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tab「我不是潘金蓮」所揭示的三對社會矛盾
COVtab演講志願者
宛江(碩士,輔導員)
「美麗說」辯論隊發起者、主持人
微信公眾號thingking主筆人
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美麗說」辯論隊
COVtab「我不是潘金蓮」所揭示的三對社會矛盾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感受。
最近,馮小剛導演的電影又出名了,范冰冰主演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在國際上獲得了大獎——馮導獲得最佳導演獎!雖然,范冰冰小姐沒有拿到影后的桂冠,但電影在全國是一片火熱。
今天我們來談談這部電影所揭示的一些社會問題,我講三對矛盾。雖然,這個電影的劇本是劉震雲老師在很早以前就寫出來的,但電影所揭示的問題到今天都還存在。
一、第一對矛盾:方與圓的處世規則
大家在電影院觀看影片時,都會發現電影鏡頭有時候是圓的,有時候是方的,什麼意思呢?在表現農村場景有時候,電影鏡頭是圓的,而在城市的時候鏡頭就變成方的了。這是在說明,在農村裡人與人的交往、交道中,很多時候還是適用的人情、道德、倫理、關係、走後門等等。比如說李雪蓮去找王公道法官,我給他送點東西,讓他幫我忙解決一個問題;但去到了北京呢,用的是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第二對矛盾:道德與法律的衝突
按法律上講,李雪蓮自己參與了欺騙國家機構,自己懷著假離婚的僥倖心態辦理了正式離婚的法律手續;回過頭來卻說這個離婚是假的,希望國家機構給予她證明。
從道德上講,李雪蓮沒有錯,她是為了護著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為了還能多生一個孩子。
但法律依據的是事實,不是講人情。從法律程序上講,離婚後想復婚必須要雙方同意才行,但是她的丈夫已經不同意了,這個時候是無法為他們辦理復婚的。所以,法律和道德出現了衝突。
https://www.zhihu.com/video/922534983262957568三、第三對矛盾:政治眼光與法律眼光的衝突
作為中層以及底層的工作人員,王公道,賈聰明這些官員他們算是基層的,他們做事是靠什麼呢,就是執法,法律怎麼說我就怎麼做,這是用法律的眼光看問題。那麼上級領導呢,我們看到國家元首講話那個派頭是非常足的:一拍桌子,一吆喝,底下人全都驚呆了。他的眼光是什麼:底下出來這麼大的事,一個村婦鬧到了人民大會堂,那說明你的工作沒做好,這是什麼?大局為重,我不管你三七二十一,你肯定有責任!好,省長呢,省長說既然底下有責任,我也怕影響到我的利益,全部給我撤掉。這是政治眼光看問題。你看,上面人看問題和下面人看問題也出現了矛盾。
四、三對矛盾的思考:依法治國任重道遠
這三對矛盾交叉、錯綜複雜的揉在一起,最終拍出來這樣一部電影。我想這三對矛盾,每一個話題都可以做出無限的延伸。那麼,對於今天中國來講,該怎麼解決呢?
今天的中國是從城鄉二元結構轉型到完全的市場化、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怎麼做?我想,最根本的還是要依法治國。大家記著,是依靠的「依」,不是以為的「以」。
依法治國就是說,上級、下級都應該用法律的思維來看待一些問題,而不能夠上面講上面的、下面說下面的,兩者用的眼光不一樣,必然有衝突,有了衝突(就會發生)最終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就會把群眾的事情推到一邊。
另外,就是說也要注意到我們中國上訪的存在,也造成了很多群眾為了上訪而上訪、沒有道理也要去上訪的情況。李雪蓮的案件,如果從頭到尾我們的政府、各個部門、各級的領導給一個意見,法律怎麼規定那就怎麼辦,那麼這個鬧劇早就收場了。
COVtab
感謝宛江老師的演講與思考,為我們揭示電影中的三對矛盾所折射出的社會關係,也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法學知識分子對法治社會的追求。
方與圓,最早見於管仲的《管子·形勢解》之中:以規矩為方圜則成,以尺寸量長短則得,以法數治民則安。後見於《孟子·離婁章句上》中: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皆是仁政治國之道,亦為社會關係之理,都是要講規矩,放之今日這規矩無外乎是:法律與道德。
方與圓的鏡頭效果,是呈現了兩個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社會環境,城鄉的兩元結構是當下的社會現實狀況,不僅體現在地域差別、風俗習慣、生活觀念上,更體現在法治與德治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上。「知乎」等網路媒體上的不同聲音和見解,正是這種兩元社會關係衝突的真實體現,彼此很難認同也很難理解,更缺少溝通的緩衝。
當李雪蓮提著臘肉去拜見法官王公道時說,我姨家有一個表妹嫁給了陳阿大他老婆的妹妹的婆家的一個叔伯侄子,我們是親戚;十年後,當上了縣法院院長的王公道也是提著臘肉,又把上面的這個親戚關係隆重地向李雪蓮攀了一次。真實地呈現了鄉村社會關係的特徵:熟人社會。
我第一次聽到「熟人社會」的概念也是源於宛江老師,他是相對於城市的「契約社會」而言,隨後我還購買了社會學大家費孝通先生的名著《江村經濟》和《鄉土中國》送給alen做課外書備用。
在熟人社會裡,人們最愛惜是的什麼?最為遵守的什麼?
