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第七課——第四大定律動機律

人的一生,最大的意義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我思索良久,發現了一個終於讓我滿意的答案。

那就是體驗到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說真的有什麼普世的成功,那麼我認為,當你已經完全清楚了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時候,那麼就可以說,你獲得了成功。

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數人,都沒有搞清楚這一點,便永遠的消失在這個世上了。他們的內心從未有過平靜,他們對自我,從未有過真正透徹的了解。也正是如此,由於認識能力的遮蔽,他也從未真正的向世人展現過自己。

我以為,如果有什麼普世的失敗,那麼這便是最為普世的失敗。

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

幾乎每個人都聽過。那麼如何認識自己呢?他說的並不清楚。

今天,我們就試圖來闡述一下這個問題。


有一個原因,就必然有一個結果。

有一個動機,就必然有一個行為。

後者就是動機律。我們已經說過它是因果律的最高形式。

這種最高形式,有一個玄機,這個我在第四課提了一下,不知道是否還有讀者對這個玄機心心念念,如果有的話,那麼接下來可要仔細閱讀了。

我們知道,物質的全部本質其實就是因果性,一個物質,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因果集合,因果集合裡面又有別的小的因果集合,任何物質,無論你如何細分,分到最後,你都會發現它必然還是某個原因的變化和某個結果的變化相結合。比如原子核,就是質子和中子的結合,質子又是由夸克結合,這個作為我們現代人當然很清楚了。

但是作為我所要介紹的哲學來說,那個時代,並沒有這樣的科技,然而從哲學角度上,我們已經最大化的接近事實了,不過即便用今天的科技發展水平,仔細思考,我們發現還是只能把物質抽象成因果序列的集合,再抽象就耍流氓了,抽無可抽了。

所以我們可以說,直到今天我們對於物質的內部到底是如何運作的,還是不能完全的清晰。在哲學上,把它看作是一串穩定態的因果集合,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我們就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

原因始終是一種先行的變化,這種變化使後一種繼起的變化成為必然,也就是說,任何原因,都必須作用於某物,才會使得這個確定的物體身上產生一種變化,而這種變化必然是會體現這個物質的某種特性的。

也就是說,只要是某個物體,或者說物質,那麼這已經形成的一串因果集合,本身就帶有某種性質,某種物性,比如絕緣體,不絕緣體,比如不可透入性,凝聚性,堅固性,硬性,惰性,彈性等等。當某個變化作用於這種穩定態的因果集合之後,之後作為結果的變化則必然會帶有這個集合的某種特性。

我們打個比方來更形象的說明這個問題吧

比如你刀砍黃瓜,那麼黃瓜就會被切碎。你刀砍黃金,則刀可能會裂開,黃金只有輕微的劃痕。任何作為變化的原因,都必須通過某個物體,然後才會產生後續的變化,而這個後續的變化則與這個物體本身息息相關,必須與這個物體的本質相關。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識一個物質,始終是從這個物質的作用,來認識它的,作用它在身上的變化,就會產生一個帶有這個物質本身特性的變化,這個變化決定了這個物質是這種物質,而不是那種物質。然而對於這個物質的內部,我們始終是處於一片迷霧之中。這個在剛才已經論述過,除了抽象成一連串穩定的因果集合之外,已經抽無可抽了。

明白了以上的問題,我們就可以說動機律的玄機在哪裡了。

一個動機,就必然有一個行為。我們發現這個規律,它始終是在說明一個人的行為,必然有一個先行的條件在起作用,很顯然,動機是一種原因,只要一個人做了什麼事情,我們都可以問一句為什麼。這實際上就是在說,任何一個人有一個行動,則必然會有一個先行的條件,這個條件導致了這種行動,那麼根據因果律的定義,這個先行的條件必然就是一個原因。

但是這個原因,是在內部的!

