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成問題的問題》

這是根據老舍的同名原著改編的影片。描寫的是抗戰時期大後方的生活。

拍攝手法很獨特。比如在好幾個場景里,機位擺在中央,對稱式構圖,攝影機既不拉近也不搖開,就那麼一動不動的長鏡頭拍上十來分鐘,卻不感到呆板和沉悶。全憑著情節的展開和人物的表演吸引觀眾。

採用了黑白片。仔細看來,並非是如《我不是潘金蓮》之類影片里的標新立異和討巧,確實和那個年代的生活更貼近了。特別是拍風光,有「窗含西嶺千秋雪」的肅穆和靜謐,有「桃源望斷無尋處」的迷茫和朦朧,也有「岩上無心雲相逐」的悠閑和安寧。試想一下,如果拍成彩色片的彩雲繚繞紅日西沉,那完全就失去味道了。不是簡單的黑白片的回歸,而是螺旋式上升的進步。更注意了明暗的對比和層次的豐富。其中尤大興和尤太太對話的鏡頭更是引人入勝,遠處的山,近處的屋,兩人的剪影,低沉的語調。襯托出尤大興沮喪的心境和失意的痛苦,非常具有感染力。

故事發生在40年代離重慶三十里路的一個小農場里。物產豐富卻年年虧損。主任丁務源是個八面玲瓏人緣極好的人。精通人情世故,上上下下誰也不得罪,就是正經事情做不好。記得民初軍閥譚延闓有個外號叫」水晶球「,用在咱們丁主任身上正好。儘管如此,老是不掙錢也引起了股東的不滿,派了個新主任尤大興來。尤大興英國博士出身,是個熱血青年,力圖改變現狀,大刀闊斧施行改革。卻不料英國那一套沒有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犯了眾怒。職工要飯碗和繼續討便宜,丁務源要保住主任的職位,秦妙齋要繼續騙吃騙喝,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在秦妙齋這個有知識的流氓的煽動下,鬧了一場小文革。結果是想幹事的捲鋪蓋走人,昏庸的繼續」不成問題「,皆大歡喜。

魯迅先生的名言: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曾經以正面的勵志精神激勵著人們前進。現在我們不妨也從反面解讀一下,照樣成立。

曾經有人對比中國人和西方人的不同,說是西方人更重視個體,中國人更重視群體。其實不太準確。中國幾千年幾乎都是在封建集權的統治之中,要辦成大事,自然習慣於依靠群體的力量。為了維護群體的完整,將自己融於群體之中,人們當然要重視人情練達世事洞明。慢慢的這也成為了一種學問和處事能力。成為群體里評價一個人的標準。久而久之這個標準甚至高於了做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緣比做事更重要。平庸比智慧更重要。

俗話說,人多勢眾。在中國,很少人承認真理往往在少數人手裡。是非只存在於參與事件的人數中。所以仰仗群體的力量就分外重要,這是過程。而初始的動機和最後的結果,卻往往是很私人很個體的。僅僅是為了某個人的私慾。好笑的是,由於儒家傳統的久遠傳承,人們往往在這些私慾的內核外,冠以光鮮的說辭。於是偽善也伴隨而來。所以,人們僅僅看到了過程中的群體,而忽視了目的上的極端自私。這種劣根性承上啟下,延綿不斷幾千年。直到今天,仍然在頑強的表演著。

主角丁務源由范偉飾演。演的惟妙惟肖。很注意人物細節的把握。一出場,對著穿衣鏡整容,抹一抹光鮮的頭髮,慢悠悠的繫上長衫的鈕絆,繫上最後一個鈕絆後,大拇指俏皮的往上一挑,雖在不經意間,卻有分寸。即使在最落魄的時候,蓬首垢面衣衫襤褸,見了人也不免習慣性的強擠出三分笑臉。

張超飾演的秦妙齋,留著飛機頭,西裝革履,時代感很強。語言也帶有那個時代的特點,但稍顯誇張。

殷桃飾演尤太太,一個冷美人。傻乎乎的心機。感覺像一個不存在的軀體支撐著飄忽不定的衣服,隨風蕩漾。

影片中秦妙齋和佟小姐的一段戀情,是原作中沒有的。和那個時代憤青們談戀愛的方式很像,要是加上侯寶林所學的:「好嘍好嘍,你不要再說下去了……」就更像了。不過對人物性格的完成並無多大補益。有畫蛇添足的感覺。

本人評分:7.0。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機器之血》中羅志祥的表現?
《潘神的迷宮》:政治與童話的奇妙碰撞
上過電影就紅了的車,你開過哪台?

TAG: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