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上半場:教育是底層的獨木橋,中層的焦慮葯,上層的備用招。
又是一年一度的考研季了。先祝大家考試一切順利。
今天聊一聊到底什麼才是教育,教育對於每個層級的人來說,又意味著什麼。當你能夠正確看待教育的時候,你就可以真正掌握它和利用它,而不至於活在別人的方式下。
身在大學的你,一定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周圍的人幾乎都曾經動過出國學習的心,越好的大學越是如此。並且,你的下一屆可能更尤甚。與其說每一年都是最難就業季,不如說每一年人們都或多或少的想去遠離。
而回首再看,你又會產生某些感覺,你會覺得你高中那些沒有和你走到一起的同學,與你漸行漸遠。
換位思考也一樣,那些沒有機會念到大學,或者是進入了自己不滿意大學的朋友,也一定會覺得和曾經的自己的理想越走越偏離,最後和生活妥協。
彷彿教育就是天然的沙漏一樣,我們以為他在篩選著一切,讀了好學校就會有好工作,然後就會幸福美滿毫不迷茫焦慮的度過一生。
他並沒有什麼神奇。你以為你是沙漏中篩選出來的橄欖型社會的中堅力量,但實際上你只不過是金字塔構建中的社會底層基石。
關於線性思維
要想徹底了解何謂教育,如何在你的層級中最大化的利用教育,其實是你最後「學業質量」的保證。也是你選擇工作時候的最好基礎。這也為什麼我總是在課程里說:不要有線性思維,不要以為問題只有一個直白的線性答案,沒有的。
就如同你問我股市為什麼漲跌一樣,這不是一個能直接回答的問題。這是貨幣、利率、財政、外匯、債市、公司運作、經濟周期甚至房地產等等諸多模塊共同造成的,為什麼我們都知道股市是複雜問題的結果,當我們面對人生的諸多問題的時候,卻總想著快速的用一個答案來解決呢?
人生是面對社會的。股市只不過是社會裡的經濟體系里的一小塊罷了,當你的問題擺到了社會角度,他就會更複雜,更難於理解。
你需要深刻的理解了社會、理解了人生、理解了階層,甚至理解了經濟,當你每個模塊都理解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自然就會發現,原來教育是這麼一回事。
然後你就會開始後悔,哎啊那個時候我怎麼這麼傻啊(你如果畢業了,你一定體會過這些時刻,當你對某些東西理解到位的時候,一定會覺得以前的你傻到家)
不過沒關係。你還有你下一代的教育。
教育在人生里究竟是哪個模塊?
其實教育在你整個人生里,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模塊,上承接了家庭,下承接了工作。而在家庭里,教育更多的是承接了前期的性格塑造和家庭教育,而在工作里,教育則是更多的承接了推進效應和社會能力。你必須要清楚的知道,整個義務教育,或者說你在學校的教育,他的作用到底是什麼,起點和截止點到底是什麼。
這樣,你才會把原本不屬於教育的東西拿出來,自己額外去彌補。比如說前期的性格。一個人最原始的自卑、自負、膽怯、狂妄,往往都來自義務教育的上一個模塊——家庭教育中,這一塊對整個人的性格影響是非常大的。而很多人由於分不清學校教育根本沒有這塊功能,就會導致一個惡循環:想擺脫掉自己的不良性格——那就只能擺脫家庭——那我只能依靠自己好好學習努力奮鬥脫離家庭——好好學習去更好的學校繼續接受教育。
這就完全的忽略掉了解決問題的本質,帶來的後果就是,你永遠沒法解決自己的性格問題,無論你的學校多好成績多優秀,等度過了這一階段,到了下一個模塊:社會工作的時候,你該暴露的問題,一個都不會少。
很多人肯定都處在這個循環里不能自拔,而且越是懷疑自己,越想逃出這個圈子。甚至你會發現你周圍會有部分「學霸」更是典型:由於家庭的問題導致性格部分缺陷,只能用反覆的學習去證明自己,到了社會上依舊會出現各種問題。
你只有正視這個問題:性格的養成和修正,只依靠學校的教育是不可能的,學校教育的模塊和起止點,註定了它只有性格的略微的調整功能,是沒法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功能的(所以絕大部分的學校是沒有所謂的心理學和性格修複課程的,因為這並不是他們的功能),如果想解決性格問題,那麼必須直面家庭。真正的在該解決問題的模塊下通過外力去解決。
