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號,星期一。
在這一天,美國股市忽然開始暴跌。在一天之內,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約合22.6%左右。
第二天,10月20號星期二,市場拋售的恐慌情緒蔓延到世界其他國家。包括德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等多個國家的股市均出現暴跌,其下跌幅度都在20%以上。
10月20日當天,香港聯交所宣布香港股市和期市停市四天(10月20日~10月23日),以便清理大量未完成交收。10月26日,香港股市重新開市,恒生指數全日下跌1120.7點,跌幅達33.3%,是全球股市有史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恒生指數全月下跌45.8%。
到底是什麼因素促成了黑色星期一?投資者從中可以學到點什麼?今天這篇文章,筆者就來回顧一下黑色星期一全球股災發生前後的來龍去脈,並為大家總結一點心得和體會。
要把87年的黑色星期一講清楚,我們需要先把時間軸拉回到1980年左右。
1979年8月,美國著名的商業雜誌,《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以「股票之死」作為封面發表了專欄文章。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美國在1975年被迫從越南撤軍,長達20年的越戰最後以北方的勝利而結束。1979年伊朗發生革命,伊朗君主巴列維被推翻,霍梅尼上台成立了新的伊斯蘭共和國。由於伊朗革命的影響,石油價格飆升,在一年內翻了一番,導致第二次石油危機。美國經濟深受「滯脹」的影響,失業率居高不下。
由於這些負面因素的影響,導致美國股市在60~70年代期間表現低迷,因此才會有1979年《商業周刊》那篇著名的「股市已死」的文章。讀者們需要注意的是,上圖中的標準普爾500指數是名義指數(nominal index),還沒有扣除通脹率的影響。如果我們把當時的通脹率算上,那麼股市給予投資者的真實回報(real return)簡直慘不忍睹。
當然,現在事後看的話,《股市之死》這篇文章恰好寫在了股市周期的一個低點。在那之後,美國股市很快進入了一個大牛市。
從1982年8月開始,美國股市進入了一個歷史罕見的大牛市。如果我們從1982年8月12日的股市低點,算到1987年8月25日的高點,在這短短5年中,美國股市(以標準普爾500指數計)上漲了229%,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6.6%。
這個增長率,創造了美國股市上漲的歷史記錄,比1990~2000年的大牛市,以及2009~2017年的大牛市的年增長率都要高。
1982~1987年的美國股市大牛市,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在牛市的不同階段,股票價格上漲的動因不盡相同。
如上圖所示,在牛市的前半段(1982~1984年),股票價格上漲主要來自於公司盈利的增長(EPS Growth)。但是在牛市的後半段(1985~1987年),股票價格上漲主要體現在估值倍數的上升(Forward PE Growth)。兩者之間的主要差別就在於,前者的價格上漲有基本面的支持,而後者的增長則更多的體現了投資者情緒和投機因素。
在這裡,讓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這其中的道理。
假設某公司的盈利為美股10元,市盈率倍數為10倍,那麼該公司的股票價格就為每股100元。
現在我們假設,該公司的股票價格上漲50%,到每股150元。
大致來說,造成該公司股價上升的原因可以粗粗分為兩種。
第一種,公司的盈利增長,從每股10元上升到每股15元。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估值倍數不變(還是10倍),公司的股票價格也會上升50%到150元。股民們收到的紅利(Dividend)也會增加(假設紅利率不變)。我們可以把這種股票市場稱為比較健康的、受到基本面支持的牛市。
第二種,公司的盈利不變,但是估值倍數上漲50%,從10倍上升到15倍。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公司的盈利不變,其股價也會上升50%,漲到150元。上文中提到的1985~1987年間的美國股市牛市,就和這裡的第二種情況更為接近。
為什麼說這種牛市更讓人擔心呢?因為股票估值的倍數,是一個很難用科學方法去計算和預測的東西。大致來講,估值倍數受到市場中投資者們的情緒影響比較大。如果大家都比較樂觀,對未來充滿信心,那麼股市整體的估值倍數就會比較高。但是反過來,如果大家都比較悲觀,對未來充滿擔憂,那麼市場整體的估值倍數就會比較低,即使是好公司,其股票也賣不出好價錢。