這就是玄機。也就是說,在動機律這個規律之中,原因是在物質的內部出現的,如果把人看做一個因果集合的話,動機作為原因的高級形式是在人的內部的,也就是說,人先有了一個動機,這個動機如果被選擇,則必然產生一個行動。

人可以直接感受到這種動機的變化,人對於物質內部的變化一無所知,但是對人自身的動機變化卻可以直接感受到。那麼根據因果律,理解了這點,我們就可以列出這樣的一個式子:

一個外部原因變化作用在一個因果實體(物質)上,產生一個結果變化,這個結果變化必然是帶著這個因果實體(物質)的一些特性的。

一個外部動機變化作用在一個因果實體(人)上,產生一個行動變化,這個行動變化必然也是帶著這個因果實體(人)的一些特性的。

而這個特性之所以產生,正是因為這種無論是外部原因變化也好,還是外部被人所識別的外部動機也好,都是因為這些變化作用到物質之後,又繼續因為因果律,連接了物質內部的因果變化,貫穿了這種穩定的集合,這種集合的複雜度,導致了這個物質之後一系列的千奇百怪的複雜變化,也就是所謂的特性。

現在我們繼續深入考察這個問題。

在物質的內部發生什麼,我們是很難搞清楚的。

但是在人的腦子裡發生什麼,我們可能是可以搞清楚的,是可以感受到的。

我們再換一個角度來表述以上的話,通過因果律在物質上引發的變化,這種變化效果,必然來自於兩個因素,一個外部因素,一個內部因素,這種情況如果放到人身上,就是大家熟知的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我們在考察一個人的行為的時候,只要稍微理智健全的人都會這麼去考察,這也是目前公安系統辦案時需要抓住的核心問題,就是一個人的作案動機是什麼,這個動機分為兩個部分:

內部動機是什麼,外部動機是什麼

一個人做任何事情的外部動機都非常容易理解,就像物質之間的運動一樣,但是內部動機卻不好理解,因為認識能力的隱藏,還有人類本身的偽裝等等,但是相對於物質本身來說,好在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主體,同時也是一個客體。

那麼如果一個公正的人,一個聰慧的人,也就是說現在有一個哲學家,決定將自己的動機仔細剖析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動機的秘密就會呼之欲出。

然而正如第一課所說,這種內部動機的產生機制在每個人的大腦之中,不是可以拿出來做實驗給大家看的一個東西,因此這個無法證偽,因此只能靠信。

那麼如果你相信我是一個公正的,聰慧的,並且充分有著哲學家的精神的人,你就可以繼續閱讀下去,我將說出動機產生的秘密,而你所要做的只有兩個,一個是信,一個是不信。這個我在開篇的第一課其實已經開宗明義了,主要是就是為這裡準備的。

到此,我就把真正哲學的普及難點已經全部說明完畢了。

物質的內部,我們只能通過打開,然後不斷通過作用去了解,但是我們作為人這種特殊的物質生命,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我們的內部是如何發生因果關係的,那麼從這個角度,如果不斷的挖掘自己的內部關係,那麼一樣可以領悟世界的本質,和生命的真諦。這也是一切向內求的宗教也好,哲學也好,我認為最有科學精神的哲學解釋。

這裡我也要說一句,熱愛王陽明心學的,它的原理,我在以上的論述中,也已經盡極大可能的表述清楚了。如果還沒有清晰領會以上極具科學精神論述的讀者,那麼我的建議是你再讀一遍。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開始介紹動機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在說明這個艱難的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對我們的大腦,也就是我們的意識,做一個簡要的論述。

首先,我們要問這樣的一個問題。

一個人,是如何成為他自己的?或者說,人是如何感知到他固有的自我的?

