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恩觀察終結篇】中國變,世界乃變

(題圖攝影 王文濤)

今天奉上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十分感謝發改委能源所朱松麗研究員、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王文濤副研究員。接下來月球人就要忙著研究年底的碳市場啟動了,後續繼續會給大家解讀碳市場政策,敬請關注。

------------------------------------

這是《世界能源展望2017》中的一句話:When China changes, everything changes.文中闡述了中國的經濟新常態、能源革命、能源投資、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對世界能源轉型的重大意義。把這句話引用到COP23會場上以及未來氣候治理上,也有一些貼切之處。

在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中國十九大提出「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之後,各國都希望中國能夠進一步發揮領導力,因此中國在此次締約方大會上的表現備受關注。會議結束後回頭看看,正如何建坤教授指出的,中國代表團的影響力和能力顯著加強,領導力越來越強。從筆者一個外圍觀察人員的角度看,中國在促進發達國家提高到2020年前行動力度、推進《巴黎協定》實施細節談判方面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時也充分理解和幫助斐濟完成了2018促進性對話的部署。中國的低碳發展經驗越來越多地為磋商中的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或思路,展現出來的靈活態度促成了發展中國家的空前團結和兩個集團之間的相互妥協;在主動設置平台和議題方面也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例如對資金透明度和減緩透明度議題的積极參与和貢獻。可以說,中國在COP23 上不負眾望——在11月17日德國環境部長一行人的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問中國代表團的表現如何,德方非常簡短地回答:是的,非常有建設性。

針對中國的提問不止這一個。對於全球碳預算項目組(GCB)提出了201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增長2%、其中中國可能增長3.5%這樣吸引眼球的結論(見波恩觀察第五彈),與會者自然想聽聽中國的評論。解振華團長指出,中國的低碳發展是最近幾年全球碳排放趨穩的重要貢獻者,2016年中國的碳強度已經比2005年下降了42%,超額完成40-45%的目標沒有懸念;森林蓄積量早已超額完成了目標,非化石發展目標也在穩步實現之中,同時中國拿出已經1億美元支持南南合作;在很多方面,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做得要好!非常及時地矯正了視聽。另外關於中國的疑問還包括:中國既然要做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引導者,為什麼還是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集團(LMDC)的成員? 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似乎對化石能源投資很感興趣,這個如何理解?由於各種原因——沒有中國代表在場、與會者不熟悉情況,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都被迴避了。其實,筆者似乎觀察到,雖然LMDC一度被認為是相對保守的「老人團」,但在這次會議上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而中國的引領作用顯然是不可忽視的。

與此類似,一個以「去煤」為重要討論內容的大會上,所有關於去煤的重要討論都小心翼翼地避開了中國(以及亞洲)。這可能有三個原因:第一,對德國保持壓力;第二,在目前這種「自下而上」的國際機制面前,暫時只能評價一個國家是否能夠實現其自主承諾目標或行動而不能對其目標的力度做過多評價,換句話說,對不能實現目標的國家應予以鞭策,對完全能夠實現目標的國家自然無話;第三,中國十多年來強有力的淘汰落後、提高能效、壓煤限產、去產能調結構的政策已經取得顯著的成績,並付出的了巨大的代價,再要說三道四真有點「鞭打快牛」了。中國的巨大努力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際語境,想當年,2006-2007年,西方國家漫天彌散著「中國一星期新建一個煤電廠」的輿論,聳人聽聞。

當然,在這種刻意迴避中還是能感覺到國際社會對中國無言的壓力和期待。2017年中國煤炭消費量有所反彈幾成定局,當然反彈幅度應該低於GCB的預測,更不會回到2013年的「峰值」(42.4億噸),也不會超過「十三五」規劃的控制範圍(41億噸)。同時由於石油消費保持平穩,天然氣消費快速增長,全年CO2排放量也將有所反彈。這種波動這並不妨礙中國實現2020年的40-45%目標,更不妨礙2030年前達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只是,如果全球排放必須在2020年達峰、2050年近零排放——如科學家們給出的忠告(見波恩觀察第六彈),佔全球排放量30%、煤炭消費佔一半的中國,如果能做得更好一點且2014-2016年間的「驚喜」能夠持續下去,距離2℃目標的差距應該可以被彌補相當大一塊。

