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工位與墳墓,你差的不只是一個保溫杯

作者:思文掃地(富書專欄作者)

01

「生活永遠比你想像中的殘酷,但你會比自己想像中更加強大。」

這是朋友老朱跟我分享的人生感悟。

老朱來上海之前,是在某二線城市醫院做高級護理。朋友是男的,護理工作比較吃香,但卻不是他想要的。

後來,他自學計算機編程,考相關資質證書,14年去了上海某互聯網公司做技術人員,完成醫學護理向軟體IT轉變。

在這個跨界轉型中,他經歷著人生重大考驗,病人無理謾罵、證書考試失敗、女朋友嫁人,以及母親患病住院等各種打擊。

再回首,當時的那些絕望和無助,好多次差點放棄,但正因他表現出來的某種能力讓他在30歲的時候完成跨界。

如今的他,賣了前期創業項目的股權後,做起了自由職業者,還經常發起公益活動,圈子裡小有名氣。

我問他,你都33了,再這樣自由下去,在高手如雲的上海,難道就沒有危機感?

他說,你別看我自由散漫,其實我一直在打磨核心能力,至於網上說的那些中年危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

02

提到中年危機,必定少不了近期「保溫杯」這個話題。

最近,黑豹樂隊鼓手趙明義抱著保溫杯的照片走紅網路。他的走紅不是因其名氣,而是其年齡與保溫杯匹配性所隱含的全民話題性。

網路輿論賦予保溫杯新的價值內涵:中年危機

有朋友說:

一個保溫杯就說什麼中年危機,那要是沒工作豈不是世界末日?那些叫囂中年危機的,要麼是玻璃心太脆弱,要麼是有心機博眼球。

但是,話說回來,不管保溫杯還是保冷杯,核心是「中年+危機」。

那麼,這個「中年」和「危機」具體指的是什麼?

華為清理34歲左右老員工這個事件可以窺探出來,它的這一舉措有其深意。

它的深意在哪?

就是清理低績效員工。

更具體地說,華為就是清理那些「低績效+高齡」的員工,從而騰出資源、錢、職務給「高績效+低齡」員工。

所以,在我看來,「中年」分水嶺應是35歲。

而「危機」,就是你到35歲之前會成為公司的清理對象嗎?

無獨有偶,前兩天看到網上分享的職場遊戲潛規則,讓人膽戰心驚:

  • 中層以下,35歲肯定不要,30歲以上最好也不要,除非帶資源,帶流量,帶可預估收益。
  • 中層面試,年齡最好在27-32歲。團隊主管面試,最好在30歲左右。同等條件下,選年輕的。
  • 30歲以上應聘者,從簡歷上就可以看出他人性的選擇。喜歡從高往低的跳槽,多半打著圖高薪養老的目的,這種人不能要。

這些潛規則,從來不會拿到檯面上來說。你看到聽到的,諸如沒有年齡限制,我們需要的是優秀人才等等,都是一堆正確的廢話。

正確的廢話所造成的後果,就是讓你產生不正確的幻想。你滿心期待發過去的電子簡歷,其實在第一時間就被pass。

總結起來,這些潛規則隱含這樣的一個職場法則:

  • 如果選擇跳槽,你最佳年齡是在30-32歲。超過這個年齡的,要想搏個好前程,就得附帶某些條件了。

可是,有多少人可以擁有這些附帶條件?

所以,這「危機」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如果你成為公司清理對象,或者你想跳槽,你還能選擇去哪?

誠如張愛玲在《半生緣》里所說: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而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現如今,女人當男人,女性職場人同樣面臨這個現實問題:

35歲之前,是選擇手捧保暖杯,坐在工位上等待危機降臨?還是如我上海的朋友那樣,未雨綢繆,打磨好核心能力?

03

在頭條問答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工作十年依然得不到提升?

這個問題其實很泛,涉及因素很多,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十年,不過是你前兩年工作經驗的不斷重複。

當一個人只靠存量經驗在工作時,他已經停止對工作的深度思考,進而機械式的重複自認為牛逼的技能,但內心深處對跳槽或離職有著巨大恐慌。

尤其是過了30歲,看到比自己小四、五歲的同事混的風生水起,那種無形競爭壓力會讓他們陷入極度焦慮之中。

不幸的是,我們大多數屬於這樣的人,只是恐慌和焦慮的程度不同而已。

當移動互聯網改變傳統行業的商業模式,當人工智慧改變傳統行業的生產模式,其實也就意味著這兩種趨勢正在改變傳統行業的人力資源結構模式。

這種改變是顛覆性,不可逆轉的。當你真正意識到趨勢對個人職業發展帶來的巨大衝擊時,你現在的恐慌和焦慮還僅僅是個開始。

面對現實,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改變。有人會問,現在改變還來得及嗎?

