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Live | 夜闌卧聽風吹雨:中國動畫審美的崩潰和重塑

本文由空藏動漫資料館自媒體平台首發,歡迎轉發。

12月24日20:00,相約知乎Live。

大家好,我是傅廣超,空藏動漫資料館的項目負責人。

有不少讀者都是老朋友了,咱們開門見山哈。下周日(12月24日晚20:00)我打算在知乎開個live,這是我們第一次做付費輸出,也準備了足夠多的乾貨。只要您有意,就花頓盒飯錢(¥19.9)來捧個場。如果我們做得還可以,大家還認可,我們希望以後把這種形式的互動延續下去。不管有多少人來聽,不管能收入幾塊錢,這筆錢都將用於空藏動漫資料館的「中國動畫人口述歷史訪談」項目

點擊進入:「中國動畫審美的崩潰和重塑」知乎live頁面鏈接

這次live的標題是「夜闌卧聽風吹雨——中國動畫審美的崩潰和重塑」,我將和大家一起探討下面幾個問題:

·中國動畫人在怎樣的歷史機遇下匯入了「加工片」大潮?

·如何全面、客觀地看待「加工片」時代的得與失?

·中國動畫獨有的審美風格為什麼會在「一夜之間」崩潰、迷失?

·「加工片」審美範式如何逆襲成為中國原創動畫的審美標準?

·研究「中國風」時如何不鑽入「民族化」的牛角尖?

基於這五個問題,我將這幾年來收集的文獻資料和口述史料做了一些梳理,精選了其中一些關鍵的時間節點、歷史事件和動畫作品與大家討論。在探討這五個問題的同時,大家還會有如下收穫:

·我會展示一些空藏動漫資料館收藏的珍貴資料,涉及的作品有的是您的童年回憶,有的可能您都沒聽過;

·揭秘一個在中國動畫界流傳了半個多世紀的烏龍事件,可能會刷新您對「中國風」的認知;

·「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不應該是空洞的口號,尤其搞創作的人,總得用作品說話,我們就以一位大師的作品為例,分析一下他的作品為什麼NB?

這次準備的乾貨足夠,經過梳理的思路還算清晰,交流大概可以持續3個小時。大家可以隨時提出自己的問題,我會和大家實時交流,我有什麼說得不對、說得不準的地方也歡迎大家指正。另外,平時在文章里不能說的「悄悄話」,我倒是很樂意和大家說一說。

接下來,我談談做這次Live的緣起——一部影片,一次群聊和一場演講。

一部影片

12月2日,《鍾馗傳奇之歲寒三友》上映了。

能看出來,這片子做得不容易,前輩們的精神和意志值得感佩,從動畫單環節製作上來看也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對於一部影片的創作者來說,初衷和成效往往並不匹配;作為觀眾,對主創的尊敬和對影片的評價也不能混為一談。

上映前,一大批「中國風」的擁躉者滿懷期待。上映後,網上卻是一片口誅筆伐。關於劇情、三觀,大家反倒沒有糾結太多。反正近20年來沒有幾部能把故事講好的國產動畫電影。於是,圈裡的朋友大都把質疑的目光聚焦在了視覺風格上——影片前期宣傳中一直在標榜的「中國風」。

動畫電影《鍾馗傳奇》(2017)宣傳劇照

其中,最犀利也最有代表性的批評是馬小褂老師在微博提出的。他的意見我整理為下面幾點:

1.《鍾馗傳奇》標榜的所謂「中國風」真正的源頭是中國替外國做了二十多年的「加工片」,「它繼承了花木蘭式的稜角線條,同時又具備廉價外包中才會出現的毫無整體感的分塊設計」,這種「工業流水線」風格「除了方便量產外一無是處」

