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失敗到無人問津的產品,居然都是「蘋果」推出的

毫無疑問,蘋果公司可能是當下最偉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從 Mac 到 iPod 再到 iPhone 和 iPad, 這些飽含著創新元素的產品都從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整個科技行業。

但即使曾經做出了那麼多優秀的產品,蘋果也不是次次都能成的。有那麼一些硬體、軟體和服務,或因為定價過高,或因為功能沒有競爭力,而最終被掃進歷史的塵埃里。

本文將以時間先後次序,回顧一下蘋果曾經推出過的失敗產品。通過這篇文章,你或許能發現蘋果的「另一面」。

Apple III

Apple III 可能是蘋果歷史上的第一次失敗。當時的蘋果還是個人電腦領域的老大,而他們希望藉助 Apple III 進軍商業市場,並最終由它取代 Apple II.

可惜的是,Apple III 本身就是一台問題多多的機器。史蒂夫·喬布斯在設計時要求 Apple III 不能加入任何散熱風扇,因為他覺得風扇「既吵鬧又不優雅」;但這直接導致了各種因為散熱不佳而出現的問題。有些用戶反映機器長時間運行後出現花屏,軟盤彈出後都「融化」了;還有的機器由於過熱導致晶元從主板上脫落,而蘋果建議這些用戶將機器抬起六英尺後自由落體,以讓晶元歸位。

除此之外,軟體方面的問題也非常嚴重。Apple III 的系統非常不穩定,很容易在使用「保存」功能時死機,同時特地針對 Apple III 開發的軟體也少之又少。早期的 Apple III 機型中還加入了實時時鐘功能,但由於時鐘晶元問題,使用不久之後就無法工作,這使得蘋果只能在後期宣布取消這一功能。

蘋果對 Apple III 寄予厚望,還包下了整個迪士尼樂園進行大張旗鼓的發布宣傳;但以上的種種缺陷讓 Apple III 最終聲譽掃地,蘋果為其虧損了將近 6 千萬美元。

Lisa

Apple Lisa 是歷史上第一台採用圖形用戶界面的個人電腦,與它的交互方式同樣出名的,或許是喬布斯用他女兒的名字為其命名的軼事 —— 儘管蘋果當時解釋為「本地集成式系統架構」(Local Integrated Software Architecture).

Lisa 不僅首先將滑鼠帶到了大眾眼前,並且其的硬體配置和一些功能特性,比起後來的 Macintosh 還要更為先進。但是由於系統軟體所需的資源過多,Lisa 的處理器難堪重負,從而導致電腦的運行速度被極大地拖慢。

但最直接影響 Lisa 銷售的原因,恐怕還是價格過高。當時一台 Lisa 要價 9,995 美元(相當於如今的 24000 美元),比起價格低廉的 IBM PC 來說,實在是毫無競爭力。

蘋果在後期推出了改進型號 Lisa 2, 用 Macintosh 上使用的 3.5 寸軟盤替代了穩定性不佳的 5.25 寸 Twiggy 軟盤,同時為了縮減成本砍掉了一半的 RAM.

再後來,隨著 Macintosh 的成功,蘋果將這些沒賣出去的 Lisa 2 裝上名為 MacWorks 的模擬程序,改名為 Macintosh XL 重新上市 —— 也算是以某種方式延續了一會兒生命。

Apple Newton

Newton 系列掌上電腦是當年蘋果 CEO 斯卡利麾下的「力作」,他甚至還為其發明了一個新短語:個人數碼助理,也就是 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雖然同類產品之前也推出過,但是 Newton 是其中第一個內置手寫識別功能的。這在當時也算得上是創新之一。只是,在首款 Newton 發售之後,人們發現它手寫識別的準確率實在是低得離譜,遠未達到預期水平。

儘管後期的型號手寫識別率有所加強,但也已經於事無補了。顯然,像 Palm 這樣的後來者比蘋果更懂得做 PDA.

