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枝宗族制與暴力衝突 ──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證據
這篇文章是夏靜同學為「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寫的推送,轉載已經公眾號同意,拉到底部可以看公眾號簡介。
2013年,世界上有34場進行之中的內戰:18場在亞洲和中東地區,14場在非洲,2場在美洲。這些戰爭,導致了大概70451人喪生,1070萬人無家可歸。其中,一些戰爭可謂曠日持久。什麼因素影響了戰爭的數量和持續時間?
針對上述問題,經濟學界已有理論強調了 「貪婪」(比如對石油、鑽石等資源的爭奪)與「不滿」(比如不平等)的因素,以及國家能力、「惡劣的地形條件」等因素,但仍然有很多疑惑待解釋。其中一個就是,為什麼有些群體,一旦他們開始發動武裝鬥爭,就比其他群體在招募軍人和動員群眾方面更加成功?
由Jacob Moscona(麻省理工學院)、Nathan Nunn(哈佛大學)、James A. Robinson(芝加哥大學)三位學者聯名發表的「Social Structure and Conflict: Evidence from Sub-Saharan Africa」一文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他們發現,分支宗族制(segmentary lineage society)是引發戰爭和導致戰爭難以終止的重要因素。
作者認為,戰爭的發動與持續並非簡單地取決於鬥爭的代價和收益,還取決於捲入戰爭的人群集體行動的能力,包括戰爭動員、招募成員等。作者以博科聖地在北奈及利亞的勝利為例,指出國家能力、石油資源或者憤怒情緒不是吸納眾多追隨者的全部原因,還有另一個關鍵因素——族群的社會結構。博科聖地招募的人主要是卡努里人(奈及利亞北部),他們在歷史上形成了人類學家所謂的分枝宗族制。
下圖1是作者繪製的(父系)分枝宗族制示意圖。在此類社會裡,所有的法律關係和政治關係都發生在宗族制的語境中。在宗族外部的人看來,一個家族中的所有成員在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方面是平等的,他們代表著整個家族。圖中A和B家族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而當i與iv發生衝突,所有屬於A家族的成員會保護i,所有屬於B家族則會保護ix。這使得本來發生在兩個個人之間的衝突演變為兩個大家族之間的群體衝突。與之相反,如果在西方社會,由於大多數人生活在一個「核心家庭」,即使個人之間發生衝突,捲入衝突的人也將非常有限。
圖1 分枝宗族制示意圖
人類學者早已注意到分支宗族制與戰爭和衝突的關係。他們認為,分枝宗族社會比起非分枝結構社會,更容易訴諸暴力與衝突。民族志調查顯示,當分枝宗族社會的成員捲入一場衝突時,個人有義務參與對宗族成員的防衛戰中。因此,隨著更多人捲入其中,小規模的矛盾往往會演變成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的衝突。
為了驗證人類學家的觀點,作者首先利用武裝衝突位置和事件數據工程(Armed Conflict Location and Event Data Project)中的數據,建立了一個資料庫,記錄非洲大陸1997-2014年間發生「政治衝突事件」的地點、日期、參與者以及特徵。
作者將這些衝突分為四類:(1)包括所有衝突的衝突事件總數;(2)作為內戰一部分的衝突事件;(3)不屬於內戰的衝突事件;(4)更本土化和非組織化群體之間的衝突(比如,不包括政府力量或者叛亂群體的衝突)。內戰,即政府軍隊和非政府群體的衝突,這類衝突佔總數(117,823次)的39.4%;剩餘的60.6%為不包括政府的軍事戰爭,如叛亂、民兵、暴徒、抗議者、平民等群體的衝突。
同時,作者利用形成於1940-1970年代、由Dayll Forde主編的非洲民族志調查(Ethnographic Survey of Africa),對145個非洲族群的社會性質進行劃分,發現74個屬於分枝宗族社會,另外71個則不屬於。同時,在數字化地圖上標出1997-2015年這些地區發生衝突的位置和強度(見圖2)。
圖2 非洲分枝宗族社會分布圖
為了檢測社會結構與衝突之間的相關性,作者接下來使用兩種策略進行實證分析。第一種是檢測分枝宗族制與1997-2015年間衝突的發生數量及強度之間的關聯。衝突強度通過衝突事件數量、衝突中死亡人數、發生衝突的月份數量來確定(見圖3)。
圖3 分枝宗族制社會與衝突OLS估計
第二種方式關注共享邊界的兩個種族群體,其中一個是分枝宗族社會,另一個則不是,這樣的群體一共有68對。然後,使用10*10千米的網格作為觀察單元,採用斷點回歸分析方法,觀察分枝宗族制對衝突的影響。這種計量分析方法的優勢在於,能夠更好地解釋觀察不到的因素(如自然環境、歷史衝突等)。
上述兩種統計分析都顯示,分枝宗族制與衝突呈顯著正相關,且這種正相關適用於每一種類型的衝突。
那麼,分枝宗族制如何與衝突發生聯繫?作者認為,其主要機制在於分枝宗族制的結構。由於個人對群體的強烈忠誠,加之分枝結構的特徵,使小糾紛往往升級成大規模的衝突。作者發現,分枝宗族制與衝突的爆發呈正相關,與衝突的停止呈負相關。這就意味著,一旦衝突開始,分枝宗族社群不太可能使其很快結束,衝突時間也因此變長。
作者還考察了分枝宗族制與不同規模衝突之間的關係。根據死亡數量,作者劃分出四種類型的衝突規模:無死亡者的衝突、1-10個死亡者的衝突、11-100個死亡者的衝突、超過100個死亡者的衝突。經量化分析表明,分枝宗族制對不同規模的衝突都有影響,且對更大規模的衝突影響更大。
總體來看,本文為建立在民族學調查上的假設提供了證據。分枝宗族社會即便在今天,仍然容易引發衝突,使衝突規模擴大、持續時間變長。分枝宗族制,除了與當地的衝突有關,還與國際衝突、暴力和恐怖主義相關。理解分枝宗族制,有助於重新理解重要的國際安全話題。這一發現,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歷史上和當代的宗族械鬥。
文章來源:J Moscona, N Nunn, JA Robinson, 2017, Social Structure and Conflict: Evidence, Working Paper.
「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由陳志武(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香港大學馮氏基金講席教授)和龍登高(清華大學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及其團隊負責。以嚴肅而又不失活潑的方式,向廣大學界和業界朋友,定期推送有關七大洲五大洋的量化歷史研究經典文獻和前沿文獻。本賬戶同時作為「量化歷史講習班」信息交流平台,向大家及時發送講習班的最新信息和進展。喜歡我們的朋友請搜尋公眾號:QuantitativeHistory。
推薦閱讀:
※南方人(潮汕宗族械鬥)相對北方人動不動就打群架的生存方式,為何還是被北方人幾十年甚至十幾年就推平了?
※當前打擊村霸與宗族惡勢力取得了哪些成果?
※<客從何處來>,我們普通人如何尋根?
※韓國(朝鮮)的姓氏是否只有李、金、韓、朴這幾個?為什麼絕大多數他們的的人都是這些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