動畫電影《鍾馗傳奇》(2017)電影截圖

2.「廉價加工片中獲得的經驗大多數在審美上是非常低劣的,它只是在教會人如何快速完成任務,真正的創意行為是被剝離的」,大量的老師在教學和創作中將「這種被西方所凝視、所剝削下形成的設計思路」視為「中國風」,這使得從小接受這種審美樣式的大眾「將這些東西與真正的中國風(《哪吒鬧海》《天書奇譚》)去相提並論」;

動畫電影《鍾馗傳奇》(2017)宣傳劇照

迪士尼《花木蘭2》外包設定圖

迪士尼《人猿泰山》(電視版)外包設定圖

3.中國文化的根「不是在加工片審美上,而是中國真正的文化精髓,也是中國一脈相承的文化脈絡。它不僅存在於歷史的故紙堆中,也是我們的當下。要體現出真正的中國風,絕不是套個加工片的皮,在挖點傳統的糟粕就可以解決的。」

看吧,「懟」得挺狠的。馬老師的基本觀點我是認同的,至於所謂的「加工片審美」是不是「一無是處」,我覺得見仁見智吧。但是,《鍾馗傳奇》的視覺風格和表演程式建立在「加工片審美」之上卻是不爭的事實。

《鍾馗》的主創團隊一直在強調自己致敬「中國動畫傳統」,致敬「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我們不懷疑這些前輩的真誠,可殘酷的是,《鍾馗》的審美表達和他們所要致敬的「經典」幾乎是絕緣的。

《大鬧天宮》(1964)劇照

《哪吒鬧海》(1979)劇照

《天書奇譚》(1983)劇照

我們不否認鍾馗的設定脫胎於傳統繪畫,但最後呈現在片中的造型、動作和氣質已然不是中國人心目中的鐘馗。更何況,一部影片是不是「中國風」,畫面表現技法並不是決定性的

一篇宣傳稿件中提及「電影(《鍾馗》)中所出現的每一幀畫面,都力求從構圖、色彩、形態上靠近中國畫寫意的風格」云云……是不是這麼回事,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竊以為宣傳時沒必要刻意強調這些似是而非的噱頭,中國畫也不全是寫意的,更不是只有「水墨」這一種。而且,這篇文章里總是把「水墨」和「丹青」混為一談,我寧願相信這是執筆人的筆誤。

動畫電影《鍾馗傳奇》(2017)電影場景截圖

《鍾馗》主創們對影片的定位是「美術電影」,網友們也覺得「故事看不下去,就當美術電影看了」……對中國動畫不夠了解的朋友還是容易望文生義。「美術電影」是特定歷史背景下對不同動畫藝術形式的總稱,不等同於實驗動畫,也不是只側重「美術」,歸根到底還是敘事動畫。想想那些能叫得出來的美術電影——《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三個和尚》《葫蘆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記》,哪個不是在好好講故事?

當然,我們不是說「致敬經典」就應該固步自封、亦步亦趨,更不提倡厚古薄今,「中國風」應該多元、應該與時俱進。但是,當我們出於慣性,把一種外來審美在潛意識中奉為圭臬,並視其為「中國風」的時候,這事是不是有點可怕了?

一次群聊

事實上,在《鍾馗》上映的當天晚上,馬小褂老師的「動畫史研究」群里就對此展開了深入的討論,馬老師的觀點也提前和群友們作了分享。趁著興頭,我也拿出一些近三十年里有代表性的加工片和原創片和大家作了一次梳理,讓群友們更直觀地感受到加工片的設計思路對中國原創動畫的滲透

這樣的梳理最好的方式自然是「擺事實,不講道理」,不作過多評價,直接甩圖,大家都看得分明。

可轉念一想,這麼做也有不妥之處。

畢竟大部分年輕的動畫愛好者對「加工片」時代的背景並沒有太多了解,單憑几個「剪影式」的描述很容易產生一些偏見和誤解,而這段歷史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我雖不能說對這段歷史有多麼深入的研究,但查閱過不少文獻材料,對大致的歷史脈絡有基本的了解。而我們採訪過的很多前輩又同時是「美術電影時代」和「加工片時代」的親歷者,他們的講述也使得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相對客觀、立體。所以我就在想,能有機會比較客觀地向大家介紹這段歷史,同時回顧那個年代的作品,再留給大家一些獨立思考的空間,那是再好不過了。

