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生家庭談創傷

原生家庭中的三角關係

我們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心理學就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論述,認為原生家庭造就了我們成年的人格特徵。這類證據很多,這裡僅僅舉常見的三角關係的例子來說明。

中國的哲學認為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字,而且還特別穩定。諸如穩定三角形的概念就是建立在三的基礎之上。

原生家庭中一般都是三個人,爸爸、媽媽和孩子,我們叫做三口之家。這裡很多人有兄弟姐妹的也可以成為三口之家。因為原生家庭中我們主要討論的是養育著和子女的關係,往往兄弟姐妹的關係可以不納入其中。

那麼很簡單的我們就可以看出,三角關係指的就是我、母親和父親。假如我是個男生,那麼我和母親的關係,就有可能是成年後我對愛人關係的原型。我和父親的關係,就是成年後我和領導、上級關係的原型。為什麼這麼說,下面就分別舉兩個例子說明。

原生家庭中與母親的關係

某男32歲了還沒有談戀愛,一看到女孩就覺得自卑,覺得她不會喜歡自己。同時他還有戀物的癖好,家裡收藏了大量偷來的絲襪和女性高跟鞋。進一步去展開他的童年生活、甚至是幼年生嗎,我們大概得知了兩個事實。一個是他的媽媽非常的不會表達情感,從沒有在他面前誇過或者鼓勵過他。一個是他的媽媽早他在出生幾個月後就開始外出打工,常年不回來。

影響是什麼?第一個是媽媽對他的愛的表達的欠缺,直接導致了他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不值得被愛的。孩子從哪裡能看見自己?,她從媽媽的眼裡看到自己。如果一個媽媽是飽含深情的、極度喜歡的看著自己的孩子,這個孩子就從媽媽的眼裡知道了自己是可愛的。相反如果一個媽媽總是以冷漠無情、敵對的看著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就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那這樣的關係模式就會慢慢固化在孩子心中,他和其他人交往的時候,那個不值得被對方愛的感受就會自然而然的出現,他的表現就是退縮和逃避。因為再次不被愛的感受很痛苦,既然我是這麼差的人,這麼不受待見的人,那麼我還是走吧。

再看看第二點,媽媽從小就離開孩子,這個時候如果再缺乏一個悉心的照料者。孩子的依戀對象就沒有了。心理學中有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叫做共生期,剛出生的時候孩子以為他和媽媽是一體的,他的一切需求,都需要媽媽滿足。共生期之後是就是依戀,因為孩子知道媽媽是天底下對自己最好的人,他的自戀需要媽媽來滿足。而如果這個時候媽媽缺席,孩子怎麼辦?這就意味著依戀關係建議失敗。這時候有的孩子就會抑鬱神甚至是絕望,這可能會導致安全感缺失、抑鬱人格甚至是被害妄想等精神性疾病。

那麼好一點的情況是,孩子還知道媽媽依戀不成了,還得找個東西來依戀。什麼東西越是能靠近媽媽的身體,那麼就容易成為孩子的依戀對象。這個時候他看到了床頭媽媽經常穿的絲襪,那麼絲襪這個時候就是這個孩子非常重要的依戀的客體。所以戀物癖的這個癖包含著極大的情感,就是這個絲襪能給他安全感和愛的感覺。

當然這裡還有一個補充發展期,就是這個孩子到了俄狄浦斯之後,他的性能量逐漸外顯。這個時候對異性的養育著就有性的需求。同樣的道理,如果這個時候天天看到的是養育者的絲襪,也會取而代之。特別是第一次性自慰之後,一種極大的快感就會深刻的感受到。這樣的自慰行為一旦固化成行為,長大就會形成對絲襪的癖好。好比第一次看到絲襪的時候,這個男孩勃起射精了,那麼以後絲襪可能就成了他性反應的重要刺激物。

分析到這裡,可以看到這個男孩對絲襪的愛好,一個是依戀對象缺失後投射到絲襪上,一個是俄狄浦斯性能量的傾注。長此以往他對絲襪既有愛的滿足,也有性的滿足。

原生家庭中與父親的關係

小輝是一名製造業的工程師,按照他的話說,本科是重點學校,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應該不難。但是在他治療之前,他已經換了將近10次工作,而且每次換工作的原因都是領導鬧矛盾。模式都是一個,覺得領導對自己的不作為很憤怒,然後他在有一次被否定的時候,就突然大發雷霆,一怒之下提交了辭職報告。

這裡就有個很關鍵的點,我就問他你怎麼知道領導對你的不作為很憤怒。他回答:「當然,我能感覺到,領導和別人說話都是笑著,和我都是板著臉,而且指手畫腳的。」我就問他:『十個領導都是這樣?「他很肯定的說:」是的,他們就是對我有意見,見不得我稍微休息下「

我認為這是他自己的感覺,而不是事實。為什麼這麼說?首先領導從來沒有說過類似不作為的憤怒的語氣,都是他的推測。其次,每次都是在領導第一次否定他的時候,他就忍不住的要發火。

