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聚焦丨從國際紙藝術展引發思考,探討當代藝術是否該產業化

藝術產業化一直是近幾年行業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於藝術產業化在業內一直是兩種聲音。一種是贊同聲,支持用藝術使產業升級帶動經濟發展;另一種則是反對聲,認為藝術與其他的行業並不一樣,不應該存在價值衡量和商業性。那麼將藝術向產業化發展究竟是利還是弊?今天《藝術市場通訊》就從當代紙藝術出發,來聊一聊這個業界焦點話題。

丨從「宋庄」到「奉賢」丨

宋庄文化創意產業園是目前國內建設規模最大的文化產業聚集區,宋庄作為一個文化樣板,它的形成、發展、壯大與搖擺也是中國經濟與社會轉型的一個縮影。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隨著一批中國當代藝術先驅者的進駐,宋庄逐漸形成了目前中國乃至世界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大本營。經過近二十年的時光,宋庄源源不斷地聚集了眾多國內外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藝術資源得到沉厚的積澱。黃永玉等一批藝術名人的入駐,造就了中外聞名的藝術集聚區。進入21世紀後,大批文化企業和藝術家、收藏家開始更加關注宋庄,促進了宋庄文化創意產業的集群式發展。

截止目前,在宋庄生活創作的來自全世界20多個國家的藝術家達5000餘人,建成藝術展館30餘家,畫廊113家,藝術家工作室4500餘家,集中展覽面積達10餘萬平米,藝術品經營面積達25000餘平米,年銷售額超1億元,,年均舉辦各類文化藝術活動過千場次,慕名而來的海內外遊客已達到年均50萬人次,因此形成了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有很大影響力和知名度的藝術家群落。就中國目前的藝術市場形勢而言,宋庄無疑是將藝術產業化發展最好的園區之一。

▲宋庄創意園區

近些年,隨著藝術產業化的熱度不斷攀升,有越來越多的創業園、藝術園區相繼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通過「紙尚奉賢」首屆上海國際紙藝術邀請展的舉辦也使大眾看到,上海奉賢成為了當代紙藝術產業化的最好選擇地點之一。與宋庄相比,會發現北京宋庄與上海奉賢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首先,宋庄與奉賢分別是中國一線城市北京與上海的郊區,而北京與上海又是如今國內藝術發展最好的兩個地區。在這裡房價物價要比市中心低很多,適合那些致力藝術卻並不富裕的藝術家生存,但又因為極佳的藝術市場氛圍,聚集了許多藝術機構、藏家,便於藝術家進行藝術交流、藝術展示等;第二、這兩處地方都擁有極好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非常適合藝術家寫生和進行藝術創作;第三、與宋庄一樣,在上海奉賢有著許多熱愛當代紙藝術的藝術家們。他們將無限的熱情投入到了紙藝術中,在他們中間,有人傳承傳統的紙藝術文化,有人探索創作當代紙藝術,還有人將當代與傳統高相結合,創作出更加富有意義的藝術作品。

▲「紙尚奉賢」展覽現場

當然,與宋庄相比,奉賢想發展成為當代紙藝的文化產業聚集地還需要走更多的路。想要完全達到藝術產業化本身就需要很多的因素和時間才能完成,並且相較於當代藝術,紙藝術又因其受眾小和材料的特殊性使其在藝術產業化的道路上會更加難走。不過,通過這次的國際當代紙藝術研討會,我們完全可以看到其未來發展的前景。

丨關於紙藝術產業化的探討丨

在「紙尚奉賢」的藝術家交流會上,針對於紙藝術產業化的問題,很多藝術家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藝術家李槍堅決反對將藝術產業化,他表示藝術產業化是偽命題。「又想純藝術,又想產業化或者市場化,這樣就會搞混這兩者的邊界」。黑余表示贊同,「因為藝術作品本身反映的就是藝術家的觀念、生活閱歷等等,這些都是不能量產化的。但是創意和設計是可以量產化的,藝術是由藝術家內心至外在而引申出來的,而設計,包括創意是由外在的物料,而引申到內心去解決問題的。因此我認為藝術是不能產業化的,而創意和設計師可以產業化的」。與會的藝術家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僅僅是具有商業價值的,藝術家們都表示他們在創作的時候是從藝術本身出發的,他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有思想有意義的。市場價值並不能代表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

