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天真了!性侵無處不在,家長不當心就是失責!

兒童性侵離我們並不遠,只是從來沒有以如此毛骨悚然的姿態被揭露在人們面前。

最令爸爸媽媽們恐慌的是,現在的環境似乎是,只要離開視線,孩子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作為家長,很多東西都得提前學習、隨時學習。有效預防和正確應對可以避免傷害發生,或將傷害降至最低。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孩子的純凈笑容、靜好歲月,必定需要我們不斷學習,負重前行。

--正文--

先來看一組數字:

據推測,未成年人中,約有四分之一的女孩和六分之一的男孩遭受過性侵犯。這意味著,只要孩子聚集的地方,無論是居民區還是學校,都有孩子默默承受著被性侵的痛苦。

五分之一的孩子在網路中遇到過性請求。

所有有報告的性侵犯案例(包括攻擊成年人的案件)中,約有70%侵犯對象是17歲及以下的孩子

性侵報告中的中值年齡9歲約20%的性侵犯受害者不滿8歲。

30-40%兒童性侵案例攻擊來自家庭成員或親屬。

多達60%的性侵來自於熟人,或曾多次嘗試希望獲取孩子父母的信任。

40%的侵犯發生在孩子之間,往往攻擊一方年齡或個頭較大。

大多數受害兒童會隱瞞這段經歷。遭受性虐待後保持沉默或曾經嘗試告訴他人卻不被相信的孩子,與一般人相比,在心理、情感、社交和生理方面會面臨更大的風險,這種障礙將一直伴隨他們至成人。

以上是來自美國的數據,在我們身邊的情形也不容樂觀:

X小學校長性侵女學生,X明星性侵男童;在某著名網站發起的的一項關於性侵害的調查中,許多成年人曝出自己童年時被侵犯的經歷,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不曾向任何人提起過。

需要提醒的是,不僅是女孩子容易受到性侵害,目前小男孩受到性侵害的比例正在逐步上升。究其原因是法律上對性侵害男孩仍然量刑頗輕,不象性侵害女孩子者嚴重的將被處以重刑。

一.不給攻擊者可趁之機

發起性侵犯的人往往通常會在潛在受害人和他們家人面前表現得很友好,參與家庭活動,贏得信任,進而獲得與孩子獨處的機會。

充分考慮到1成人+1兒童這種情況的不安全性,儘可能的讓孩子們結伴行動。

當一個年紀大些的孩子接近年幼孩子時,也需要注意,確保有至少兩個成年人在場監督。

減少孩子獨自面對任何成年人的機會,甚至是可信任的親友。

如果孩子要和他人外出,請確保他們去到公眾場合而非某個私密空間。

未成年孩子外出前請詢問有關活動計劃的細節。

孩子回家後與孩子交談,留意他們的情緒,注意孩子是否能輕鬆從容的告訴你這段時間他們是如何渡過的。

如果需要請他人幫助照看孩子,直截了當的告訴他,你和你的孩子接受過良好的兒童性侵犯教育。

二.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

施虐者會告訴受害的孩子,是他們允許侵犯的發生,如果把這件事告訴別人,他們的父母會非常生氣。

施虐者常會混淆受害孩子的是非觀。

施虐者有時會恐嚇孩子和他們家庭成員。

受害孩子通常感到害怕,害怕父母失望,害怕事件會影響家庭;許多施虐者告訴孩子這是「正常的」或這只是「遊戲」,年紀太小的孩子往往無法理解,懵懂中就相信了。

三.判斷性侵犯是否已經發生

生理方面的跡象並不多見,通常包括紅腫,皮疹或生殖區域腫脹,尿路感染或其它類似癥狀。同時精神上的焦慮也可能伴隨慢性胃痛或頭痛。

情緒或行為的變化更為常見。比如孩子突然表示出刻意迴避和抑鬱,以及莫名的憤怒和反抗。

孩子出現與其年齡不符合的關於性的語言和行為。

請注意,有些孩子遭受性侵犯後不會表露出任何跡象。

四、不要有過於激烈的反應

孩子受傷或感冒發燒,你能保持冷靜,因為對此已有心理準備並知道如何尋求幫助。對兒童性侵的也該如此,你的反應方式對本就處於弱勢的孩子影響巨大。

如果你對此事表現出憤怒或懷疑,那麼孩子的反應很可能是:

閉上嘴巴,什麼也不說了。

可能會編造出另外一個故事,而這時性侵犯已經發生。

對於你的疑問,孩子可能改變他們的描述,這會讓人感覺他們所說的是家長教的。如果日後需要通過法律解決該問題,這將非常有害。

孩子會感到更加內疚。

五、支持,支持,還是支持

如果懷疑孩子受到性侵犯,那麼你就更應該以支持的方式做出回應:

相信孩子,並且讓他們知道你對他完全信任。

謝謝孩子把這件事告訴你,表揚他的勇敢。

鼓勵孩子說出事實,但不要用誘導性的問題引導他們討論細節。詢問細節可以改變孩子對事件的記憶。如果你一定要問,可以嘗試開放式的問話,比如:接下來發生什麼了?

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比如找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和孩子進行溝通。專業指導對孩子的治療以及任何刑事起訴都非常重要。

向孩子保證,你會盡你所能去保護他們,因為這是你義不容辭的責任。

不要恐慌,有過性侵犯經歷的兒童在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妥善處理後,心理創傷可以治癒。

END

圖片鏈接:unsplash.com/photos/UYD

unsplash.com/photos/7kt

img.mp.sohu.com/q_mini,


推薦閱讀:

帶孩子已累覺不愛,是打開方式不正確嗎,求大神指點?
美國兒科學會放寬了寶寶看電視玩手機的限制?純屬誤讀
安吉麗娜.朱莉獨一無二的魅力有哪些?
父母真的只是為了孩子嗎?
白血病,你給我站住!普通父母應當了解的白血病知識

TAG:育儿 | 教育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