在這個以禮治(道德與人情)為傳統的熟人社會裡,雖然中國鄉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法治並不能完全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時,這樣的鄉村傳統還是大量存在的。人們最愛惜的是個人的名聲、名譽,人言可畏是熟人社會最厲害的殺人武器;最為遵守的是鄉村傳統俗成的道德倫理規範,他們往往認為心中的法要大於國家之法。這恰恰是與法律、法治不同的,無需國家權利來維持與推行的另外一種社會秩序約束。
李雪蓮的官司是法官王公道判決的,是一個合法的案例,但合法的案例卻不一定能成為合理的道德判決。誠然,道德與法律也存在著衝突。
你可以說李雪蓮是法盲,因為她不認為合法判決是對的,並一再地以告狀的方式尋求她自己心中的道德判決,這一點可以從她被派出所放回後決定找前夫當面說清楚,只要這個人說一句真話她就不告了的舉動中看出;這一點也可以從她得知市長、縣長、法院院長被罷官後,在廟宇中對菩薩說,秦玉河還逍遙法外,我是不是潘金蓮還沒有說清楚的場景中看出。
十年後,新的縣長與新的法院院長在討論李雪蓮的上告時,將她定位為三個人:小白菜、潘金蓮、竇娥。這個場景是孔夫子的書院,高堂上懸扁額:聖學昌明。劉震雲編劇和馮小剛導演真是用心良苦啊!
夫子在《大學》中講: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之「無訟」一章中講: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單靠制定若干法律條文和設立若干法庭,重要的還得看人民怎樣去應用這些設備,更進一步,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還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單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鄉,結果法治秩序的好處未得,而破壞禮治秩序的弊病卻已先發生了。先生的話語雖然是處於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但至今依然有著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李雪蓮對法院院長、縣長、市長說她今年不再告狀了時,他們很好奇這個難纏的鄉村婦女為什麼一下子想通了?當他們聽到李雪蓮說是牛讓她不要去告狀的,大傢伙都一起崩潰了。其實李雪蓮只有這樣一頭牛與她對話,電影中有過這樣的場景。
她的假離婚變真離婚、她前夫說她是潘金蓮、她不停地告狀,這些事情在熟人社會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面對人言可畏,她活下去的動力只剩下向世人說清楚她不是、她真的不是。所以她在秦玉河死後就無法向世人說清楚自己,就只能也去死。
幾年後,李雪蓮出現在北京大都市裡,開了一家牛骨湯麵館,她終於離開了以人言可畏為特徵的熟人社會,生活在以人為本為特徵的契約社會,跳出了原來的社會環境,她也放下了內心追尋的道德判決。
法治與德治並舉已經成為治國理政的方略。那麼,那頭能夠讓李雪蓮聽它話的「牛」,我們是否思考過這頭鄉村之「牛」,應當是扮演一個什麼樣的社會角色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為父母洗腳經常被用來代表盡孝道?
※說說東北人的素質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為什麼內地沒有出現反對「普教中」的聲音?
※中國龍是個什麼生物?
※因為欠餉而死的巡撫——糧餉、官兵和流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