▲「紙尚奉賢」藝術家交流會上,藝術家李槍正在發言

不過也有許多業內人士表示支持紙藝術的產業化發展。本次國際紙藝術展策展人歐迅先生提到了IAPMA世界手造紙與藝術家聯合會,「IAPMA把紙藝術的傳播世界化,從德國到上海的傳播趨勢,其實就是一種世界性的產業化的一個推進」。藝術家歐陽俊明則是正常嘗試實現藝術產業化,他的作品就能體現,他贊成藝術衍生出藝術產品實現藝術市場化。而另一位藝術家尹利帥還在做純粹的藝術家和發展藝術產業化市場化的兩者間掙扎著,但內心更傾向藝術產業化。藝術產業化在未來的發展中是趨勢,所以紙藝術產業化在未來也是必經此路。不過在藝術產業化的發展中,藝術家與商業之間的關係一定要平衡,要將藝術家的作品帶入市場,讓藝術家們的作品被更多人所了解所接受同時挖掘潛在的藏家。但是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切記,不要讓商業代替了藝術,不要讓藝術家們的作品變成商業的奴隸。發展中既要維護藝術家的作品以及保障他們的創作環境,又要講藝術推向市場,推向大眾。這對策展人或者說項目負責人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的。

▲「紙尚奉賢」學術沙龍現場

而針對於紙藝術的產業化,我們採訪到了商業美陳資深專家、原萬達總部美陳業務負責人

謝賚先生,他以一個新的視角提出了他的觀點。謝先生表示,燈籠便是一種產業化的形式,它主要的材質就是竹子和紙。所以說紙,我認為它具備這個材料化的優勢。紙加上藝術就是紙藝術,因為有藝術的東西,是有生命力的,是有溫度的,能夠影響人的思考。這個藝術賦予了紙新的一種生命,本身就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紙,經過藝術家的思考構思,融入了故事,融入了背景,靈性的一些思考,變成了一個紙藝術品。所以說藝術品如何和商業結合,就是藝術融合商業,科技融合藝術,藝術再加上商業,這是現在的大趨勢。而藝術家他不是市場化行為,他是個人,他做一個東西不喜歡複製,供人去思考、去展示,傳播面是有限的。所以說只有把藝術與商業巧妙地結合,把單一一個產品做成產業化才能改變一個行業,才對這個行業有益」。

▲謝賚,紙尚奉賢國際紙藝術展現場

不同人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行業出發點也是不同的。藝術家想維護自己的權益,策展人想將藝術家的作品推向市場,而產業化背後的投資人則是想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無論你是哪一個角色,你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具體了解下什麼是藝術產業化。

丨什麼是藝術產業化?丨

在我們深入了解產業化之前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是產業化?產業化是指某種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實現效益為目標,依靠專業服務和質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那麼什麼又是藝術產業化呢?藝術的產業化是指將藝術品的創造作為盈利性的經濟活動,進行藝術品的有組織、有規模的加工、生產和銷售等。

在國際上,紐約SOHO藝術商業區無疑是最典型的藝術產業化的成功代表之一。今天的SOHO是個商業區,有近600家各具特色的百貨服裝、飾品店。以SOHO中心區的百老匯大道為例,特色店有50餘家,經營範圍包括珠寶、服飾、化妝品、家居用品、文具及百貨等;各式餐館逾100家,囊括了世界各地的風味美食和高級主題餐廳。世界最知名的品牌如PRADA(普拉達)、CHANEL(香奈爾)、LOUISVETTON(路易威登)早已登陸這塊黃金商業區。但在當時卻是囤積紡織品的倉庫區,所以這些建築根本不是為了審美而設計的,它唯一給人的感受就是高大、寬敞、結實。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舊工業的衰敗,這裡一度很蕭條,到處是閑置的房子,租金很便宜。於是一些貧窮的藝術家聚集到這裡,他們看中了這些建築的巨大空間,適合進行各種藝術創作,所以選擇在此工作和生活。但是今天紐約的SOHO已經徹底跟貧窮的藝術家們沒什麼關係了,因為這種奇特的感覺逐漸被來自歐洲的遊客認同,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願意跑到這裡花錢,所以這裡的房租越來越貴,以至於今天SOHO的房租已經是紐約最昂貴的地區之一了。逐漸藝術家們因為承受不了這昂貴的房租,被迫遷出了這些建築,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品牌商店、昂貴的香水店、傢具店、古董店、畫廊、舊貨店、新舊書店、餐廳和咖啡館。但幸運的是這些商人的到來,並沒有改變SOHO的面貌,恰恰相反他們大量使用以往SOHO的設計語言。也正是因為SOHO保留下來的藝術與設計感,它每天能夠吸引眾多SOHO「發燒友」的到來。而且這些人中遊客只是一部分,更多的衷情者是本地人,有的人甚至每個星期都要來,因為他們覺得這裡每天都有理由誕生出新鮮的感覺,因為在這裡逛街的目的可能根本就不是為了採購。享受創意與設計,才是到SOHO走一走的特別意義。