為什麼他會這麼想,這實際和他童年和父親的關係有很大的淵源。他回憶父親小時經常指責他不好好學習,尤其是他偷懶的看電視的時候,父親就要憤怒的批評他:」你怎麼這麼懶,你長大了還不如我。「這就是他第一個想法的來源,每次看到領導,他就自然的想到父親的語氣,認為自己不作為,他們就會憤怒。

而且小時候被父親經常無辜的責罵,他內心就憋著極大的憤怒的。壓抑在內心時刻就想宣洩出來,但是現實沒這個條件。我們一般人還是比較講究孝順的,他還不至於再跑到父親那大罵一通。那就要創造條件,就要在工作中去投射領導責罵自己,然後一旦被否定就如願以償的大發雷霆。當然我們說他意識層面絕不會這麼想這麼做,但是他的內心需求恰恰可能是相反的。

所以他現在的工作中和領導的關係就是以前父子關係的強迫性重複。區別就是以前不敢反抗,現在是想找個正當的理由去發泄出來。

關係模式的強迫性重複

原生家庭三角關係有很多視覺可以去解讀,這裡我僅僅是舉了母子,父子的關係。女孩也是一樣,如果細細品讀你會發現很多事件都是在關係模式下的重複。當然女孩和男孩還是有一定的區別,佛洛依德說女人他還沒有研究透。意在說明母女、父女關係可能還有更多需要去區別和剖析的內容。比如男孩最重要的媽媽,而媽媽和他又是異性關係,所以媽媽的態度決定了自己是否可愛有魅力,這既有親情的愛,也有異性吸引力的表達。但是女孩的魅力來源,不僅僅要來源於媽媽,還要來源於異性父親的肯定。這是比較大的一個話題,這裡暫且不表。

所以具體到哪個和哪個的關係,每個家庭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局限的說三角關係就是死的。好比單親家庭、多子女家庭、他們的三角關係可能是少一個角,也可能是多一個角。甚至是有的家庭父親像母親、母親像父親。但是核心的關係原型我們都可以追溯到三角關係的模式上。當然,具體到每個人我們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到底他是在用哪個關係在套當下的人。

而這些幼年原生家庭的關係模式,就是我們活在當下的經驗。或者說是刻板印象,我們就會認為現在的別人也會這麼對待我們,而且我們也會做出一些行為去投射對方認同。這麼說來,真實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唯心造。

原生家庭的隱藏創傷

每次諮詢的剛開始,我幾乎是一問來訪者原生家庭如何?他們都會很認真的告訴,我的家庭很好,我的父母很愛我,他們從沒有懲罰過我。這個時候我若再深一步去問,他們還是很肯定的告訴你,我的家庭沒有任何問題,請你回到現實去解決我的問題。

越是我們否定的東西,往往背後越是會埋藏著一些真相。這就好比,我們在水下用力去按住一個氣球,因為你的氣量很大,這個氣球被迫的沉入水面。但是,我們再觀察觀察,水面四周的水花是不是冒出來了。所以我經常說我們遇到的現實問題是冒出來的水花,而真正的真相是被壓下去的氣球。

剛開始的否認不代表事實,往往諮詢到深入,他們就會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家庭關係帶來的問題。而且這都是來訪者自己感受到的。

那到底什麼是原生家庭的創傷呢?那不是父母打你一頓,或者罵你一頓,或者不給你吃的。這些比較明顯的東西我們往往都能回憶到,那也就不存在說是潛意識。恰恰是什麼創傷最可怕,就是那種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自己都覺得沒問題,但是確實潛意識中壓抑了很大的負面情感的創傷。

比如,小時候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我們家就靠你了,你一定要有出息:「是不是覺得很有動力,但這確確實實是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拚命忙活的理由,最終發現自己一輩子不是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而是在為一句話活著。

所以原生家庭的創傷,往往是隱藏的,往往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一句話。但是如果當時我們認同了,或者內心被激發起巨大的情緒了,這可能就是創傷。

創傷的內心感受是失望感、不被接納感、被拋棄感。而他的外在表現往往是激發鬥志去努力獲得一樣東西。而獲得這樣東西正是為了療愈自我的內在創傷。所以創傷即伴隨著痛苦,他又可能是慾望和需求的根本來源。所以我們的很多心理疾病、人際關係矛盾、自己的強烈的需求,說到底都是為了修復自己的創傷。

王愛平(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


推薦閱讀:

37.為什麼感情裡面必須學會生氣
KY訪談:曾是「討好者」的蔣方舟和她的親密關係觀
你會傷害最親近的人嗎?| 親密關係中權力的遊戲
其實相愛了也還是會孤獨,可有你在就會好一些|簡單TV
為什麼我們總是傷害親密關係?(下) | 關於認知衝突、四種溝通和感恩

TAG:原生家庭 | 创伤 | 亲密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