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禕稱:「因純粹手機硬體靠銷售獲益的時代已不再,通過與互聯網結合,將一次性賣硬體變為長期的一種服務收費,這是未來的趨勢。」這個判斷是對還是錯,如何理解這個趨勢?


目前除了運營商沒有人有這個能力。

運營商可以按月收費,是因為消費者對網路的需求是剛性的:沒有他的網路你沒有辦法上網。

其他網路服務就未必了。目前我長期按月付費的網路服務屈指可數:github 等遠程生產率工具,也是剛性需求。

即使強勢如蘋果,也仍然靠硬體賺取大多數利潤。

當然,不是說像 dropbox ,evernote 這種賣服務的互聯網公司沒有機會活下來。但是,他們的規模和獲取利潤的能力,是無法和運營商或者蘋果相比較的。


關於手機廠商怎麼賺錢,標杆蘋果、三星就在那裡。

360是電腦+手機軟體應用服務商,通過與其他廠商合作,推出所謂的360手機。目的在於將360設置為常規或者默認的流量數據接入口,以此來獲得服務市場。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像360在電腦上做的一樣,推出360桌面,裡面加入了各式各樣的應用推薦,應用廠商要想獲得更多的消費者,勢必要在最多數據流量入口平台上做足廣告,360從中獲利。

第二,360不是硬體生產商,也不是app研發,他想做的是,仿照蘋果itunes生態系統。構建手機-用戶-應用-服務這麼一個360平台。

第三,手機只是互聯網終端的一種形式,蘋果、谷歌、三星這些市場上的驕子從未將自己定位為單一手機製造或者手機服務公司,在他們永遠將自己想像為人類的服務員,你不見微軟再怎麼勢弱,蘋果、谷歌不可能輕視他,facebook再怎麼年輕,各大公司還不是對它極度重視。

就像是,工業自動化生產汽車,也有手工打造的汽車,一樣都能賣,前者生產到泛濫,後者做的就是藝術品了,先進或者落後沒有絕對。總之,你只要能始終服務於大眾,你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錢賺,哪一種模式賺錢並不重要。


先看大背景:智能手機全民推廣勢在必行,主要障礙是手機製造商不願降低售價。這是消費者獲得手機的第一門檻。

然而,手機硬體不是用戶唯一的消費理由。從蘋果app store的成功經驗可見,(歐美國家)消費者不僅是在為了手機本身在消費,而是為了使用具體的服務。這些多種多樣的遊戲讓消費者獲得快樂,APP讓消費者生活更愉快。發展(中國)家的人們雖然不願付費,但也在通過越獄、黑卡等手段獲取這些美好的APP。

各大安卓機製造商現在唯一的比拼吆喝的理由就是CPU N核、內存多少兆、顯示屏幾寸,但這些都是感知很弱的因素,而且越來越有競爭白菜化的趨勢。只有那些讓用戶真正覺得快樂,解決了生活中問題的東西,用戶才願意為獲得它而付出代價。

手機硬體和軟體關係會類似於電信的100M光纖寬頻和裸聊。如果沒有裸聊服務,屌絲就不願意買100M的寬頻。設備製造商在高度競爭下會淪為內容提供商的管道,這從華為11年年報利潤暴跌就可見一二。

這意味著,諾基亞時代形成的傳統手機銷售模式過氣了,就像當年殺毒軟體免費化一樣。

通過低銷售價,將手機鋪貨到海量手機用戶手裡,留住他們的注意力,以後想怎麼玩廣告、倒流量、做運營,就怎麼玩。這也是互聯網的基本商業模式。到時候再和手機製造商利潤分成嘛。


周鴻禕想要學蘋果,挾內容以令天下。

但是蘋果這種模式的成功機會只有一次,複製不來。周鴻禕有Jobs那樣的內容資源么?

未來趨勢判斷就算是對的,跟周鴻禕和360關係也不大。


軟體的特質:

1、特點:快速迭代更新;初期投入成本大,複製成本幾乎為零;容易產生用戶轉移

2、理想的模式:一次投入,持續收費。能做成SAAS模式更加,持續升級持續收費。

3、挑戰在於——盜版,破解,山寨,賣純軟體的活的都不好,尤其在中國

舉個例子:其實QQ給你帶來的便利以及價值絕對超過 一個30塊錢的 密碼保護令牌——將軍令,但由於充分的競爭以及互聯網免費基因,商業價值很難量化。

硬體的特質:

1、特點:初期研發投入也大,後續複製成本會降低但始終存在;實物涉及領域更多,有一定門檻;切實觸碰用戶

2、理想的模式:通過提供更多的附加價值,提升產品競爭力門檻,獨享高端市場。

3、挑戰在於——同質化嚴重,缺乏核心技術,想做高端不容易。賣硬體=賣白菜

舉個例子:PC市場,各種配件標準化,透明化,裝機市場賺的真是辛苦錢。

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是軟硬體抱團,藉助軟體解決硬體同質化的問題,通過硬體保障軟體生命安全。

手機是一個足夠大的市場,尤其異常強大的用戶粘度以及關注度,足以讓各位大佬動心,並且試點自家服務結合硬體了。

比如:搜狐輸入法獨享的手機,多要你50塊錢。你會從嗎?