同樣,有前就有後,對社會工作來說,很多問題是你去面對社會之後就需要去領悟和積累的。在我看來,本科時間,已經算是最後的留給自己理解社會理解自我,給自己定型的時間了。而從研究生開始,其實你已經半隻腳踏入社會。除了極端的天才,一個優秀的研究生除了科研,更應該腳踏實地的去了解社會中對應行業的企業、事業架構,進而反哺自己的科研。甚至你的人脈,你對於社會架構的理解,都會幫助你在科研上更接地氣。
分不清教育和踏入社會的界限,會導致過早的丟掉學業積累,或者過晚的了解社會的架構。而這也是大多數學生所拿捏不準的時光,於是在績點和實習中徘徊,在填充簡歷和發現自我中糾結,在出國留學和考研保研中模糊了界限,諸如此類。
分清「教育」的定位、位置,在你人生中的階段和作用,你才能更好的發現和解決你面臨的種種問題。
當然了,上述講的只是教育定位的問題。今天把社會層級加進來,和大家聊一聊教育對於每一層來說的意義在何處。
結合了社會層面的教育
前文說過了,當今社會,本以為歸於橄欖型中間的我們,其實卻是金字塔底部。通過近幾年的數據其實可以發現,整個社會已經是絕對意義上的金字塔。底層所佔的比重是非常大的。並沒有我們所想的中產階級居多的情況。
那麼,大家所熟知的:初中-高中-大學的套路,其實高考也才不過恢復了40年的歷史,40年,也就是40波高考,也就是這一輩年輕人父母小時候到現在的日子而已。當今社會,當大鍋飯的日子走遠,當改革開放之後,甚至當經濟邁出新常態之後,其實很多東西,你也就會逐漸看出規律了。
教育,從來都不是絕對公平的,教育,也從來都不是一錘定音的。對底層來說,他是你邁向中產階級不得已的一道門檻。對中層來說,他是讓你無限焦慮無比迷茫的藥劑,而對上層來說,他卻只是絕無退路時候的備用錦囊。
其實很現實,其實也很殘酷。就像我很多次文章說過的一樣:社會最希望的是整體平穩,他的很多職能(包括教育)很大意義上是用來兜底的,國家會力求讓所有人都有書讀,但不會讓所有人都可以讀人大附中。
所以很大程度上,我們的教育相對於精英教育來說,是缺失了很多東西的,比如說心理學,比如說經濟學,比如說人文藝術。這些在很多高端學校里的必修課(同時也是越早學越有用越有利於社會理解的課)是很多底層和中層人想都不敢想的。
所以這又會產生很多問題,比如很多有天賦的孩子沒埋沒了啊,或者直到大學畢業了都沒有發現心理學的用處以至於在工作之後情商偏低甚至連識人能力都沒有啊,或者連最基本的理財能力都沒有連什麼是基準利率都搞不清啊之類的,等等。
其實也怨不得社會。我們所見的社會,只是我們想看見的社會,真正的那些你沒看到的部分才是分母的大多數。你進了一個一本大學,你已經打敗了我國90%的人了。你的月收入大於5000元,你也打敗了至少70%以上的人了。(我不喜歡嚴密的論證這些,有興趣的去部網站和社會調查網站上都可以看到)
我們確實沒理由要求每個學校都和高端學校一樣提供這些額外優質的教育內容,畢竟對這些偏遠學校來說,能把數理化教明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底層是很辛苦的,也是很不幸的。劣勢的教育下,更難出優秀。而且這種優秀還更難變成長遠意義上人生的優秀,從底層爬到中產階級,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這努力常人難以想像。
我以前認識的某P大的一個優秀學子就是。農村出身的他,本來考入北大就很不容易(之前總理還感慨為什麼進入清華北大的農村子弟少了50%的新聞還記得嗎),在大學裡,他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去找高人問,去找學長諮詢,找免費的心理醫生疏導等等,最終想明白了自己的弱點,在大三大四期間一個一個的去調整,去梳理,去克服,去改正。你只看到了一個畢業後順風順水的優秀寒門青年,你沒看到他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努力和痛苦。如果換成我,真的,我絕對堅持不下來。
大多數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只能重複著這樣的怪圈,到了社會之後,剩餘價值會被完全榨乾(每天光是活著就傾盡全力了,哪有時間補充學習去考本科啊),進而走入下一個循環:擁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站在了你的起跑線上,帶著你的思維和對社會的理解再出發。你想像到,你握著孩子的小手,為他摁下了hard模式的人生按鈕嗎?
