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細劍看起來那麼細,對砍大刀會折斷嗎?

很多人印象里,歐洲近代的細劍是根細鐵條、很脆弱,甚至有人不禁擔心這種武器跟軍刀碰撞,比如日本武士刀和中國大砍刀互砍,是不是容易折斷?但其實細劍要比同樣重量的軍刀更結實。細劍劍身的寬度大致在2.5至3厘米之間,重量在2.5磅至2磅之間。一公斤多的重量加在如此狹窄的劍身上,使得劍身的橫截面非常厚。從結構力學角度來看,這種結構要比軍刀扁平的橫截面更加耐受打擊。

同時,在物理學和鍛造技術的發展下,文藝復興時代對於刀劍結構設計和加工工藝都非常精湛。重達一公斤的細劍的重心分配合理、結構結實。上好的細劍揮舞在手裡像羽毛一樣輕盈。另外,細劍的重心往往在護手前一點的位置,輕盈迅捷是細劍的設計宗旨。這種輕型化的設計使得很多當時的女子也可以自如駕馭細劍。現代仿製的細劍往往可以外形做得很像,但是使用的手感卻無法和當年真正的細劍相比。

▲細劍護手的發展越來越完善,左側則為細劍的戰場版本——戰場刺劍

因為細劍主要的戰術攻擊動作是戳刺,為了增大攻擊範圍往往長度比普通刀劍長。一般的細劍長度至少超過一米,比較長的細劍甚至到1.3米長。根據劍術學校的要求,細劍比較合適的長度是從使用者腳到肚臍的長度,或者是使用者可以輕鬆拔出鞘的長度。和現代劍術運動一樣,手長腿長的高個子在使用細劍時有天然優勢。

▲早期細劍和晚期細劍的對比,可以看出劍身趨於纖細護手趨於複雜

細劍的劍身變化很多,早期的細劍有著全劍身的雙面鋒刃,更像狹窄的騎士劍。這個時期細劍劍身的橫截面很多甚至是圓形或者橢圓形的。之後,完全特化為刺擊武器的細劍更像一支全鋼的短矛。大部分的中後期細劍的橫截面是六邊形或者棱形,劍身只有加強結構強度的稜線而沒有了鋒刃,這個時期的擊劍技術里也出現了用手去抓取對手劍身的動作。

▲技巧是細劍術的關鍵而不是體力

如前面所說,如果和騎士大劍対磕,和自身纖細文雅的形象不一樣,細劍並不容易被磕斷。細劍稜柱體的結構保障了劍身的堅韌,即使受到重擊,劍身也不會折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很少出現細劍被折斷的情況。

當然,細劍是為了公平決鬥設計的武器,雙方的武器都應是細劍,相互戳刺而不是劈砍。讓細劍面對其他實戰武器其實是不公平的,它的劍尖很容易被對方的武器卡住,而且辛苦練就的擊劍本領將毫無用武之地。在《三個火槍手》中,使用細劍的達達尼昂就被一幫農民用大木棒打昏過,顏面盡失。可見,當時的細劍已經完全脫離實戰,成為貴族的禮器和決鬥工具,完全成為兵器中的另類。

▲《三個火槍手》的時代正是細劍風行的時代

在早期的細劍決鬥中,雙方往往會右手持劍、左手拿一件斗篷用於鉤掛對方的劍。後來有了專用的左手匕首來和細劍配合使用,左手匕首主要的功能是格擋和鉤掛對方的細劍。

▲互相用斗篷鉤掛對方的劍

▲細劍和配套的左手匕首

細劍一開始就是伴隨決鬥而生的,為了應付決鬥,擊劍也就成了歐洲紳士的必修課。紳士們可能一輩子沒有上過戰場,但是決鬥場卻很可能會上幾次。在決鬥成風的文藝復興時代,細劍術成為紳士必學之藝,劍術高超者是上流社會的寵兒,比如劍術不凡的達達尼昂就受到貴婦們青睞。

▲左手匕首和細劍的配合

而且在擊劍決鬥盛行的年代,劍術高超的女性往往可以戰勝男性,因為細劍和細劍術限制了力量的發揮更側重於技巧。如果使用軍刀決鬥,那麼更強的體力在劈砍為主的作戰動作中,就能彌補很多技術上的劣勢。所以如果在那個時代你招惹了一位劍術高超的女士,那麼建議你使用砍刀進行決鬥,用體力彌補你技術的不足。

▲19世紀的擊劍學校,此時的擊劍已經完全成為一項運動與決鬥無關了

▲在18-19世紀易學的火槍成為決鬥的主流

到了17世紀末期,由於火槍已經比較先進,而且火槍的使用要比劍術易學,所以持火槍決鬥慢慢成為主流。細劍漸漸退出決鬥場後,戰鬥功能不再重要,長度變短、劍身變得更窄、最終特化為更為細小的小劍。而小劍則成為純粹的裝飾品和身份的象徵,幾乎不具有作戰功能了。

▲小劍幾乎成為完全意義上的裝飾品和禮器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鳳翅金盔,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羽儀映松雪,戈甲帶春寒—榆園外拍
他們說日本刀砍幾個人後會變鈍,所以南京大屠殺百人斬不存在?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抗戰大刀記
被李連杰點贊!中國人穿盔甲、拿大刀參加的是什麼比賽?
北京有哪些比較專業的劍道館?

TAG:欧洲历史 | 冷兵器 | 冷兵器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