(圖片來源:unepfi.org)

可以在一些研究中發現含蓄的批評。「德國觀察」(German Watch)在COP23發布了「2018國彆氣候變化表現指數」(CCPI 2018),該指數的發布已經持續13年,有一定影響。今年的指標設計與往年有所不同。新版不僅增加了「能源消費」指標,更大幅度增加了衡量某國行動和政策與2℃目標是否一致的分指標。在57個被評價的締約方中(56個國家+歐盟),前三位一如既往空缺(表明沒有哪個國家做得足夠好),瑞典第一,中國位居第41(美國第56,為倒數第四位,僅優於澳大利亞、韓國和沙特)。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和「氣候政策」兩項指標中,中國得分較好;而在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消費指標中,得分較低。(由於指標設計發生變化,CCPI2018與往年版本沒有太多可比性。這裡僅列出CCPI2016和CCPI2014中國的排名作為參考,分別為47和46,基本維持不變,與更早期的排名相比處於上升勢頭。)

CCPI 2018 指標體系(圖片來源:germanwatch.org)

中國是否能做得更好不是這篇短文要分析的問題,況且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也沒有變。負責任大國和發展中大國這兩個定位並不能總是並行不悖,需要對國際社會的預期進行管理,對自身能夠承擔的減排責任有基於事實的理性分析和判斷。

2018年是個講中國故事的大年。Talanoa對話將在2018年如期開展,不論主辦方想把對話引向何方,「講故事」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此外,特別重要的是,中國將在2018年4-5月的波恩會議(SB48)上參加針對發展中國家的「觀點分享」(Facilitative Sharing of View workshop)研討會,第一次正式就中國的溫室氣體清單、減緩行動及其效果等內容進行宣講,並就其他締約方的問題進行回答。這是公約授權的規定動作:按照透明度相關條款要求,在得到資金支持後發展中國家應提交雙年更新報(BUR),之後接受」國際磋商和分析」(ICA)。ICA分為兩個步驟,第一為技術分析,即公約秘書處組織專家團隊對提交的BUR進行技術分析,隨後向秘書處提交分析結果,經與締約方協商後,以「概要報告」(SR)的形式呈現給國際社會; 第二為FSV研討會,以BUR和SR為主要材料,非附件I締約方現場彙報BUR主要內容,並回答其他締約方的書面和現場提問。中國已於2017年1月遞交第一次BUR,6月BUR接受了技術分析,按照安排2018年6月將是召開FSV的時間。(巴西和南非、印度已經分別在2016年6月和2017年6月完成了第一輪ICA。)

2016年6月第一次FSV研討會現場(圖片來源:iisd.org)

如果中國能夠很好地總結過去,擺正心態——不僅講成績,更要講困難和代價,不僅有宏大敘事,也有微觀視角,聽得進表揚也經得住批評,客觀地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之間的協調提出中國的經驗和教訓,這可能將是我們進一步擴大國際影響力、擴大引領力的重要領域和時機。畢竟以中國的體量,對世界各方面影響都是深刻的,世界的低碳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的低碳發展。

至此,COP23觀察系列結束。個人觀點,以偏概全之處請各位看官海涵。


推薦閱讀:

二氧化碳那麼多怎麼辦? 挖個坑埋了唄!
台灣綠能喊假的,大陸來真的
全國碳市場「軟啟動」,兩年內無需真正交易
【波恩觀察第一彈】發達國家令人失望的集體後退
怎樣理解碳信用和碳排放權的不同?

TAG:气候变化 | 碳排放 | 国际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