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殺人,我分屍,但是我知道,我比人類更多的愛著這顆星球。」一部含冤被禁的頂級神作。
你並未察覺,我們僅因為身為人類就已經獲得了無上的眷顧
我們是壓倒性的捕獵者
我們沒有任何天敵
也許暗處有異類窺視著我們
並企圖有一天將我們趕盡殺絕
許多年前的一個夏天,通關了《沙耶之歌》的我受到刺激決定順勢找點什麼重口的東西看看,陰差陽錯的打開了這本1988年由岩明均創作的漫畫——《寄生獸》,讀完後深受震撼。
幾年後,2014年秋,得知《寄生獸》被動畫化的消息時我還不太相信,一部二十餘年前的作品竟然會在這種時候改編為動畫。
此後相當出色的改編帶著我重溫了這部作品。
這部動畫伴隨我度過了那個令人難以忘懷的冬季。
在這樣一個同樣陽光明媚的冬日,我將這部頂級神作推薦給大家:
《寄生獸 生命的準則》
一、劇情簡介
總的來講,《寄生獸 生命的準則》乍一看十分血腥重口,其實掀開這層偽裝就會發現其實這是一個十分溫暖人心的作品。
希望大家不要被表象嚇退,不要因此與這部佳作失之交臂。
地球上的某個人突然想到,
「如果人口數目減少一半,有多少森林可以避免被燒毀呢……」
地球上的某個人突然想到,
「如果人口數目減少至百分之一,排出的污染毒素也只有百分之一吧……」
某個人突然想到「必須守護生命………………」
有一種網球大小孢子形狀的物體被悄然灑遍了地球
不要去關注這東西是哪裡來的、是誰灑的,這不重要——反正這事情就這麼發生了。
孢子落地後會孵化出一隻幼蟲,幼蟲會去尋找人類作為宿主。
它們會在睡夢中鑽入人類的頭部、吞噬頭部並偽裝成頭部取而代之。
這種寄生生物的肉體可以柔軟地變形延伸或者變的像鋼鐵一樣堅硬,並擁有極高的智力,佔領頭部後它們將自己的形狀變成普通人類頭部的模樣可以輕易的混在人群中。
而這個生物行動的目標是遵循自己意識中一個共同的命令:
吃掉這個物種。
這是一個十分容易引起人類恐懼的展開。
試想:如果我們人類不是這顆星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存在一種各方面實力包括智力均優於人類,並以人類為食的物種,那麼會發生什麼?
它們數量很少
它們十分強大
它們吃人
我們的主角——一個平凡的高中生泉新一就是一個在睡夢中被寄生的受害者,然而在陰差陽錯之中,這個幼蟲侵略大腦失敗了。
幼蟲不得已採取了折中辦法,放棄寄生頭部,轉而取而代之了泉新一的右手及一部分手臂。從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存在:
在保留泉新一人類正常大腦的同時,他本人獲得了一個擁有獨立的超高智力、可自由變形、性能卓越、並由平野綾(划去)配音的右手。
由於右手並沒有消化系統並直接從血液獲取營養,因此沒有進食需求的右手對人類並沒有威脅。為了更好的活下去,這隻擁有絕對理性思維方式的寄生獸決定與泉新一合作。
與其說寄生,倒不如說這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共生。
由於寄生位置是右手,所以這隻寄生獸被稱為小右(寫作小右拼作Migi讀作米奇)。
一個平凡的中學生擁有了一個異種智能右手,新一與小右兩者之間感性與絕對理性的思維模式不斷碰撞並互相影響,這個混合體也因此得以同時接觸到人類社會與隱藏在暗中的寄生獸世界。
故事就以此為基礎展開了。
二、研討
雖然寄生獸原作是一個1988年的老作品,但是在前有進擊的巨人、後有東京喰種的2014年冬,「人類以外的某智能生物吞吃人類」類型的作品並不新奇。
即便如此製作組依然堅持將這部二十多年前的漫畫動畫化了。其自信的原因便是《寄生獸》這部作品中蘊含的當下新作少有的深度的探索。
對於寄生獸,我本人的觀點是將這部作品的內涵解讀為3個主題:
環境的保護、生命的意義、人性與親情。
1.環境的保護
對於這個主題,我不想講太多,因為在當前的背景下,環保已經成為了一個十分流行的話題,而在1988年,這個話題的關注度遠不及今日。
這裡摘抄一段《寄生獸》漫畫作者在1995年完成最後一卷時在漫畫最後留下的後記:
當我開始畫寄生獸第一話時,社會上還沒有像現在這麼流行生態學,環保的問題也並沒有受到太多人的重視,也就是說還沒有什麼人出來指責人類是愚蠢的。因此我在第一話的一開頭就對人類文明提出了警告。可是後來當愈來愈多人也開始出現了這種論點之後,我的心態就莫名奇妙地有了改變。我總覺得在作品裡附和別人的論點是一件很丟臉的事,雖然這也許是我的自我意識在作祟。總之,我決定以後不再強調這個話題就是了。