實際上完全是作為一個想要的人。你現在馬上閉上眼睛自我觀察,你就會發現,你總是在想要什麼。或者不想要什麼。想要的表現:如渴望、努力、願意、要求、嚮往、希望、愛好、愉悅、歡呼等等;不想要的表現:如厭惡,逃跑,害怕,憤怒,憎恨,悲哀和痛苦等等。

你只要產生了一個情緒,那麼這個情緒則必然要驅動你做某些事情,這些情緒或者說感受,讓你感知到自我,事實上我們仔細考察一下也會發現,如果我們要描述某個人,我們也是在描述他的這些想要和不想要。例如《史記》里描述《項羽本紀》這一章的描述: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 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無非就是在說,項羽這個人先學習寫字結果不行,又去學劍,結果又不行,於是叔父項梁就非常生氣了。項羽說:寫字,能寫名字就行,學劍,一個人就可以低檔我,這些都不值得學,必須要學可以抵擋千軍萬馬的本事。於是項梁就教他兵法。項羽很開心,結果剛學點皮毛,知曉了點意思,又不肯學了。本來以為是個半吊子,後來秦始皇遊覽會稽郡,項羽和叔父一起去看熱鬧,項羽說,這個人,我可以取而代之。叔父捂住他的嘴說,不可胡說,會滅族的。但是因為這件事,叔父認為項羽不是凡人。再加上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能勇氣都超於常人,即使是吳中當地人的年輕人都很畏懼他。

你們看這個描述,主要就是描述項羽這個人想要什麼,如果沒有這個想要,那麼項羽就不能成為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能勇氣這些都是一個人的條件,基本素質,但是真正成為他的,就是他的想要,他的慾望,他想要取而代之。

讀者如果還是覺得好像無法理解,可以去找更多的例子,或者找個朋友問問,讓他描述一下你,看他是怎麼描述你的,就能清楚,當我們確定一個人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描述他的慾望,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所以我們發現,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裡面,作為它自我的部分,就是想要和不想要,我們可以把這個歸結為一個詞,也就是慾望。正是因為感受到這種慾望,我們才認識到自己。慾望是我們之所以是自己而不是他人的根本原因。

有人可能說,胡扯,我看很多人慾望跟我一樣,我們都喜歡錢,我們的慾望就是錢,這難道是說我們都一樣嗎?那我倒要問問你,你是真的愛錢嗎?還是愛錢能帶來的背後的東西。我知道有一個真正愛錢的那就是歐也妮葛朗台,一個文學史上經典的守財奴,看著金幣就很舒服的人,你是這樣的嗎?不一定。你可能會拿錢去供養家庭,你可能拿錢去做公益改變社會,你可能拿錢去買豪車,你可能拿錢去泡妞找美女,花錢的方式太多了,賺錢並不代表你的慾望,花錢才代表的你的慾望。

所以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裡面,最根本的就是慾望。

如果我們從動物身上考察,我們就會容易發現這一規律,貓喜歡吃魚,狗喜歡啃骨頭,猴子喜歡吃香蕉水果,牛吃草,老虎獅子吃肉等等。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習性,這些習性歸根結底都是某種想要,無論是環境的要求,食物的要求,繁殖的要求等等。

在動物身上,由於其沒有理性,總是被困於較為單一的因果鏈之中,局限在當下的這一刻,因此對於動物的行為判斷,我們基本上是比較精準的,一隻狗無論任何時候,什麼情況,哪怕它可能已經生病了,但是只要你回到家,它都事必會跑出來迎接你,這種精準的絲毫不會出錯的情況,正是它的這種單純的慾望所實現的,這種慾望最為直接的成為了我們的內在動機。

但是人則不同,人除了這種固有的想要,也就是自我意識,還有認識能力,也就是思維,這種思維也在我們的意識之中,我們把這種認識能力,稱之為他物意識。

也就是我們感性,悟性,理性,三種認識能力。這三種認識能力的唯一作用就是去捕捉外面的事物,也就是捕捉外部動機。動物沒有理性,因此貓看到老鼠就要撲上去,狗看到骨頭就要上去啃。人因為有理性,可以抽象的理解外部事物,在獲取識別外部動機的過程上,比之動物有著更長的反應鏈,這種反應鏈可以超過時間和空間,超越過去,現在,未來。

