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濟錄》—無依道人
【師示眾云:「如今學道人,且要自信,莫向外覓,總上他閑塵境①,都不辨邪正。秖如有祖有佛,皆是教跡②中事。有人拈起一句子語,或隱顯中出,便即疑生,照天照地,傍家尋問,也大忙然。大丈夫兒,莫秖么論主論賊,論是論非,論色論財,論說閑話過日。」
「山僧此間不論僧俗,但有來者,盡識得伊,任伊向甚處出來。但有聲名文句,皆是夢幻。卻見乘境底人,是諸佛之玄旨。佛境不能自稱我是佛境,還是這個無依道人乘境出來。若有人出來問我求佛,我即應清凈境出;有人問我菩薩,我即應茲悲境出;有人問我菩提;我即應凈妙境出;有人問我涅槃,我即應寂靜境出。境即萬般差別,人即不別。所以應物現形,如水中月③。」
「道流,爾若欲得如法,直須是大丈夫兒始得,若萎萎隨隨地,則不得也。夫如?(xī)嗄(shà)之器,不堪貯醍醐。如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隨處作主,立處皆真。但有來者,皆不得受。爾一念疑,即魔入心。如菩薩疑時,生死魔得便。但能息念,更莫外求,物來即照。爾但信現今用底,一個事也無。爾一念心生三界④,隨緣被境,分為六塵。爾如今應用處,欠少什麼?一剎那間便入凈入穢,入彌勒樓閣,入三眼國土⑤,處處游履,唯見空名。」】
(1)譯文:
臨濟禪師指示門下修行者說:「現在的學道人,一定要自信,不要向外尋覓,總是攀緣於前人的言語文字,完全不能辨別邪正。假如有祖師有佛陀,也都是經典上的文字言句。若有人拈舉起一句古則公案,或隱或顯地說出來,你們馬上就生起疑心,迷惑不解,向外道傍門詢問,茫然不知所為。大丈夫們,不要這樣論王論賊,論是論非,論美色論錢財,論說世間閑話虛度光陰。」
「我這裡不論僧俗,只要有修行者來,我都能辨識他的意思,不論他從什麼地方來。只要有聲音、名目、文字、言句,都是夢幻不實。我只看到能夠主宰外境的人,這是三世諸佛的玄妙幽微的根本意旨。佛的境界不得自稱『我是佛的境界』,還是這個無依道人主宰外境出來。如果有人出來向我求佛,我就以清凈之境出來相應;有人向我求菩薩,我就以慈悲之境出來相應;有人向我求菩提,我就以清凈微妙之境出來相應;有人向我求涅槃,我就以寂靜之境出來相應。外境雖有千差萬別,人卻只有一個。所以隨應萬物而顯現各種形相,猶如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各位學道人,你們若是想要得到真正見解,必須具備大丈夫的氣概才可以,假如是畏畏縮縮的樣子,則不能得到。就好像陶瓦器皿不能貯藏醍醐一樣。若是大器量之人,就要絕對不受他人的迷惑。能夠在一切處做主宰,立足之處都是真實。無論什麼外境侵入,都不能接受。你們只要一念之間有疑心生起,就是邪魔侵入心。若是菩薩起疑念,生死魔就有機可乘。只有停息馳求之念,再不要向外追求,萬境來時便能以智慧之光照破。你們只要相信此刻正在作用著的,此外什麼事也沒有。你們一念之心生三毒,隨緣真如受外境影響,被六境分為六塵。你們現在的應化作用之處,還欠少什麼呢?一剎那間便入於凈土,入於穢土,入於彌勒的樓閣,入於三眼國土,到處遊行步履,只見諸法空相。」
(2)注釋
①閑塵境:禪林用語。指無意義、無價值之外在諸條件;尤指無用之文字、言語。文字屬於色塵之境,言語屬於聲塵之境。
②教跡:指教法之蹤跡。《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一中載:「是以如來教跡,隨宜三藏九部乃至十二部經,分流道化,隨信深淺故,說眾經典。」
③應物現形,如水中月:指佛之法身隨機應現,猶如水中之月,無有障礙。語出《金光明經》卷二:「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④心生三界:指貪慾、嗔恚、愚痴三種煩惱。《少室六門.悟性論》中載:「三界者,貪嗔痴是。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痴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
⑤三眼國土:語出《華嚴經》卷六十五:「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三眼;彼有比丘,名曰善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