雖說岩明均本人表示並不將環保作為本作的重點主題,但是環保的確是本作品的起點。即便岩明均在長達五年的創作時間中為了避免附和他人改變了初衷,環保依舊作為本作的一條暗線一直存在著。
「我殺人,我分屍,但是我知道,我比人類更多的愛著這顆星球。」
寄生獸存在的意義是消滅人類實現保護地球的最終目標,在主角與反派的最終對決時,也因為環境污染問題出現了一個令人驚掉下巴的喬段。
在最後,泉新一得出了一個這樣的結論:
不同的生物種族時而相互利用,時而相互殘殺。
但是,彼此之間是無法相互理解的。
不,我們根本就不該妄圖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對方。
人類自以為可以理解其它生物感情,這完全是驕傲自負。
人類也許無法和其它任何一種生物做朋友。
保護其它生物是出於人類自身的寂寞感,保護環境是因為人類自身不想遭到毀滅。
人類心中所存在的只是人類的自我滿足,但是這樣也無妨,這樣才是人類。
用人類自己的標準去貶低自己也毫無意義。
不愛惜自己反倒去愛惜地球,到頭來就是自相矛盾。
聯想到最近北方出現的能源緊張與供暖問題,岩明均借泉新一之口說出的這番話竟有一番預言警示的意味。
好了,我們就此打住,發篇文章不容易,不能再說了。
我們還是吐槽一下動保植保組織的奇葩操作更愉悅些。
2.生命的意義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的需求會有五個層次: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
而其他物種也許不論多麼努力,也無法實現後三個需求。
帶著貪婪的慾望就是我們的智慧之處,但這或許就是我們沒有強壯的軀體,依舊能夠活在這顆藍色星球食物鏈頂端的原因吧。
——摘抄並修改自動畫OP:Let me hear 完整曲核嗓處。(我覺得這小哥能吼出血)
生命的意義這個主題藉由田宮良子與廣川二者的勢力引出。
人類身為地球無可非議的王者,遭遇了寄生獸這種「天敵」,人類本身的地位便是岌岌可危的。
生命的教科書定義是什麼?
具有能量代謝功能,能回應刺激及進行繁殖的開放性系統。
其實寄生獸根據這個定義,嚴格的講並不能被稱為是生命的,僅能稱為一個如煙花般易逝的臨時形態。
因為寄生獸並不具有繁殖能力。它們佔領人類的頭部,生殖器的染色體依舊是宿主的,使得繁殖對其沒有遺傳意義。
對此,劇中人物大致分成了兩種觀點:
廣川認為寄生獸是作為地球的解毒劑而存在的,用於中和人類。
田宮認為寄生獸是人類的產物。
至於人類存在的意義。。。我們咋能輕易知曉?
新一,我查了「惡魔」這一辭彙,與之最接近的生物,我覺得是人類。人類會殘殺並捕食一切物種,我同班的食譜中不過才一兩種生物,算是口味清淡啦。
——小右
3.人性與親情
在看如今一些流水線量產型作品時總會有一種怪異的感覺。比如男主即將為了拯救世界奉獻自己的生命。等下,他爸媽呢?他們怎麼看待這件事情?極度淡化的親情關係,以及由劇情強制拖拽主角行動的感覺,使得觀影完畢後有總一種空虛無力感縈繞心頭。
寄生獸作為一個29年前的作品,有一種當今作品並沒有的完善圓滿感。男主是在不斷成長的,而對他人生影響極為關鍵的就是本作中的4位女性。
▲代表了親情與母愛的,並成為本作男主最大轉折點的母親。
▲暗戀著新一,並最終使男主對於自己身份產生強烈質疑的君崎加奈。
▲對男主起到一定引導作用的田宮良子/田村玲子。
▲將男主從極端邊緣挽回,以理解與溫柔感化男主的女友村野里美。
本作中男主與這4位女性之間的劇情可以大體將本作劃分為四個階段,是男主自身的心態轉折點。
而男主的成長也是非常關鍵的一件事情,原本一名膽小懦弱的中學生,在遭遇了諸多變故後變得麻木冷血,最後克服艱險成長為一名有擔當又溫柔的真正的男主。
男主與小右代表了人類的感性思維與絕對的理性思維,兩者在合作融合中逐漸靠攏,雙雙實現了觀念的修正,這個支線也是值得大家關注的一點。
相信大家在看完《寄生獸》後一定會明白:
其實《寄生獸》是一個披著血腥外衣,充滿著溫暖與愛的作品。
三、動畫改編
2014年將1988年的作品動畫化,製作組也是下足了功夫,在尊重原作的同時進行了細微的現代化改進,可以看得出大家十分用心。與同期播放的相似題材的《東京喰種》對比強烈。
比如2014年已經很少有人看報紙了,於是原作中父親手中的報紙便被替換成了平板電腦。
近30年的時間已經造成了審美的明顯改變,女主的形象也因此與時俱進了一下
作為一個周更半年番,這部作品的節奏把握可謂一流,四平八穩不緊不慢,迭起的高潮之間恰到好處的穿插著必不可少的日常劇情,平均2-3集一個小高潮,不論是一周一集跟著看還是在現在這樣一口氣看完都是十分舒適的。