比如一個人可以因為看了某本書獲得某種觀點,因此產生了某種動機,這種動機被識別,被理性所抽象領悟以後,儲存起來,在某個恰當的時刻,與自己慾望也就是內部動機相結合,最終被選中,產生了一個行動。又比如一個人可以通過暢想未來的情況,比如想像到子孫後代的福祉,從而結合自己的慾望比如希望子孫後代能夠幸福的這種願望,從而慷慨赴死,犧牲小我成全大我。

人的外部動機,可以通過認識能力,產生於當下,過去,未來。然而最終這個人會做什麼樣的行為,則必須經過自我意識里的慾望進行識別,進行選擇,哪種更符合,便會選擇哪種。

到此,我們就基本上說清楚了,人的動機選擇過程。可以稍微總結一下:

人的外部動機,實際上是他物意識也就是認識能力通過對外物的識別,形成在自己的思維中。

人的內部動機,則完全取決一個作為一個想要的人,自己的慾望是什麼。

明晰了這個,我們就會發現,世界上的多數人,即便是善於思考的人,他始終是作為一個他物意識的存在,自我意識那固有的想要,除了食色性也,還有基本的排泄之外,幾乎從未再過多的尊重它的意見。思維的複雜,認識能力的增長隨著人生進程,越來越不把自我意識放在眼裡,越來越認為自己是主要的,再加上社會上的各種思想的束縛,特別是當認識能力的停滯後,也就是生活穩定,工作穩定,不再開始進行學習之後,這個人就前所未有的固化了,固化在自己的認識能力,也就是他物意識之中,我們說這樣的一個人,就是一個高級人工智慧罷了,能夠完成各種社會上交代他的任務,承擔各種社會角色所必須承擔的責任。

而他的那點可憐的自我意識,則被擋在那強大的認識能力之下永世不得翻身了。

關於這些問題的闡述,可以寫很多篇文章,隨意發散都是可以寫成一篇長文,然而我們還有更加重要的任務,所以就不在此多廢筆墨了。

通過以上頗為艱難的闡述,我相信已經在讀者的腦海中構建了這樣的一種印象:

無論是物質世界的因果變化,還是人類的動機行為變化。它的發生過程和規律都是一模一樣的。一個物質發生了某種變化,這種變化之所以帶有這個物質的某些特性,是因為一個內部因素,還有一個外部因素。同樣的,一個人,有了某種行為變化,這個行為變化也帶有這個人的特性,也就是所謂的性格特徵,這個行為變化,也是因為一個內部因素,還有一個外部因素造成的。

那麼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問一句,動機律何以可能?也就是什麼讓這一切發生的,那麼如果已經讀過第六課,對自然力的闡述還有印象的讀者,就能很自然的說出來,必然也是因為自然力。也就是某種力量貫穿整個動機律的發生,就像自然力在因果變化中彰顯自身一樣。這種力量在物質身上我們叫做自然力,在植物身上我們叫做生命力,在人類身上,我們叫做什麼呢?

這個答案,就是意志。

說到這,我們的本體就引出來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能明白自我意識的本質,也就是這些所謂慾望,它的根本就在於對於這種力量的感受,地球受到太陽的引力因此旋轉,水受到重力往下流,氧氣遇到熱就會燃燒,這些都是其中內部因素的自然力在作怪,被這些自然力所貫穿的變化形成了這些現象的特點,每個現象存在一種無法拒絕的想要,人之所以會有慾望,無非就是對這些想要的感受,而物質世界沒有自我意識,則感受不到這些想要,只是按照各種自然力所形成變化進行表出罷了。