趨勢是宏觀層面的規律,作用到個體身上,需要一個時間過程。這個過程,足夠個體去改變以適應新的環境變化。

所以,當下我們有兩件事要做:一是提前研判,二是掌握3種能力。

04

如果,我們提前對後3-5年可能面臨的情況進行研判,並做好相應的準備,勢必在未來競爭中取得優勢。

35歲之前,我們需要對兩個年齡段進行研判:一是20歲對25歲以後的研判,二是30歲對35歲以後的研判。

  • 1、站在20歲上的研判

專業和城市的選擇:在互聯時代,專業不再具有絕對的界限,你的興趣、愛護、特長都可能成為你未來謀生的專業。

至於城市,是選擇一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你所處的環境將決定你未來的格局和視野。

行業和平台的選擇:行業未來前景直接關係到個人的薪酬和發展空間,未來產業趨勢是以體驗性為主的服務性產業。

關於平台,是選擇大公司,還是創業公司。大公司將你打磨成精緻的螺絲釘,而創業公司將你塑造為幹練的弄潮兒。

  • 2、站在30歲上的研判

精力和能力的選擇:30歲之後,面臨精力不濟的困境,很多事情力不從心。而這個年齡,能力也到了天花板。沒有精力無法提升工作效率,沒有能力無法提升工作質量。效率與質量,是個兩難選擇。

事業和家庭的選擇:周圍年輕同事拿著比你低的薪酬,享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而你承擔著房貸車貸,下班儘可能準點回家,照顧老小。如何在事業與家庭之間實現平衡,是個人生難題。

05

日本僱傭勞動專家大久保幸夫在《12個工作的基本》一書中論述優秀職場這應具備的12種工作能力。

自我管理、人際溝通、團隊協作三個維度分析,為職場彎道超車提供路徑借鑒,具體如圖所示:

職場基本能力體系

在我看來,如果在35歲想要通過跳槽以獲得更好的發展,必須具備三大硬體:

  • 1、具備業界通用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思維。
  • 2、積累作為領導者所應有管理經驗和技巧。
  • 3、擁有能夠解決公司和個人問題的人脈圈子。

因此,從工作實際來看,你需要掌握這3種能力:持續學習力、人脈開拓力、委任力。

1、持續學習力:互聯時代,沒有終身學習意識,就無法應對未來。當下,很多人選擇付費學習,但付出了金錢和精力後效果很差,關鍵就是沒有持續下去。

如何提升自己的持續學習力,可以從這五個方面著手:精力集中、短期目標制定、快速反饋、習慣化、實踐應用。這五個方面,最重要是應用,只有應用之後才能固化和積累。

2、人脈開拓力:關係是職場當中不可或缺的利器。對公司來說,升職加薪在於你是否能解決問題,包括領導的私人問題等。

業務上的客戶資源並不屬於你,而業務之外的圈子才是你真正的人脈資源。如何積累自己的人脈,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切入:互惠前置、需求維繫、拒絕無效。

人脈本質是利益交換,在交換中建立情感。情感維繫,不是吃喝玩樂送,而是如何幫助對方「解決麻煩」和「節約時間」。

在圈子成員選擇上有針對性,選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涉及公檢法、教育、醫療等領域的。

3、委任力:能否有效委託他人完成自己工作,是衡量一個人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實際中,你想委託別人幫忙,關鍵看別人是否願意接受。

作為領導,你可以通過威望、魅力、行政手段讓別人接受。

可如果不是領導,你如何做到讓人願意接受,並保證工作質量,這就是管理的藝術所在。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嘗試:讚賞前置、承諾兌現、價值引導。

關於承諾兌現。工作中,當你找人幫忙時,開始話說的漂亮,可事後就跟沒事人一樣,更有甚者過河拆橋。

這種殺雞取卵的事千萬別做。如果客觀上無法及時兌現,要事先跟當事人解釋清楚,避免產生誤解。

至於價值引導,是指在價值觀上引導被委託人與你趨同,以便於後期深入交流和合作,避免合作中因價值觀而產生重大分歧。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如今,除了出名,能力提升更要趁早。

如果沒趁早,那就是現在,否則在你35歲時,你再也沒有機會收起你工位上的保溫杯,而你的工位,也將成為你最後的「墳墓」。

長按識別,進入噹噹購買富書首部合集

作者簡介:思文掃地,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專欄作者,85後職場人員,聚焦職場成長攻略,用實踐淬鍊點滴感悟。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的年度計劃永遠執行不下去?
我想學習醫學作為個人生活技能,請問我該選擇中醫還是西醫?
如何在離開學校的環境下高效的學習?
《窮查理寶典》—4種思維模型和25句箴言

TAG:职场 | 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