作為近幾年日本很少有的頗具深度的動漫,其實本作在23集已經達到了結局,不過得益於原作的出色安排,動畫第24得以以一個小插曲作為尾聲,同時留下了充足的空間解讀並升華主題,消除了一般作品戛然而止的失落感。
細細品味這部作品,我相信大家能夠感受到《寄生獸 生命的準則》與當下流水線作品截然不同的「古典」韻味的。
還有一個小細節十分有趣,24集動畫幾乎每一集標題都對應著一部名著
1.【變身】卡夫卡的《變形記》
2.【肉體的惡魔】雷蒙·拉迪蓋的《魔鬼附身》3.【饗宴】柏拉圖的《會飲篇》4.【亂髮】與謝野晶子的同名作品5.【異邦人】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6.【太陽照常升起】海明威同名作7.【暗夜行路】志賀直哉同名作8.【冰點】三浦綾子同名作9.【善惡的彼岸】尼采同名作10.【發狂的宇宙】弗雷德里克·布朗同名作11.【青鳥】莫里斯·梅特林克所作同名戲劇12.【心】夏目漱石同名作13.【你好,憂愁】弗朗索瓦茲·薩岡同名作14.【自私的基因】查德·道金斯同名作15.【邪惡之物將至】雷·布萊伯利同名作16.【幸福的家庭】出自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17.【垂死偵探】福爾摩斯知名故事18.【超人類】西奧多·斯特金同名作19.【冷血】杜魯門·卡波特的同名紀實文學作品20.【罪與罰】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名作21、22、23【性與聖】【醒與靜】【生與誓】沒找到對應的作品24.【寄生獸】岩明均的同名漫畫
四、另
1.《寄生獸 生命的準則》完結兩個月後的2015年6月,本作因內容涉嫌血腥暴力等因素,被中國文化部納入《網路動漫黑名單》中,並在中國大陸管轄境內全網禁播。
非常感謝有關部門沒有將這部作品立刻封殺,能夠給我們足夠的時間觀賞完這部作品。
關於最近大熱的皮克斯電影Coco有這麼個說法:Coco原本涉及到亡靈題材,是不能引進的。但是在審核時時,廣電的審查人員被看哭了,所以破例給過了。
這個說法當然像是個謠傳,但是這種說法之所以會流行起來原因是廣大觀眾對於「某種美好可能性」的嚮往。
撇清關係了蛤,我沒有傳謠。
《寄生獸 生命的準則》完結後才被封當然有可能是他們沒來得及斬立決。
關於這部作品被封殺一事,我當然是不服氣的。看完這部作品後就會發現血腥暴力等元素僅僅是M&Ms巧克力的外一層薄薄的硬殼,因為這一層殼的存在而拒絕承認內部香醇的巧克力的存在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與以血腥暴力為娛樂點的爛俗劇不同,寄生獸的殺人、分屍、吃人只是表象,其內涵是環保、人性、溫暖的親情與人文關懷,如此正能量又深刻的作品是在是難得。把寄生獸與與它同期的東京喰種論為一談,一起一杆子打倒是岩明均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強調環保,呼籲愛與和平,簡直不能更政治正確了。
就像因為將豬放血並分屍的過程太過於殘忍而禁止所有人吃豬肉一樣講不通。
被封殺的《寄生獸 生命的準則》實在冤枉。
2.在我看來,《寄生獸 生命的準則》是一部十分適合冬日看的作品。不知為何,每次回憶起這部作品總會聯想起明媚的冬日清晨迎面吹來清爽的寒風。
衣服別穿太厚,別浪費這種冬天獨有的魅力。
寄生獸的上映時間是2014年秋到2015年春。
寄生獸的劇情起與秋天,發展於冬天,結束於初春,尾聲在盛夏。
有一種似乎是人為的十分浪漫的默契感。
在這個冬天,大家為何不藉機享受一遍寄生獸呢?
最後,請大家找個溫度低於23℃的房間,戴好耳機閉上眼睛,細細感受下面的這曲寄生獸插曲NEXT TO YOU
NEXT TO YOU -Rhodes Version-
感受到了嗎?那種純凈潔白帶有冬天冰涼氣息的感覺中,摻雜著的細微的孤獨與壓抑。
這大概就是寄生獸的主基調吧。
不過正因如此,我們人類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才需要相依而生,珍惜彼此之間人與人的溫暖。
另附:
1.那年夏天陰差陽錯將我導向這部漫畫的作品:《沙耶之歌》
《沙耶之歌》:我靜坐在屍山血海中,細嗅花香 - 王大可的文章 -
2.前文中摘抄過的:
岩明均訪談及寄生獸後記_零一_新浪博客
我會二刷寄生獸很大程度是因為不久前手滑失去了一個指甲蓋的我想起來了岩明均後記中提到的同樣的遭遇233333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