但他謝絕了朋友的好意。

1947年夏天,在接到林徽因病重的消息後,梁思成回到了北平,開始了他在清華大學的教授生涯。

1948年底,國民政府發出訓令:「科學教育界能搬遷的人、財、物盡量搬遷,先以台灣大學為基礎,而後慢慢站穩腳跟,以達『求生存、圖發展』的目的,同時發出「平津學術教育界知名人士搶救計劃」,作為院士的梁思成在「搶救」名單上,但他拒絕了。

他在日記中寫道:「願能攜家久居是邦, 奈不舍破國山河。」

朱自煊是清華大學營建學系第一屆學生,他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說:「那個時候讓我去勸梁先生不要走,在北京各所高校,地下黨員和進步學生承擔著留住學者的任務,梁先生說我不會走的,然後他說個笑話,他說我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共產,我就這一輛小汽車,他要共產就讓他拿去,讓藍蘋坐吧。說完他就哈哈大笑。」

1949年5月,在北平都市計劃委員會成立會議上,有一份決議,「正式授權梁思成先生及清華營建系師生起草西郊新市區設計」。梁思成急切地為這座即將成為共和國首都的城市招募人才,他在給大學同學童寯的信中寫道:「清華比北平城早獲解放一個月,從解放的第一天起,解放軍的紀律就給了我們極深的印象,接著與中央方面的種種接觸,看見他們虛懷若谷、實事求是的精神,耳聞目見,無不使我們心悅誠服而興奮。中國這次真的革命成功了,中共政策才能把腐敗的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狀況里拯救出來,前途滿是光明,這不是jargon(行話、套話),而是真誠老實的話。現在北平已安定下來,並且已展開了建設工作,北平是新中國的首都,以後需要大量的建築師,並且需要訓練大量的新建築師,我期盼你早早的北來。」

收到梁思成邀請信來北平的建築師,有當時在上海建築師事務所的戴念慈、香港工程師的張鎛(1911年4月12日-1999年7月1日)、在美國的吳良鏞等。1949年10月,都市規劃師陳占祥博士帶領家人從上海來到北京,和梁思成一起從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兩人合作的著名工作就是後來慘遭失敗的「梁陳方案」——梁思成、陳占祥《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

1953年8月,北京。在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主持召開的文物建築保護問題討論會,林徽因發言:北京的九個城門是對稱的,如一旦破壞,便不是本來的基礎了,再如天壇,只保存祈年以殿,其他都拆掉,也不是保存文物的辦法。」「藝術從來就有兩個傳統,一個是宮殿藝術,一個是民間藝術,後者包括一些住宅和店面,有些手法非常好,如何保存這些是非常重要的。」

吳晗回答:「在處理中應尊重專家的意見,但專家不能以為自己的意見必須實現。」

1954年冬天,在生命的最後一個嚴冬,無私無畏的林徽因,為北京城作了最後的辯護:你們拆的古董至少有八百年歷史,有一天後代子孫懂得它們價值之時,你們再建就是贗品,是假古董,那一天會來的!

1955年4月1日凌晨,林徽因在北京病逝,梁思成為她設計的墓碑題寫:建築師林徽因之墓。

?林徽因去世後入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決定,把林徽因親手設計的一方富於民族風格的花圈與飄帶的漢白玉刻樣移作她的墓碑,碑上鐫刻著「建築師林徽因之墓」字樣。按照梁林夫婦此前約定的「後死者為對方設計墓體」的承諾,梁思成親自為妻子設計了墓體。

林瓔 大地的傷痕

?空中俯瞰越戰紀念碑,猶如切開大地的傷痕。

1959年10月5日,林瓔在美國俄亥俄州雅典城出生,父親林桓是俄亥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陶藝家,母親張明暉是文學教授、詩人,她是家中的第二個孩子,還有一位比她大兩歲的哥哥林譚,她的家位於雅典城中,是一座有102英畝的莊園。

她說:「我的童年是在一片林子的環抱中渡過的。那是我真正懷念的一種隱謐與美景。我們家的後院是一大片山林,或者說是由幾片林子組成的一大片山林。那些地面在每個山脊之間起起伏伏,是孩子們的天堂,其中有一個山脊,我們叫它「巫師的後山」。

在林瓔出生時,她的姑媽林徽因已經去世4年多。林徽因比弟弟林桓大11歲,無從得知當姐姐1955年4月1日凌晨在北京離開人世時,遠在美國的林恆是怎樣的痛徹心扉!從他為女兒取的名字,可見他的良苦用心。多年以後,林瓔在回憶父親時說:「爸爸崇拜他的姐姐,在我出生之前,他非常想有一個女兒,這好像不太像中國父親的想法。」

1977年秋,18歲的林瓔考入耶魯大學建築系。她在這裡完成了從一名學生向一位知名建築設計師的蛻變。

1979年的一個夜晚,29歲的越戰老兵Jan Scruggs在看了一部名為《獵鹿人》的電影后,一個強烈的念頭湧上心頭:「要在華盛頓特區為所有參加越戰的人們建一座紀念碑,碑上要銘刻每一位陣亡士兵的名字!」

Scruggs希望紀念碑能治癒這場美國史上最長的戰爭帶給人們的創傷,但當時的美國政府顯然沒有此打算,因此,他決定自己想辦法完成這項使命。在其他越戰老兵的幫助下,他創立一個名為「越戰老兵紀念基金會」的非贏利組織,開始為他的紀念碑籌款和制定計劃,最終65萬美國人為之捐款,總數達840萬美元。基金會同時組織了一個團隊,積極遊說國會批准在華盛頓特區的憲法公園修建一座紀念碑,1980年7月1日,卡特總統簽署了專項法案批准修建。基金會的一下問題是如何選擇紀念碑的設計方案,他們決定在全美國通過公開徵集紀念碑的設計。

