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廣記:未來世界中的馬克思主義基因(上)

舊金山教會區的街道壁畫 圖片來源:www.dissentmagazine.org

在通覽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所歷經一個半世紀的變化之後,我非常清晰地感受到,生活在周圍的藝術界、知識界以及社會實踐領域中的人,他們所持觀點在革命思想的歷史長河中位於哪一個坐標點——儘管不少人拒絕自己被貼上「馬克思主義」的標籤。

.

作者:宋軼

編輯:xd

美編:黃山

.

緣起

1917年年初,是「一戰」期間列寧待在蘇黎世的最後時光,他在那裡完成了《帝國主義論》,成為《資本論》在新時期的思想發展。而與他住處相距50米的地方有一家伏爾泰酒吧,是躲避戰爭的另一幫青年在蘇黎世聚集並發起「達達運動」的中心——范內哲姆曾經在《日常生活的革命》里這樣評價這場20世紀的藝術革命:「達達的開始是重新發現活生生的體驗及其可能的樂趣——它的結束是對所有觀點的顛覆,它創造了一個嶄新的宇宙。」——而與達達運動的精神氣質有著重要關聯的藝術家杜尚,那個時候並不在那,他是戰後回到的歐洲。而列寧也早在1917年的4月就離開了蘇黎世回到俄國,並於1924年年初去世。

我想像著,杜尚或許在1924年的時候又去了蘇黎世,甚至就在伏爾泰酒吧附近。如果空間果真擁有記憶,那麼杜尚有沒有可能和列寧留在那的東西,在列寧死後相遇?或者擦身而過?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1924年直至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杜尚沒有進行藝術創作,只是在下棋,甚至還參加了職業棋手比賽……

.

美國現代主義藝術家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馬塞爾·杜尚肖像畫。杜尚是當代觀念藝術的鼻祖,其精神氣質被認為與達達主義有著重要的關係。達達主義是在1916年至1923年於歐洲藝術界出現的一股思潮:由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和反戰人士發起,激進地強調對當前所有的(實質上就是被資產階級化了的)思想觀念、語言表達形式進行全面、徹底的批判和脫離。 圖片來源:Wikipedia

.

曾有人這樣稱讚杜尚:當今的藝術世界仍然是一個沿著杜尚思想軌跡在運行的世界。我不知道是否過譽,但同樣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杜尚在藝術上的革命要將藝術開放給所有人,儘管當時沒有多少人理解,但覺得很好奇,似乎感到了一扇被打開的門……在剛剛提及的想像中,我試著橫向對比:政治的革命是否也是要將政治交還給所有人?一部分人懷著很強烈的好奇,將身體探出門外,儘管不知道結果為何,但他們相信:那是一個新世界……這個新世界,儘管有內部的衝突和分裂,整體上呈現著艱難和尷尬,甚至某種程度的軟弱,都至今依然有著清晰的精神志趣——它是一個懸置起來的、模糊但又異常堅實的地帶:在那裡,各種異質的力量永不停歇地相互作用。

列寧和杜尚在蘇黎世時間錯亂的相遇——我是在想像20世紀的政治革命和藝術革命相互影響的源頭是什麼。而無論對於身處藝術行業的工作者,還是更大社會範圍的實踐者,似乎都對更早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演變史缺乏了解。對於進一步的深入思考來說,這無疑是基礎知識的重大缺失。所以,首先理清政治革命在思想層面的動態變化,亦是一種當務之急。

在讀了《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流派》這套三卷本之後,我基於讀書筆記完成了以下寫作。這裡並沒有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進行描述,而是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它的外圍和它的身後。而且對於很多具體的推論,也顯得有些主觀,我希望把精力放在:如何能傳神地讓讀者感覺到一個重要學說其動態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它在誕生之初和周圍的互動;發展過程中的內部分裂和相互鬥爭;進一步大範圍擴散後發生的變異,甚至各種觀點遠離學說最早的主旨……

.

