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一本拿戈瑪第經集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龍王的手作坊(longwangdiy),歡迎關注。

在之前的文章《科普向 | 經典的科普特裝訂》里,我們說到了拿戈瑪第經集,這次的教程,我們就來山寨一本吧。

拿戈瑪第經集是一批書,裝幀方式不盡相同,這篇教程只是選取了一種方式。教程後面有對拿戈瑪第經集裝幀方式的更多介紹,不要錯過哦~

材料:內頁紙、皮革、灰板、線、環襯紙(教程中與內頁紙相同)

工具:剪刀、美工刀、鋼尺、牛骨摺紙刀、鉛筆、錐子、針、刷子、白膠

1.將一疊內頁紙一起對摺,內頁要稍厚一些,我這裡使用了十幾張紙。

2.裁一條與內頁等高,寬3cm的皮革,如果本子比較大,寬度可以增加一些。再裁兩條5cm*2cm的皮革,因為我預計的打孔間距是3cm,你可以可以根據情況自行調整。

3.距內頁天頭和地腳各3cm打孔,再各向里3cm打孔,共四個孔。長皮帶打四個孔,位置與內頁一致。兩條短皮帶則是相距3cm的兩個孔。

4.剪兩條線,線按順序穿過短皮帶、內頁、長皮帶,在書背外打結。線要使用稍粗一點,比較結實的。

5.裁兩塊灰板,比內頁高4mm,寬度與內頁相同。

6.裁一條與灰板等高,寬3cm的皮革。

7.用皮革包住一塊灰板的一邊。

8.將兩塊灰板貼在皮革里側,灰板被包住的一邊要留出足夠多的皮革。教程中內頁厚度約5mm,灰板厚1mm,皮料厚約0.5mm,最後我將兩塊灰板的距離定為12mm,你可以根據情況自行設定。

9.將皮革依照灰板裁剪成圖中的形狀。

10.如圖裁四塊皮革,皮帶寬0.5cm,最寬處約1cm,長約12cm。

11.在灰板中線上,距天頭地腳各1cm處打孔,共四個孔,這些孔要大一些。

12.將四根皮帶分別穿過四個孔,較寬的部分粘貼在灰板裡面。

13.裁一條寬約8mm的長皮帶,長度至少繞本子一周半,將皮帶與封皮縫合。

14.將圖中左側的皮革包在灰板上。

15.將內頁背部的皮革與封皮粘合。

16.將天頭地腳的皮革折回來包住灰板。

17.將書脊處的一小塊皮革也刷好膠,塞到內頁與書背的皮革之間,粘合。

18.裁兩塊與內頁大小相同的紙作為環襯。

19.將兩塊環襯貼到封皮內側,就完成啦。

把本子捆起來的樣子。

教程完畢,我們繼續說說拿戈瑪第經集,先來看這張圖。

這是拿戈瑪第經集的結構圖示。乍看會覺得這張圖有點奇怪,有些對稱部位的結構並不相同,這是因為圖中表示了不止一種的裝幀形式。而實際的種類比圖示中還要多。

莎草紙里襯(papyrus lining)是由多張莎草紙製成的,有時是重新利用了已經使用過的莎草紙。有的像圖裡一樣兩塊里襯分開,有的則是跨過書脊的一整塊。教程里使用1mm厚的灰板替代了莎草紙里襯。

環襯(pastedown)一般使用空白的莎草紙,教程里仿照這一點,於是內頁和環襯使用了相同的材料。

除了莎草紙里襯和環襯,其餘部分都是皮製的了。封面使用柔軟的皮料,一般是山羊或者綿羊皮。並不是所有的封皮都是整塊的皮料,也有用小塊皮革拼縫在一起製成的。我手裡沒有足夠柔軟的真皮,於是使用柔軟的仿皮替代了。

延伸出來覆蓋封面的結構(flap)有三角形也有矩形,有的書則沒有這一結構,封皮在這邊折回來包住里襯。

封皮在書脊處做出切口(notch),是為了做出的書能夠更順暢的開合,也有一些書是沒有這一結構的。

纏繞書籍的綁帶(wrapping band)可長達半米甚至一米,教程里其實有些短了。綁帶與封皮的連接方式也不拘泥於平針(running stitch)。

書邊皮帶(edging strip)是配合封皮的,如果封皮沒有延伸出去,就不需要這條書邊皮帶了。

書脊皮帶(spine strip)寬度可以是4-11cm,教程里做的本子比較小,因而只有3cm寬。

內頁里側的小塊皮料(stay),起到防止內頁撕裂的作用。

縫製內頁的線(knotted tacket)也是用皮製成,教程里使用縫皮線替代了。

封面的皮料包裹里襯時,在角的地方是切成直角的,從兩條邊包回來的皮料會相互覆蓋,不同於我在之前教程里普遍使用的切斜角的方法。

角上的皮釘(tacket)起加固作用,一些書並沒有這一結構,本文教程中也沒有使用。

天頭和地腳的兩組捆繩(tie)可算是拿戈瑪第經集的一個特色了,當時對書籍的珍視可見一斑。

這張是內頁與封皮的不同連接方式。書脊皮帶可以在里襯和封皮之間,此時縫線也穿過封皮。書脊皮帶也可以在里襯之上,此時縫線可以不穿過封皮,教程里選取了第二種方式。里襯是由一層層莎草紙製成,因此也有書脊皮帶處於莎草紙層之間的情況。

還有一些想說的。

原來並沒有對單疊科普特裝訂多做留意,認為這不過是類似騎馬訂的方式,縫線方式也是簡單到不能更簡單。然而真的仿製一本下來,竟覺得一步步的裁剪粘貼並沒有想像中來得輕鬆。一個個細節從指尖經過,待到完成,再想想其誕生的年代,腦海中不由自主浮現了一句:「這種裝幀,好酷啊。」

拿戈瑪第經集的裝幀之所以具有代表性,其實是因為很多單疊科普特手抄本的結構已不可考。

如果早期的考古學家認為,裝幀形式的考古價值遠不及書籍的內容,莎草紙的書頁如此脆弱,為了更好的保存內容而犧牲形式,也是可以理解的,於是這些古籍被拆開,書頁被封在玻璃板里,而關於原本的裝幀形式,只留下了非常少的資料。

在還不能批量印刷的時代,書籍是非常寶貴的存在,西方有修復和重新裝幀書籍的傳統,當書籍的裝幀隨著時間和使用逐漸老化破損,就很可能被拿去修復或重新裝訂。而一次次的修復和重新裝訂,也使得很多裝幀方式湮沒在歷史中。

1945年發現的拿戈瑪第經集,才使得我們能夠一窺單疊科普特手抄本原來的風采。之前介紹科普特裝訂時,就說到現在的精裝書上仍有多疊科普特裝訂的影子,而做完這篇教程才意識到,封皮包裹支撐物再貼上環襯的方式,在單疊科普特裝訂時就已經形成了。

讀《留住手藝》,最打動我的一句是:「我們是靠手來記憶的。」那麼多的裝幀形式已不可考,但這些記憶在一代代匠人手中流傳,即使有些模糊了,也依然存續到了今天呢。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The Archaeology of Medieval Bookbinding》 J.A.Szirmai

推薦閱讀:

手工印染之扎染,於扎縫間的精靈!
西瓜雕花
挑選壺蓋有什麼講究?這四字訣一定要記住!
HK社長說工藝 | 歷史最悠長的雕刻工藝「玉雕」
中國傳統首飾製作工藝(五)

TAG:古籍 | 图书装帧 | 手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