一場演講

12月初,我們團隊應邀參加了第五屆中國國際動漫創意產業交易會。在第一天的論壇環節,我代表空藏動漫資料館上台做了一個小時的演講。這次演講的主題是上面領導定的——「通過動漫載體弘揚傳統文化」

其實我挺喜歡這個主題的,但是在這樣一個場合做這樣一場演講又很難談出新意。於是我用了「曲線救國」的辦法,在這個主題之下自擬標題——「何為『中國范兒』——淺談中國動畫中的文化自信」

因為在很多情況下,「傳統文化」和「動漫」擺在一起聊勢必會牽出一個概念:「民族化」。毋庸置疑,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動畫界的前輩們在「民族化」的旗幟下,帶著自身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創作出了大量具有中國氣派的作品,「民族化」的提出在那時的歷史背景下有著重要的意義

然而,我們也要同時看清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我們很愛談中國動畫的「民族化」,但是「民族化」卻始終沒有一個合理的標準,或者說它本不應該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標準。於是,說起「民族化」的時候大家都在自說自話,甚至一群不做動畫、不懂動畫的人以「民族化」的名義為動畫人的創作戴上了沉重的腳鐐

更麻煩的是,如今談起「民族化」,人們很容易簡單粗暴地將它與意識形態掛鉤,甚至鑽到狹隘民族主義的死胡同里去——真的沒意思。

於是,我用了一個比較輕鬆、帶有一定想像空間的非術語辭彙——「中國范兒」

這次演講中,我談到了習大大經常提的「文化自信」,那「文化自信」哪兒來?我覺得首先是「文化認同」。但問題是,我們那些真正優秀的文化已經從日常生活中消失太久了,我們已經對本土的文化十分隔膜了,啃著洋麵包長大的孩子們要重新建立「文化自信」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可是,有沒有那麼一些學貫中西、藝融土洋的大咖搞起動(漫)畫來非常6?

當然有。那就是以張光宇、萬氏兄弟為代表的大師,尤其是張光宇,最有代表性。

萬籟鳴、萬古蟾兄弟和張光宇(1920年代)

《西遊漫記》 張光宇 1945年

演講中,我還談到了那起在「中國動畫界流傳了半個多世紀的烏龍事件」,介紹了幾部鮮為人知但是題材新穎、畫風驚奇的中國動畫。在這次live中我同樣也想傳遞這樣的信息:

1.雖然我們的分享主題與視覺風格相關,但判斷一部作品是不是「中國風」要從作品本身出發全面考量,不能只看一張「皮」;

2.「中國文化」不等於「中國古代文化」,現實題材、科幻題材照樣可以體現「中國風」;

3.「中國范兒」的作品同樣可以取材於外國作品,而我們的前輩恰恰做過許多成功的嘗試,只不過最終被我們無視……

就像一開始介紹,我們這次live的分享將圍繞五個疑問展開。這五個問題又可以歸納為兩個話題:

1.摘下有色眼鏡走近「加工片」時代;

2.懷揣平常之心重新審視中國動畫的「中國范兒」。

實際上聊完這兩個話題,我們的主題還是留了一部分缺憾。那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國動畫美學」是從哪裡來的?

這個內容的體量更大,如果這次分享效果不錯,我們下次將從民國時期開始梳理一下中國動畫審美風格的發展脈絡,介紹幾位為中國動畫立下汗馬功勞的導演和設計師。

就侃到這兒了,12月24日20:00,相約知乎Live!

推薦閱讀:

兩部中國學生動畫入圍安妮獎,《尋夢環遊記》橫掃13項提名
《大魚海棠》,你應該少自戀,多自省
如果有一個人十二年都不見你一面,那就忘了他吧

TAG:中国动画 | 知乎L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