上層呢?就像我題目說的一樣,市場經濟下,只有短短四十年的所謂高考,甚至這整套義務教育體制,對他們來說只不過就是一種備用方案。
或者說,你可以理解為,上層的「教育」時間線已經完全被打亂了,不像我們最開始文章說的,上承家庭教育,下承工作。它可能提早了很多,也複雜了很多,會把很多社會層面的東西過早的混雜到教育的部分中。教育不再是承接家庭的東西,也不在是為了工作的鋪墊,他的含義更加深刻。深刻到當前的教育無法滿足,深刻到教育這個模塊已經被掰碎延展拉長到人生里。
沒得選,不想選,都還好。最憂愁的還是中產階級。
夾在選與不選中,夾在收割與被收割之中,夾在上生無門但是後面的人一次次敲擊你的節骨眼上,教育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就是一場盛大宏偉的焦慮。
當然,不只是教育層面,其他層面也一樣,之前那篇文章上海老阿姨坐擁房產擔心「外地妹」來分羹的事,就是典型的中產焦慮。
社會是一個不斷收割中產階級的循環,依託於資產的達利特最後還是達利特。
當然我在這篇文章里說過,焦慮的方式不對。沒有分清什麼資產是能保層的,什麼是註定被收割的。就會造成這種極端情緒。教育也一樣。學區房熱度,對於孩子心理層面的疏忽,寄希望與孩子的同伴和老師,甚至最後把希望壓在高考上,或者直接出國讀研等等。很多時候都是中產階級對上層教育和底層教育交錯的矛盾感。
但只學到了形式是遠遠不夠的,就像兩個同樣的孩子,一個孩子每天去托福雅思,你也跟著去,殊不知其實你們所處在的教育節點就不同,所承接的功能也不同,這時候你也去學,帶給你的都不是簡單的浪費時間,而是對你長遠人生的一種整體破壞。
當你能夠洞察文章開頭的教育所佔的人生的部分和位置,當你能夠了解部分精英教育的部分和位置,你就能產生自己的對比,這絕不是簡簡單單的學區房或者國外學歷的差距,這都是表象和結果的差距而已,真正的差距,是你要用心去理解和發現的。
能否有這種洞察力,能否有這種從宏觀角度理解,從微觀角度操作的能力,是決定了中層在教育這個模塊里能否跨越的必經之路。當然,其他模塊共同發力你最終才能跨越階級(或者說保住自己的階級)。不然,你其實很容易被當今兜底的教育體制束縛住(當然這和底層和上層的關係都不大,也許這正是所希望的)
那洞察了差距,把這些差距真的用盡全力付出辛苦彌補起來之後,到底會彌補多少階級差距呢?這又需要一種擊鼓傳花的理解思維了,以後找個時間好好講一講中產階級最缺乏的「擊鼓傳花」的思維能力。我相信如果你能理解MLF這個金融工具,你就很容易能明白最簡單的擊鼓傳花的思維,到底一個徐無縹緲的概念是如何最後實實在在影響你的金錢的。或者當你對一個行業了解的足夠透徹,你也會明白一個世界局勢是如何一點點透析到你每天能賺多少錢上的。這裡不展開了,太長了。
也許有人會說:很討厭啊,又寫這些悲觀的文章。
悲觀嗎?我覺得雞湯才是真正的悲觀。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沒人告訴你,你就是永遠不知道從底層認可自己,承認自己,然後改進自己,最後造福自己。你永遠只能活在自己的死循環里等待三十五歲知天命。
後之視今,你在大學時候羨慕的東西,不再應該被你的孩子所羨慕。同理,你在工作模塊里所羨慕的東西,也不應該再被工作了五年後的你還要再羨慕。最怕糊裡糊塗的度過了教育模塊,又糊裡糊塗的進入了工作模塊,這就是最正統的中到下的滑坡道路了。最後就變成了芭芭拉《我在底層生活》里的那部分人:光是活著就傾盡全力了,慢慢的掉入到我們看不到的社會另一個循環里:貧窮偷走時間,時間換不來進步,不進步哺育後代,後代繼續貧窮,直到這個循環里某一天出了一個天才或者出了一個自然資源最大化的美女,或者出了一個每天能學習24小時的人,才能打破。
我能提供給你的,是思維的開拓,也是選擇的邏輯框架,也是實踐的方向。但我永遠無法替你完成這些事情。我給你鑰匙,給你火把,給你糧草,給你思路,但如果你一天沒有付出更大的精力去理解去實踐,那麼你一天就跳不出這個牢籠。
你去看看那些真正通過機緣巧合滾動起來的富豪們,是怎麼讓孩子接受教育的,他絕對不會說:爸爸沒學歷也能掙到錢,所以你也不需要。而且我非常不想給焦慮的高中生說這些,因為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大部分人是跳不出應試教育的怪圈的,莫不如在高中期間就想的少一點,到了大學再努力彌補起來。這是個概率遊戲罷。
恍惚間我又想起了放牛的故事:
你為什麼上學?
「大家都上」
你上學之後呢?「工作,養活自己」養活自己是幹嘛?「生孩子」生孩子之後呢?「繼續讓他上這同樣的教育」
反正三代之後和你無關了是吧?抱著這個念頭,你的下一代可能就不想和你產生關係了。誰不想活的明白一點,誰願意生下來就面對個沒鎖的門,沒火把的洞穴呢?還是那句話,你自己犯的懶,總要在某些地方成百上千倍的還回來,要麼是在社會裡,要麼是在人生理想上,要麼是在你孩子的痛苦上,要麼是在你家庭的哀嘆中。沒有什麼例外。
周末愉快。
照例文末破廣告:我的公眾號:驚雲小屋。 這裡每一篇文章都會讓你覺得相見恨晚。你不會錯過的。後台回復5和6,是關於職業選擇和個人發展的最終邏輯。更新的慢。就這樣吧
推薦閱讀:
※荷蘭家長說:孩子挨點揍吃點虧是有必要的
※「別怕,我家熊孩子不咬人!」
※用1.1的365次方和0.9的365次方對比是否有實際意義?
※誇我孩子好看的,你算老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