大致來說,如果我們回顧歷史,任何國家的股票市場都不可能持續樂觀,或者持續悲觀。這種市場情緒一般都會表現出一定的周期性。比如美國股市在1970年代非常悲觀,股市整體估值都很低。但是到了80年代(特別是後半段),公眾又都開始樂觀起來,因此所有的股票估值都水漲船高。對於投資者來說,其最大的挑戰就在於如何提前預判樂觀或者悲觀的情緒的到來。這無疑是非常困難的。
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當市場對於股票的估值倍數持續上升時,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即大家可能對於經濟增長和公司盈利的前景過於樂觀,有存在泡沫的可能性。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災發生的前夕,美國股市恰恰處於這麼一個狀態中:即股票牛市已經持續了好幾年,股票上漲的動因主要來自於估值倍數的增長,而非公司盈利的增長。這個時候,恰恰也是購買股票更危險的時候。
在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災發生的前幾年,另一個值得一提的背景是美元的匯率。1985年9月,美國和日、英、法、徳的政府官員代表在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秘密會晤後,聯合簽署《廣場協議》。
在該協議被公布後,美元的幣值開始持續下跌。到了1989年時,以美元指數計算的美元匯率,相比1985年高峰時下跌了40%多。因此在那個時候,市場開始猜測美聯儲是否需要升息,以應對美元過度下跌,以及美元利息率過低的問題。其他對市場造成負面影響的因素包括政府稅制的改革、美國的貿易赤字、投資組合保險(portfolio insurance)的過度濫用等。
從這場30年前的全球股災中,我們能夠學到點什麼?
1)大眾對於股票市場的判斷,往往靠不住。
當大多數人都對股市悲觀的時候,比如1979年《商業周刊》發表「股市之死」的封面文章時,在事後來看卻是一個抄底的好機會。而1987年黑色星期一暴跌之前的市場,則充滿了樂觀和看好的情緒。在股市中人云亦云的話,很可能會做出非常錯誤的判斷。
這同時表明,如果想要通過揣測公眾的情緒來進行擇時操作,獲得好的投資回報,那麼投資者面臨的是一個難度非常高的任務。主要原因在於,大眾對於股票市場的情緒,是非常難以捉摸的。有時候大眾的情緒就像六月里的天,說變就變。這就是「擇時」投資者面臨的最大問題。對擇時投資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通過百度搜索「伍治堅+擇時」進行擴展閱讀。
2)我們應該避免被過多的新聞噪音所干擾。
任何時候,這個世界上都不缺新聞。如果我們回顧80年代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國際市場可謂新聞不斷:伊朗革命,石油危機,廣場協議,等等。投資者需要具備篩選信息的能力,忽略絕大部分無關緊要的「噪音」,同時設計出一套基於證據的,真正管用的投資策略,而避免使自己成為跟著新聞轉的「無頭蒼蠅」。
3)如果一個國家的主體經濟還在,經濟增長的動力和公司盈利的基本面還在,那麼保持耐心,長期堅持投資,是可以獲得非常不錯的投資回報的。
如上圖所示,即使我們從黑色星期一之前的1986年算起,截至2017年9月,美國全債券(政府債券+公司債券)的投資回報約為每年5%(扣除通脹後的凈回報),而美國股票(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投資凈回報為每年7.6%(扣除通脹後)。
每年扣除通脹後,還能獲得7.6%的凈回報意味著什麼?就是當時的100塊錢,在30年後會變成900元。因為這是扣除通脹之後的凈回報,因此代表著其購買了上升了9倍。
從1986~2017年的30多年中,美國和全世界經歷了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2000年的科技泡沫破裂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但是一個耐心的長期投資者,還是能夠獲得非常不錯的投資回報,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美國的投資傳奇,巴菲特也經常向投資者們強調長期耐心的重要性。讀者朋友如果百度搜索「伍治堅+巴菲特」,可以找到更多的擴展閱讀。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少讀者向我們反映,希望我可以在網上開設一門公開課和大家交流金融投資方面的心得。因此我的團隊正在考慮,是否要為大家設計並提供這樣一門網上投資課。如果您對課程有興趣,或者對於課程的內容和形式有任何建議,請聯繫我們的公眾號(woodsford)告訴我們。】
伍治堅是《小烏龜投資智慧》的作者。他的新書《投資叢林生存法則》將在2018年1~2月出版。
推薦閱讀:
※屌絲唯一的紅利,再不搶就沒了
※弱勢群體我認了,但好歹給我一面「玻璃」保命
※一年攢下一套房的首付,不是那麼難!
※扒一扒我眼中的狼叫獸
※你窮,是因為你覺得金錢「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