Macintosh TV

可別認錯了,這可不是 Apple TV! 這是一台貨真價實的 Mac, 但它加入了電視功能,可以收看有線電視。它甚至還附贈了一個遙控器!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可以邊用電腦邊看電視了?問題就出在此,它並沒有很好地將兩者結合起來。你既不能在小窗口中看電視,也不能將電視錄製成數碼影片。

這詭異的結合產物總共只生產了 10000 台,這也讓它變得極其稀有。

eWorld

你肯定知道 iCloud, 你或許知道它的前身 MobileMe 和 .Mac, 但你不一定知道 eWorld.

它是蘋果在 1994 年啟用的一個互聯網服務,形式類似於美國在線和瀛海威,即同時提供網路接入和內容服務。

eWorld 的客戶端界面被設計成一個在線小城鎮;而論壇、新聞以及電子郵箱等功能被視為一幢幢建築物。eWorld 還提供了一個互聯網瀏覽器,同時也支持在線技術服務等功能。

這種直觀的用戶界面在當時被視為是一種創新,但是由於缺乏足夠的宣傳預算,以及比起競爭對手來說較高的收費標準,僅支持 Macintosh 等原因,eWorld 的用戶數量遠低於其他平台,最終運行了兩年不到就關門大吉。

PiPP!N

也許你曾經在各種場合聽說過「蘋果推出過一台叫 Pippin 的主機,試圖攻佔客廳,但最終無功而返」的故事,但事實可並沒有這麼簡單。信不信由你 —— 蘋果從未推出過任何名為 Pippin 的設備!

但這並不意味著蘋果與它毫無關係,Pippin(又被叫做 PiPP!N)是蘋果當年推出的一個開放多媒體平台。本質上 PiPP!N 就是一台沒有硬碟的 PowerPC Macintosh 電腦,因此每一張 PiPP!N 用的 CD-ROM 軟體中都存有一份精簡版的 Mac OS 系統以讓其正常運行。同時,PiPP!N 還內建了互聯網功能。

蘋果設計並研發了這個多媒體平台,但從未打算生產任何基於該平台的設備。蘋果的計劃是,將 PiPP!N 作為一種行業標準授權給不同的廠商,以此擴大市場份額。但實際上拿到授權並生產了 PiPP!N 設備的公司,有且只有萬代(Bandai).

在日本地區,萬代將這台設備稱為「Bandai PiPP!N ATMARK」, 而歐美地區則是「Bandai PiPP!N @WORLD」。作為一台「多媒體家用設備」,PiPP!N 的機能並不比同期的遊戲機強大;而混亂的功能點以及缺乏吸引力的遊戲軟體陣容,加上毫無競爭力的 599 美元起售價,萬代的 PiPP!N 計劃很快遭遇了營銷上的失敗。據稱,鍵盤與 Modem 等外設的生產量都要比設備本體來得多。

喬布斯在 1997 年回歸蘋果之後終止了一切 Mac 相關兼容機的授權,其中就包括 PiPP!N. 萬代也於同年停止了所有設備的生產以及銷售。

Apple USB「冰球」滑鼠

這個圓圓滾滾的滑鼠隨著 iMac G3 一同問世,iMac 大獲成功,而這個滑鼠的評價卻並不理想。大部分人認為其小巧圓滑的造型難以握持,很容易滑手;有時甚至用著用著,整個滑鼠就轉了個個。

它普遍被認為是最難用的蘋果滑鼠,即使是在 Magic Mouse 出世之後。

PowerMac G4 Cube

即使從現在來看,PowerMac G4 Cube 仍是在工業設計上宛如藝術品的一台電腦。它同時也在最大程度上體現了喬布斯的審美觀:極簡主義的設計,小巧玲瓏的機身(機箱本體是一個邊長 8 英寸的完美立方體),同時沒有內建散熱風扇 —— 這回真的足夠地「優雅」了。

當然,站在設計的角度上來說,PowerMac G4 Cube 是成功的:它甚至還被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收為藏品之一。

但是,這台電腦的定位非常模糊:蘋果希望將其安插在消費級與專業級之間的中端市場,但在提供相近配置的基礎上,它要比 PowerMac G4 貴上 200 多美金。很顯然,普通消費者不會願意為了工業設計花上數倍的價錢,而專業用戶則更青睞於能夠自由擴展且提供散熱系統的傳統機箱。