如果我要打個比方的話,那麼可以用公司來作比喻。

任何公司的核心目的就是盈利,就是要賺錢,如果一個公司不賺錢,那麼就要死亡,要倒閉。一個公司的領導者,所做的全部事情無而非是對於錢的感受,也就是對於錢的想要,錢在哪,去哪找錢,怎麼賺更多的錢,然後通過自己的認識能力,去實現這些感受,實現這些想要,也就是慾望,從而把更多的錢賺回來。公司的所有業務,所有部門,都是在為金錢的流動而做服務,一家好的公司,就是通過提供好的產品也好,做優質的服務業好,其本質都是在為錢而服務,這個過程做的越好,錢也就越來越多,這個公司也就越來越偉大,任何公司都有自己的基因,自己的核心價值觀,這些價值觀,也就是本質上也是為了某種特定的錢的流向方式而演化出來的,不同的服務方式,會誕生不同的價值觀,但歸根結底,一個公司所體現的還是錢的流動,這種流動越大,越穩定,那麼就會越賺錢,錢在一切經濟活動中彰顯自身。

一個創業公司,只要被資本投了,那麼這個錢就變成了某種力量貫穿到這個公司來,而資本市場也有不同的公司,這些不同性質的資本,投入到某個公司,那麼這個公司就會帶有這種資本的性質,雖然錢都是一樣的錢,但是由於聚集錢的方式不一樣,就像自然力的聚集方式不一樣就產生了不同的物質一樣,不同聚集錢的方式也就是業務模式性質的不同也會導致公司的不同,這種不同通過資本的意志,也就是錢流向不同的創業公司,影響著這些創業公司的血液,基因,價值觀,就像配種一樣。

因此一個人,它的自我意識,實際上就是對於這種力量,也就是一種意志的感受,這種意志的本質是一樣的,但是由於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則會表現出不同的特性,在人類的這個群體之上,會有一些共性和基本的行為,但是每個人實際上都是不同的,這是因為意志在每個人的身上,表出的時候,都受到這個人的各方面的也就是作為一個因果集合的內部性質所感染,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基因的不同,基因的不同,這種意志的聚集方式就有所不同,比如身體狀況不同,感性能力不同等等,這就像一個石頭一樣,天下的任何石頭,都是一樣的,但是由於形狀各異,對其作用同樣的變化比如擊飛,這個石頭的行為也就是飛行軌跡也會完全不同,但是石頭的物性則是一樣的,同理,人類的習性也都是相同的,但是由於身體各方面的差異,再加上認識能力的不同,那麼自我意識感受這種力量所形成的慾望,則會各有不同。

自然力在因果變化中彰顯自身,意志也在人類的行為變化中彰顯自身,同樣的自然力,在不同的物質上,這一彰顯過程所體現的結果變化,會截然不同,同樣的意志,在不同的人身上,這一彰顯過程所體現的結果變化,也會截然不同。

說到這裡,你也隱隱約約感覺到了,與其用什麼自然力,生命力,意志作為區分,不如說,這一切都是意志,無論是物質世界,還是人類世界,整個世界之所以存在的本質——

就是意志。

意志貫穿於整個世界,在整個世界的一切變化中,展現自身。

那麼,恭喜你,我們已經走完了現象界,來到了意志的世界。與現象界的豐富多彩矛盾對立不同,意志界則是非常單一明了清晰統一的,意志就像一個底色一樣,永遠藏身於豐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不生不滅,也不會變化,它使一切變化成為可能,但是並不是導致變化的原因,它永遠在一切變化中展現自身,彰顯自我的存在。

所以,世界是矛盾對立統一的。它在現象界矛盾對立,它在意志界統一。

到此為止,認識論的部分就基本闡述完畢,下一節,我們將要開始本體論的闡述。不過在此之前,我會寫幾篇總結回顧,幫大家梳理體系,整裝上陣,從而可以輕輕鬆鬆的對我們的現象界,對這個我們所愛的,豐富多彩的世界,說一聲再見!然後進入意志界看看,看看這個簡單,統一,卻又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世界,到底有些什麼,它是如何與我們這個世界重合著並發揮著自己獨特的作用的。

推薦閱讀:

語言、思維與身體——二、三
弗洛姆:我相信
假如你在死後有一次復活的機會,條件是和全知的上帝遊戲並獲勝。你會選擇什麼樣的遊戲?
上帝存在的證明在哲學史上的地位是怎樣的?
叔本華: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有獨立思考的人

TAG:哲学 | 科学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