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總有人在偷偷行善

有位作家說,對於心地善良的人來說,付出代價必須得到報酬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侮辱,美德不是裝飾品,而是美好心靈的表現形式。

但是,有些人卻把美德當成裝飾品,雖然也在行善,卻會從中惡俗地撈一些資本回來,行善有著目的性。那麼,善良的嘴臉就變得極其醜陋。

曾經,結識一些戶外運動愛好者,每天和他們一起暴走、旅遊等等,玩得極其開心。

他們經常有活動,偶爾也會去敬老院或者聾啞學校送溫暖。

有一次,我和他們去聾啞學校,每個人手裡拎著牛奶、書本等等送給孩子們。但是,接下來的場景,卻讓我極其不舒服。

他們把買來的東西交給孩子們時,孩子們要向他們鞠躬,他們則需要擺拍幾張照片。

而孩子們的表情很僵硬,卻還要在老師的手勢中,努力地擠出笑容。

他們是在行善,卻把善行當成一種裝飾,甚至是炫耀。

行善是一件偉大的事情,但是如何行善卻與一個人的品質有關。

真正的行善,是不計個人得失,更與名利無關。否則行善,就失去了善的本質意義。

前幾天,從市裡坐拼車回家,坐在前排的是一位婚慶公司老闆。

他一直在打電話,說鄉下有一位老師特別讓人尊敬,收留了許多孤兒,還把一些家庭困難的孩子領到家裡照顧,他們婚慶公司也準備資助。

我充滿敬意而又仔細地傾聽著。

婚慶公司老闆對著話筒繼續說,這種事情你們電台必須好好宣傳,這是好事情,如果上電視的話,別忘記把我的公司也打上,藉機也宣傳一下。

本來坐在那裡,聽他講如何行善,心裡是滿滿的感動,然而最終目的,卻是借著行善而揚自家的名。

盧梭曾經說過,善良的行為有一種好處,就是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了,並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為。

倘若沒能做出更美好的行為,那麼,很難說這種行善是真正的善。而人的靈魂更談不上高尚,甚至有一些猥瑣了。

今天刷熱搜榜,被一則新聞暖到啦。

江西新余有一家小麵館,一位顧客在這裡吃完一碗面之後,掏出一千元錢結了帳。

那麼,吃一碗面,為什麼會付出一千元錢,顧客不會算帳嗎?不是的,顧客會算帳,但算的卻是良心帳。

原來,店主有個兒子先天性失明,不太會說話,生活不能自理。店老闆每天照顧生意還要照顧兒子,很辛苦。

在小吃店吃飯的這位顧客得知後,就想幫助店主。但他沒有聲張,只是悄悄留下一千元錢就走了。

店主發現後追出去,卻沒有追上那位顧客。

雖然後續說,有記者通過車牌號找到那位顧客,但是顧客卻不肯讓店主當面致謝,而且再也沒有露面。

又是一位行善而不肯張揚的人。

為什麼說又呢?

前段時間,溫州蘭小草的故事,感動了萬千網友。

蘭小草只是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妻子無業,兒子讀書。但他卻從2002年開始,每年固定捐出二萬元錢幫助他人,整整堅持了15年。

他年年捐款卻從不露真容,即使是記者圍追堵截也能躲過,即使是被評上十大傑出慈善人物,也不肯出席在頒獎台上領獎。

也許有人會說,他捐款會不會是因為他開診所有錢呢?