PowerMac G4 Cube 的銷量遠低於蘋果預期,最終宣佈於 2001 年,也就是發布一年之後,無限期停產。Mac Mini 或許能被視為它的「精神續作」,只是 Mini 的定位(入門級)顯然要更加準確。

XServe

蘋果在喬布斯回歸之後向來以面向消費者的產品聞名,但其實他也曾有打入企業級市場的野心。

Xserve 是蘋果的機架型伺服器產品線,運行 Mac OS X Server, 於 2002 年推出第一代產品 Xserve G4.

Xserve 的技術不可謂不先進,第一代 Xserve 是首款在如此高密度的機箱中引入雙路 Unix 伺服器系統的伺服器產品,同時也是首款採用 DDR SDRAM 內存的 1U 伺服器。蘋果也在不遺餘力地宣傳 Xserve 系列的的高性價比。

然而,蘋果畢竟還是一家以個人消費者產品為主的公司......面向企業的業務並不是他們所擅長的。Xserve 較為單一的產品線很難滿足不同商業客戶的需求,這也使得蘋果很難在這一領域與那些老牌伺服器廠商競爭。

Xserve 伺服器最終宣佈於 2011 年 1 月 31 日起停止銷售,喬布斯在給一位網友的回信中稱 Xserve「幾乎沒有人買了」。

iPod Hi-Fi

在 iPod 系列還火熱的年代,有不少廠商圍繞著 iPod 推出了各種配件產品,其中就包括一些 iPod 音箱。而蘋果後來也坐不住了,自己設計並製造了這款 iPod Hi-Fi.

iPod Hi-Fi 是一款專為 iPod 設計的單體立體聲音箱,可以兼容眾多使用 30-Pin 介面的 iPod;在播放音樂的同時還能為 iPod 充電,以及通過 Apple Remote 遙控操作。

其實就產品來說,iPod Hi-Fi 算不上徹底失敗;但是其售價確實比第三方廠商的 iPod 音箱高了不少(上市時的定價為人民幣 3,600 元),而且第二年蘋果就推出了 iPhone, 為了讓產品線更為專註,表現平平的 iPod Hi-Fi 就不得不讓路了。

不過,蘋果在今年又靠 HomePod 回到了音箱領域,且看這回的表現如何吧。

Ping

Ping 是蘋果在社交領域的首次嘗試,這是一個基於 iTunes 的社交網路,一切圍繞著音樂進行。用戶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關注最愛的藝術家,並且與好友圍繞音樂進行互動。

當然,既然出現在這篇文章里,那就意味著 Ping 的結局並不喜人 —— 它在 2012 年九月底正式停止了服務,並在新版 iTunes 更新後徹底消失。

Ping 失敗的原因,總歸來說就是三個字:「沒人用」;而沒人用的原因,或許是這個社交服務還不夠「社交」。

用戶所做的一切都必須圍繞某一首歌或者明星的動態,而且即使你分享了一首歌,其他用戶也不得不去購買才能聽 —— 否則只能試聽數十秒而已。

更關鍵的是,Ping 過於封閉,與 iTunes 緊密相連,用戶也很難導入其他平台上的好友。

Apple Music 的 Connect 功能似乎和 Ping 很像,但這次蘋果決定專註於藝人和粉絲之間的互動,野心要小上很多。

少數派出品的私家課「人人都需要的效率必修課」現在正在進行 5 折優惠中,領取優惠券後即可以 34.5 元購買原價 69 元的私家課。在這裡 領優惠券 後 前往購買>

推薦閱讀:

用 Mac 做網頁設計的優點有哪些?
想嘗試蘋果的產品,該怎麼入手?
給蘋果手機貼膜買套是很蠢的行為么?
蘋果產品中使用的白色,具體屬於哪種白色呢(RGB/CMYK)?
MacBook Pro/Air 國內用的插頭為什麼是兩頭的?

TAG:苹果公司AppleInc | 苹果产品 | 苹果产品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