1980年秋季,林瓔在耶魯大學註冊了一門安德魯斯·伯爾教授(Andrus Burr)喪葬建築藝術課,課堂上有人張貼了一張廣告:一個總部設在華盛頓特區的越戰退役軍人團體正在以民間集資方式籌款,在華盛頓特區憲法公園內建一座越戰紀念碑,紀念碑的設計方案通過全國競賽選出。伯爾教授要求同學們按此要求設計紀念碑,林瓔當時將之作為課堂作業完成,並在截稿的最後時刻將設計方案寄出。

1981年4月,由八位建築題和雕塑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嚴格評選的1421個參賽作品中,第1026號作品脫穎而出,它的設計者正是耶魯大學學生林瓔。

林瓔的設計方案極為簡潔:「當我來到憲法公園察看,看見這個在林肯紀念堂東北面的斜坡,我突然有一種用刀將地面立體切開的衝動,切開的地面翻起成兩翼,一邊指向林肯紀念堂,另一邊指向華盛頓紀念碑,陣亡士兵的名字銘刻在碑上......名字就是座紀念碑的全部,無需再添加裝飾。這些人和他們的名字給帶給每個人回味和紀念......」

然而獲獎設計方案一公布,卻引起極大的爭論,包括部分越戰老兵、國會議員、報紙評論家,對這一設計提出強烈批評:大理石為何不是純潔的白色?黑色是一種低等、恥辱、悲傷的顏色!碑為何不是高聳入雲而是埋在地下?這是一個「水土保留牆」?設計者太年輕根本沒有經驗......爭論發展到了政治、性別、種族:這是反戰宣言、為什麼讓一個亞裔女子來設計一個在亞洲的戰爭紀念碑?

?林瓔1982年接受電視台採訪談越戰紀念碑爭議。截圖來源:today.com

21歲的林瓔,初生牛犢不怕虎,走上國會參議聽證會講台,據理力爭,捍衛自己的設計。

自從21歲因越戰紀念碑設計一舉成名天下知,林瓔始終保持清醒的自我,她知道想要什麼。在三十多年的事業生涯中,她設計了一個個經典之作:1988年設計的露天和平祈禱台、1989年設計的民權運動紀念碑、1993年設計的婦女之桌、1993-1995年設計的大地景觀——波浪等。

父親的影響

林瓔深受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2000年,林瓔出版一本自傳《邊界》(Boundaries),在書的扉頁,她將此書獻給自己的家庭和對父親的紀念。

?林瓔的媽媽張明暉(1928.05.04—2013.08.01)

林瓔的母親張明暉出生於上海名醫世家。1949年5月24日,解放軍進駐上海之日,上海聖約翰大學21歲的女學生張明暉接到了美國史密斯學院的錄取通知書,8月初,在父親的幫助下,她悄悄離開上海;1951年12月,她在西雅圖和林桓結婚,1957年,兒子林譚出生,1959年,女兒林瓔出生。

1985年,林瓔第一次隨家人回中國老家,她說:

「從學生時代起,我對東方建築的興緻就遠勝於對歐洲建築......我曾經非常驚訝於自己與中國建築之間的微妙聯繫。直到在一次與家人回中國福建的經歷中,看到父親度過童年的老房子,簡單的庭院、精雕細琢的木飾、可隨意擷取的湖畔小景,環繞著整個院子。顯然,在這座房子和祖父收藏的中國字畫中間成長起來的父親也深受著他們的影響。父親的那些作品已經說明了一切。」

「從小到大,我總是被父親製作的各種藝術品和傢具擺設包圍著,從我吃飯用的瓷質盤碗到桌椅屏風。正如他從小受到熏陶,我也深受著他的影響。我非常感謝我的父母,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我的哥哥現在是一位詩人,而我則介於建築和藝術之間。」

在《邊界》一書中,林瓔寫道:

我感覺我存在於邊界

在科學和藝術之間 藝術和建築之間

公共和私人之間 東方和西方之間

我試圖在這些對立的力量間找到一種平衡

尋找到彼此相遇的界面......

?林瓔自傳《邊界》(Boundaries)封面。

參考資料:

1. Maya Lin: Boundaries 2000, Simon & Schuster

2. The Vietnam War – An intimate History By Geoffrey C. Ward and Ken Burns. 2017.9, Alfred A. Knope, Publisher, New York.

3. 中央電視台紀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jishi.cntv.cn/program/l

4. Maya Lin: en.wikipedia.org/wiki/M

5. Julia Lin: My Escape from Shanghai ,washington.edu/alumni/c

6. University mourns death of former faculty member Julia Lin Mother of artist Maya Lin moved to Athens in 1959 Aug 21, 2013

7. ohio.edu/compass/storie

8. 洪朝生:低溫世界拓荒人,科學網博客

9. read01.com/g5doy.html

10. 《中國建築之魂》,〔美〕費慰梅著。

製版編輯: 飲水食糧|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緋聞女王秒殺各路男神,明明可以靠顏值,偏要拼才華
被辜負過的人生,只需要感謝自己
建築方面林徽因有沒有名過其實?
今天和室友爭論林徽因婊的事情,她說從幾件事情看出來她婊,不知這幾件事是不是真的 ?
林徽因《那一晚》《別丟掉》詩歌鑒賞?

TAG:林徽因 | 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