據說,他捐出來的錢,並不都是百元大鈔,還有皺巴巴的零錢。

他只是開一家小小的診所,平時還要關照一些孤寡老人等等。但是,這種善行,他卻堅持了十多年,直到去世時,人們才知道,蘭小草原名叫王珏,只是一名鄉村醫生。

蘭小草真的就像一棵草,默默無聞卻溫暖無數人。

當我們抱怨這世界太冷漠的時候,而隱性的善良卻每天都在上演,也許離我們很遠,也許就在你身邊。

有位作家說過這樣一句話,衡量一個人真正的品質,要看他在知道永遠也不會被人發現的情況下做些什麼。

他們是品質高尚的人,不但做善事,而且還極力隱藏不張揚,這種隱性的善良,是人性中最高級的一種表現。

行為善者,由內而外散發著一種美,也許不耀眼但卻很暖心。

我的朋友講過一個故事,他說這輩子都不會忘記。

那年他八歲,和母親回老家探親,但在臨上車時,母親的錢包被偷走,幸好車票揣在他衣兜里,母子才得以上車。

但是,兩天一夜的行程,卻沒錢買飯吃。

母親嘆著氣,一邊勸他忍忍,一邊不停地給他接水喝,周圍旅客每到飯點時就吃各種食品,而他的肚子咕咕地叫著。

倔強的母親不允許他看別人吃東西,更不允許他喊餓。他委屈得直抹眼淚,後來就睡著了。

醒來時,發現懷裡塞著一袋麵包和兩袋香腸,他偷偷看向母親,母親也疲憊地歪在那裡睡著了,他迅速扯開袋子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母親醒來嚇壞了,一邊警惕地搶過食品袋子查看,一邊訓他,不能隨便吃別人的東西。

他哇地一聲哭出來,媽,我餓。

為了不吵醒旅客,母親只好又遞給他。

那一路,母親再也沒有合眼,而是緊張地盯著他,生怕發生什麼事情。然而直到下車,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

雖然母親在下車前,主動詢問是誰給的食物,但周圍旅客都只是搖頭。

他說,此生吃過最美味的麵包和香腸,就是在火車上。

善良才是一種內在行走的力量,它總是在不經意間,就能出現在需要幫助的人面前,表達自己的善意,然而又掩去善良的光芒。

讀者們也許還會記得,杭州圖書館裡,那個讀書之前,認真洗手而又認真讀書的老人嗎?

曾經,我們都以為他是一位拾荒老人,生活一定落魄不堪,然而現實生活卻不是這樣的。

老人名叫韋思浩,六十年代畢業於杭大中文系,退休前曾是中學的一級教師。老人有關心愛護他的子女,有房還有退休金,完全可以過正常的很滋潤的生活。

但是,老人卻沒有享受,不僅匿名捐出自己的退休金,還以拾荒掙錢,繼續資助貧困學生。

面對子女誤解和窘迫生活環境,老人卻沒有動搖那顆行善的心。直到後來,老人遭遇車禍離世,身份才被揭開。

許多受助者並不知道,這位每天穿行在城市間,以拾荒為生的老人有著多麼高尚的靈魂。

善是理性的,沒有人強迫誰應該行善或者不行善。善也是感性的,源於內心深處良知的指引,讓人不自覺地就想做。

理性與感性融合在一起的善舉,便是人性中最高級的隱善,不張揚,不浮誇,遵循內心,默默堅守自己的高尚品行。

別說人世間冷漠。

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總有人在偷偷行善,就像春天裡的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悄悄地播撒在人世間。

代連華,多家平台簽約作者。感性的情感專家,理性的勵志寫手,您身邊輕鬆幽默、可信賴的知心朋友。公眾號:麥克說說(ID:maikeshuoshuo)微博@代連華69。如果你也想成為有書的專欄作家,歡迎投稿至郵箱:tougao@youshu.cc或添加微信:youshuyc,僅限原創首發,稿費從優。

組隊對抗惰性,每周共讀一本書

拆解書中精華 | 語音領讀讀 | 每日讀書打卡 | 每周隨筆

各大應用市場搜索下載『有書共讀』APP立即體驗

推薦閱讀:

99%的善良,發生在你看不見的地方
在這樣一個世界上,我不建議任何人做好人
你的低品質善良,正在毀掉你的幸福
善良,不是讓你一味地遷就

TAG: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