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琍女兒舞蹈比賽奪冠,拼爹媽的孩子才能成功嗎

1、

最近,馬伊琍的大女兒愛馬參加了全國體育舞蹈錦標賽,還獲得所參賽組別的第一名。

雖然作為父母,馬伊琍和文章對這件事特別低調。像其他家長一樣,只是全程陪同、認真又緊張地關注了比賽全程,並沒有過多的宣揚和炒作。

但從現場傳出來的幾張照片看,小姑娘身姿挺拔、動作柔韌有力,無論是氣質還是體態都讓人想稱讚。

難怪吃瓜群眾紛紛為她點贊:「打碼也看得出美!」

小姑娘這份氣質、這份努力真得豎個大拇指。要知道這個比賽可以說是國內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體育舞蹈比賽之一。

要在這樣專業的賽事上取得成績,背後都要付出難以想像的努力;而即便大家都在用「一鳴驚人」誇她,但其實小姑娘已經在今年6月的另一場比賽中贏得過一個冠軍。

想起前段時間另一個被刷了一波屏的孩子:楊陽洋。

今年10月的體操比賽中,7歲的楊陽洋參加了自由操和跳馬兩個項目,首場比賽就獲得跳馬第三名。

雖然年紀小,但楊陽洋還真有點專業派頭——對待比賽一臉認真嚴肅、賽前拒絕媒體採訪的「運動員狀態」、比賽完了才鬆一口氣。

小小年紀就能對體操有這麼強的信念感,即便作為大人也沒法小看這個孩子。

2、

有給孩子點贊的,就有各種不服氣潑冷水的:「馬伊琍女兒會跳舞、長得美,還不是因為她爸爸媽媽有先天條件?」

「楊陽洋參加的那個比賽都冠名「楊威杯」了,能不給放點水嘛」……

總之「名人」家的孩子能得獎、成功,還不是因為有錢、有名、有資源。

什麼「虎父無犬女」啦、什麼「子承父業」啦,好像這些孩子取得的成就,都是躺在爹媽的老本上唾手可得的。

看起來,無論是知名度不錯的明星馬伊琍、還是家喻戶曉的奧運冠軍楊威,他們的孩子本來不用那麼努力,也可以在父母的庇佑下更加輕鬆地成長。

但兩個孩子都用自己的實力、用賽場上的表現響亮地打了質疑者的臉——

楊陽洋5歲參加《爸爸去哪兒》時,就已經可以有模有樣地做些體操動作了;

賽場上大家都親眼目睹了楊陽洋努力專註的樣子和標準的動作,這遠比所謂的「後門」更有說服力;

而舞蹈比賽奪冠的文君竹,在報名參賽的時候更沒有人知道她是誰的女兒。

舞蹈和體操,都不是好走的路子。反覆枯燥的練習、一次次高強度的訓練,孩子要受多少罪、吃多少苦才能取得成績,身為體操運動員的楊威和楊雲不會不知道;作為演員必修舞蹈課的馬伊琍和文章也不會不知道。

很多「為了孩子好」的父母,寧願孩子把更多精力放在學英語、鋼琴這種能為升學加分做準備的事情上,也不想讓他吃這種「沒用的苦」。

3、

前段時間有個引起了很多家長共鳴的概念,叫做「窮人家的富二代」。

它向我們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很多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卻總是在用養「富二代」的方式去養孩子?

——家境越普通,就越有對孩子的「補償」焦慮。吃的、穿的、用的,樣樣都要「拿得出手」;生活、學習、學業,又見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

父母打著「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的旗幟養育孩子,結果孩子在這種構建的虛無的「烏托邦」里長大,成了沒有主見、沒有責任感、也沒有人生方向,走上社會一碰就碎的「玻璃心」。

再看看文君竹和楊陽洋,如果一定要說他們的成功是靠「拼爹」,其實也沒錯——但他們藉助的並不是父母的財富和名氣,而是從父母身上得到了支持和尊重、得到尋找自己人生方向的力量和勇氣。

與其自暴自棄地說著「反正就是追不上」、「和這種人怎麼能比」的話,不如去看看,這些父母真正在教給孩子的都是什麼——

記者詢問楊威,是否有計劃把兒子培養成專業運動員、未來以參加奧運會為目標的時候,楊威說

這是給孩子的一次嘗試,未來走不走專業化的方向,還是要看他自己。

馬伊琍在經歷家庭風波後,很拼地一邊餵奶一邊拍戲,用實際行動給所有嘲諷來了一個漂亮的反擊。對於孩子將來的打算,馬伊琍表示

自己不會給孩子定一個長遠的目標。而是會根據她的情況一步步來,隨時調整腳步。

這樣的父母無時無刻不在教育孩子:生活和未來有時候就是個選擇題,有的答案不一定是對的,但鼓勵你們去試錯!而當你們選擇了想要的道路之時,調整腳步來奮鬥。

其實未來已經預見:下一代會比我們更優秀。

很多父母三四十歲才有第一次出國機會,而出國遊學已經成了孩子暑假的標配;

我們小時候背誦古文經典是為了應付考試,現在的孩子已經有條件為熱愛去鑽研;

我們這一代的努力目標是提升生活水準、實現物質豐富,我們的孩子早早就開始思考人生和哲學。

他們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廣的視野,和更多成功的可能性——不是他長大後找好工作、好的結婚對象,而是能找到自己為之努力的方向、為之拼搏的樂趣,能夠真正為自己而活。

如果說,父母總是希望孩子的人生能補償自己的缺憾,那不妨想想,自己在生活里真正失去的是什麼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孩子總把你的話當作「耳邊風」
超級記憶術的思考
與陌生人有關的一切(3 歲到 4 歲)第二天課程

TAG:育儿 | 儿童教育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