有好戲看是真的


說明老周要拿殺毒軟體的套路來搞手機了


事實是事實,但是距離還很遠很遠。

硬體有價,軟體無價,這句話早在N年前就有了。

沒有MAC os,沒有IOS系統,光硬體沒有任何的意義。

但是感覺這個時代還有點遠,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看看Apple就明白了,軟體部分的利潤非常的低。

軟體作為一個服務是可以的,但是純靠軟體去盈利還有很長一段的距離。


這個論述挺正確的,Google 就是因為這樣的思路才進入手機市場的。

但我不知道這句話的上下文都是什麼,但僅就周董這句話而言,把多個主體放在一起侃侃而談,利益關係有些混亂。


有希望;在發達國家,服務是最貴最值錢的,而中國大家也越來越重視服務的力量

①中國整體水準的提高:知識水平、購買力都提高了;如今花錢買正版、花錢買服務已經漸漸的深入了一部分人心,而且趨勢越來越大;從app store 到 遊戲道具,再到evernote付費服務,我看到,身邊的年輕人越來越願意花錢購買更好的生活

②硬體的成熟:更新換代太快及可選擇性太多,硬體的利潤在急劇下滑。回想10年前的PC市場,品牌機在個人用戶還是有市場的;如今,因為配電腦業務的成熟,除了企業等需要售後服務需求,很少再有人買品牌了;同樣的,手機也在走這個趨勢。

蘋果的巨大成功不是說硬體有多好,而是他的服務太好了

雖然蘋果的巨大成功無法複製,但是它向我們證明了諾基亞的倒塌——這個靠硬體低成本掙錢的巨人

在與人打交道方面,互聯網公司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未來的手機在facebook、在騰訊、在360;

中國的運營商體制實在無力吐槽,有心而無力,可惜


其實類似的問題知乎裡面有很多,核心點都是一樣的,也就是服務和內容將會變成各大手機廠商的核心競爭力

很容易注意到的一點就是現在手機的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手機配置也越來越高,但是各大手機廠商的硬體的區別已經越來越小了,你出四核,他馬上就跟上,所以服務和內容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你能夠提供給消費者的價值越大,你的優勢也就越大。

所以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像360和華為的這種合作將會越來越多,一方提供硬體,一方提供服務得到的將是一種雙贏的局面。更大點的手筆就像蘋果一樣,由手機而延伸到其他各種各樣的關聯產品所形成的鏈條將會將蘋果打造成一個龐大的IT帝國。


未來會是這種趨勢,現在很多領域已經是這種狀況,比如華為賣的核心網路由器,硬體基本上是免費的,他收取軟體和後期的服務費。根據摩爾定律,硬體的成本越來越低,相對而言,硬體利潤會越來越低,已經趨向於免費了。所以,肯定會有新的盈利模式出現。又比如說,看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要看他的第三產業——服務業,這是同樣的道理。


歷史都是驚人的相似啊,前十年個人電腦剛普及到家庭的時候大家只聽說聯想,Tcl,方正,神舟。但是現在這些廠商不是倒了,就是轉行了,真正控制市場的都是伺服器,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小米,魅族,華為如果不把握住機會快速從手機廠商轉型到服務商,倒閉也是難免的


依我看,周鴻禕及其團隊的能力在於把握三低人群的需求,360手機只是他在這個範疇內的自然擴展,自從有了Android,手機行當比的就不是技術了,是營銷。

所謂互聯網產品的長期服務收費在相當長的周期內看是個噱頭,本質上360手機還是賺兩種錢: 硬體+廣告,國內消費者還沒怎麼養成付費享受服務的習慣。

由於目標客戶群不同,所以Apple不是問題。

雷軍能做,周一樣能做。


他這完全是炒剩飯。

塞班比android和ios差在哪裡?想要下載一個網站客戶端,結果他們只提供android和ios版本(現在慢慢開始加入winphone版本了),這讓塞班用戶立馬覺得低人一等。撇開軟體,傳統手機的功能早就已經做得差不多了。看看微軟,都掏錢鼓勵開發者開發winphone的應用,沒有軟體用的智能手機沒有前途。做這個光靠嘴巴說沒意思,看看360接下來會有什麼動作。

反正android是比較危險的了,個人覺得。


說明老周從想操控軟體轉到操控硬體了

幾個設想:

1. 支持雲端爆炸功能。通過強大的360雲引爆某個通過wifi或3g連入internet的手機

2. 強制竊聽,強制監視

3. 。。。

碉堡了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服務是否值得花錢是個問題。目前消費者願意向運營商付話費和上網費,這是「剛需」。互聯網企業能否創造這樣的「剛需」,還需要觀察。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