萊謝克·柯拉柯夫斯基的著作《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流派》三卷本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

在通覽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所歷經一個半世紀的變化之後,我非常清晰地感受到,生活在周圍的藝術界、知識界以及社會實踐領域中的人,他們所持觀點在革命思想的歷史長河中位於哪一個坐標點——當前很多藝術家、學者、社會實踐者的行為,恐怕都來自馬克思主義及其在擴散、變異之後的種種「馬系」思想觀點的影響,儘管不少人拒絕自己被貼上「馬克思主義」的標籤。

如果說人類的歷史因為資本主義的出現而患了一場感冒,那麼馬克思主義就是被大量刺激出來的滅菌白細胞,整個過程深深地改變了「身體」的機能:我更願意把當前世界範圍的經濟衰退視為,急性傳染病在轉為慢性之後,呈現為的帶菌生存狀態——對於社會總體性問題的思考和實踐,逐步走向「精耕細作」。

第一階段:創立之初的陣營

馬克思主義在形成之前,就存在著很多其他「反資本主義」的思想,而當馬克思主義的論述完整亮相時,大多數的其他思想隨即顯得星光黯淡,但它們中的很多觀點不但沒有銷聲匿跡,反而和馬克思主義展開了一個多世紀的鬥爭甚至融合,伴隨著馬克思主義自身變得清晰、分裂、變異的過程。

英國,是最早出現大工業生產以及大規模勞工的地方,也是最早出現「反資本主義」的方案的國家。但有趣的是,這裡又是國內政治各派勢力最均衡、博弈傳統最深遠的地方。所以,羅伯特·歐文作為前社會主義思想的探索者,他在一開始的工作里,就有通過立法來改良工人工作條件的成功案例。包括在議會成功通過了限制童工的法律,自己也不斷開展工會活動和興辦合作社,注重教育對社會環境的改變……所以,他的思想遺產最後也被「憲章派」所繼承,使得英國的左翼運動在很早的時候,就間接指向了議會鬥爭——針對選舉權鬥爭應該可以視為是議會鬥爭路線的雛形——並且也的確在國家層面陸續通過了一部分反對工業剝削(後來發展為反對其他產業剝削)的法案(這時的英國還處在19世紀)。我猜測,這樣一個被剝削者和剝削者的政治互動,很可能也直接影響了後來美國政治的保守主義面貌。

.

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 圖片來源:the famous people

.

在19世紀還未完成統一的德國地區,一開始也有改良主義的萌芽,從最早拉薩爾到後來杜林提出的觀點,和英國的左翼運動相似,也都強調解決社會問題的核心,在於對分配的干預,所以沿著這個思路往下發展,依然是聚焦於選舉權的爭奪,走向對國家機器的權力干預。但很明顯,在普魯士的軍政體制下走這條路比在英國要艱難得多,甚至荒謬得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國地區和統一後的德國,一直就不缺乏拉薩爾的支持者。也正是拉薩爾的擁躉成立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相似的思想底色還延續到今天,成為當前德國政壇難以撼動的力量。

在馬克思主義孕育期同時存在的反資本主義思潮還有來自法國的蒲魯東。早期工人運動最盛行的是工聯主義:工人的鬥爭主要是改善工作環境、收入水平和休閑娛樂的權力,和政治有關的訴求集中在對團結互助的渴望,認為互助在原則上比罷工更實際——這個階段很難觸及政治革命。蒲魯東的思想基本是將這裡面各種訴求進行整合,而有趣的是,這一支後來的發展直接影響了「無政府主義」的開宗立派——這也是無政府主義在法國延續到今天有著強大影響的來源——另一個闡述無政府主義在法國之所以流行的說法是:在經歷了法國大革命之後,尤其是雅各賓派的恐怖專政之後,多數法國知識分子不希望再出現一次這樣的革命,所以對集權和國家的警惕尤為強烈。也就是說,很可能蒲魯東的思想導向的實際上是無政府主義和工聯主義的聯合體。後來巴黎公社的主要參與者也是秉持了這樣的思想,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里昂工人起義和巴黎公社的失敗(或者在強弱不利的情況下與反動當局的妥協),和他們反對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機器有關。

.

法國無政府主義者蒲魯東 圖片來源:網路

.

有趣的是,在法國大革命的陰影之下,法國同時還誕生了以密謀政變來奪取政權的布朗基主義——或許可以說這是雅各賓派的某種變體(後來列寧無產階級專政是對布朗基主義更深入的回應)。布朗基的追隨者也是巴黎公社裡最積極和最堅決的力量。巴黎公社的形態非常奇怪,既有雅各賓派平民暴動的色彩,但在佔領巴黎市區後,蒲魯東的追隨者又依照接近無政府主義的原則進行管理。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里肯定巴黎公社的功績時聚焦於後者:巴黎公社為未來的社會主義政權提供了組織原則上的試驗,比如用武裝起義的平民替代常備軍,將警察機構換成民眾機構,選舉產生地方行政官,最大限度地發放工資和推行免費教育。當然,馬克思拒不承認巴黎公社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產物。

法國的反資本主義方案走的路子,在一開始就既區別於馬克思主義,也區別於英國的改良派。

整個19世紀的70年代,在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儘管在每次的論戰中,馬克思因其理論的系統性,都會在與無政府主義者的論戰中佔上風,但無政府主義在這些地方的影響還是要大得多。更有趣的是,隨著第一國際的解散,巴枯寧組織的無政府主義者國際聯盟也分崩離析。更奇特的是,在其後一個半世紀的時間裡,不管任何形式的抵抗運動或者造反運動興起的時候,無政府主義都會隨之走向自己的高潮,而當這些運動偃旗息鼓的時候,無政府主義又逐漸步入低估。似乎從一開始,激進運動和無政府主義就是相生相滅的一對。

巴枯寧無疑是無政府主義里的導師級人物,他認為:在一切被剝削者里皆有反抗精神,而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只會獲得生活境況相對安定的知識分子和工人的支持,所以馬克思主義的支持者天生就難以去除資產階級的習性,而他提倡要依靠的,是衣衫襤褸的乞丐們的反抗,他認為這些人才是真正的一無所有,所以革命性最強,而且是更有可能杜絕腐化的。他讚美的是俄國農民起義里,普加喬夫式的盜亦有道的流氓無產者,因為他們的反抗是出於身體本能的。巴枯寧相信民眾在極端貧困和絕望中所擁有的潛力,革命就是在那個時候喚醒他們的。

.

無政府主義者巴庫寧 圖片來源:Libcom

.

巴枯寧的學說以自由為中心,所以他堅決地要求清除國家這個術語。他堅持生活體驗高於任何思想,拒絕強加給人任何既定的思維圖景、先驗圖式——既然當前人類的社會科學發展還遠遠談不上成熟,又怎麼敢自稱某種主義是未來的先知呢?所以,他認為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必然走向知識精英攫取專制的權力,而這種專制勝過任何已有的專制。他認為革命的任務不在改造國家,而是消滅國家,當然,可以保持合作化與組織性,但一定是自下而上的。每一處公社都要是自治的。唯一要在思想上打破的障礙,就是人們對國家或者比公社更大一級的權力機構還抱有的幻想。

或許可以說,巴枯寧的意義就在於,他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分析里,第一個預言了政黨專政學說在未來的出現。不過,他給出的解決方案往往太過理想化,這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今天的無政府主義實踐。

本系列未完待續

.

本文首發於土逗公社

轉載請聯繫土逗獲得內容授權


推薦閱讀:

左圈啟示錄
[資本論導論] - 價值、勞動、貨幣:3.1-8
2017.9.25 閑時 閑人 閑語(二) ————左派中實踐與理論的追問

TAG:马克思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