▲紐約SOHO區

而在國內,藝術的產業化也在北京、深圳等城市如火如荼地展開,以及一些西部的城市。深圳的大芬村畫家群落和油畫產銷基地、北京通州小堡村的宋庄藝術家聚居地和藝術品產銷基地、北京朝陽區的798藝術高地等,都是當今藝術產業化的代表。

▲798創意園區

從市場上來說藝術的產業化是商業化的必然結果。藝術產業化實質上也就是發展文化產業。藝術產業不同於文化產業的地方在於其主體是藝術作品,而非一般的文化用品或普通商品。但藝術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相同處都在於實用目的、規模化、商業化、資本化。

實際上藝術產業化是資本的邏輯統治了藝術。資本遵循「投入-產出」的鐵律,無孔不入地滲透到人類的一切盈利性活動中。藝術的獨立性無疑也受到資本邏輯的制約。但資本在控制藝術時也面臨悖論。這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必須將藝術生產規模化、產業化,但藝術為了保持自己的品質,又必須保持自我、堅持個體化,要努力掙脫資本邏輯的控制,尋求藝術的獨立存在。因此,藝術產業化全部的奧秘就在於藝術家本人能否與資本的邏輯力量之間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既利用資本的力量,又能保持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才華。

▲武漢k11藝術村

在藝術產業化的進程中,資本與藝術之間的平衡著實難掌控,一旦不平衡,那麼問題也隨之而來。面對藝術產業化我們應遵循藝術生產的辯證法,既要生產,又要私密;既要規模,又要個體;既要數量,也要質量。簡單來說,在藝術產業化的發展中,我們既要維護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和創作空間,又要讓藝術真正的帶動產業的發展。

丨藝術產業化的利與弊丨

藝術產業化的發展既有利也有弊,我們無法斷言在未來,藝術產業化該如何走。但是我們不妨也看看藝術產業化利與弊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藝術的產業化帶來藝術生產的規模和繁榮。首先是藝術家群落或藝術家聚居地的形成,超越了傳統的藝術家個體化、私密性創作,把藝術創作當成了一種集體性的、規模化的生產過程,從而在產量上、在影響力上形成藝術生產和銷售的市場效應,促進藝術生產。其次,藝術家們的聚居,有利於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和競爭,在技法、創意、境界等諸多方面促進藝術質量的提高。19世紀來自法國外省和歐洲的文學青年,即使衣食無著、流浪街頭,也要在巴黎待下去,目的就是為了在名流雲集的首都儘快成長、一舉成名。因此,藝術的產業化給藝術的產出帶來了新的景象。

▲上海M50創意園區

藝術的產業化的弊端表現在,首先是藝術家的創作動機名利化。沒有經濟頭腦的藝術家將很難在藝術產業化基地生存。產業化機制,將藝術家逼進了商業化的境地,與藝術創作要求的動機純粹、為藝術而藝術相去甚遠。其次是藝術創作的周期因當下的功利需求而縮短,作品的質量自然下降。古代那種十年磨一劍的內功修鍊也將不復存在。重複、複製將成為藝術生產的代名詞。

其次藝術家的群體性聚集,使藝術家個體告別了原本多元而豐富的生活方式,而走向單一的非自然的生活模式;藝術村的職業化,使藝術家喪失了原先作為普通人所擁有的那種平常性的生活體驗;尤其是藝術村的產業化把社會的各種力量和資源聚集在一起,資本和權力越來越深地介入其中,造成了極其商業化和競爭性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危機與機遇共生,無奈與誘惑並存。長期處在這樣的生活狀態和文化氛圍中,藝術家難免動搖那份純真的追求,最終甚至背離內在的心聲,而轉向對名利的追逐。產業化必然推高當地的物價和房價。隨著生活成本的日益攀升,藝術家不得不迎合大眾低層次的審美需求,擺地攤、接訂單、畫行畫,什麼活都得干,或者就在艱難的掙扎中敗走。少數藝術家也許最終獲得了市場的接納,卻往往都是在忙於炒作,忙於營銷,忙於迎合藝術市場的需求,或者為了賺取外幣而忙於跟風西方的審美。他們只有努力營造畫面的視覺衝擊力,追求所謂的個性化效果,並不斷地變換視覺圖式的面目,才能滿足多元和多變的消費需求。這種設計和製作出來的為個性而「個性」的藝術作品往往是虛假的、缺失自我的,因而也是缺乏個性的。在藝術家身上,原本具有的那種真誠、自信、執著、自由和鮮活的生命力漸漸消逝,張揚、激進、反叛、勇猛、敢於創新的藝術姿態開始喪失。藝術家剛剛擺脫體制美術觀念的束縛,又落入了商業遊戲規則的泥潭。

▲深圳大芬村

產業化經營給藝術生產領域帶來滾滾財源,讓藝術家有了生存下去的可能,這是大眾文化時代的饋贈。但一切都以逐利為導向,會不會讓藝術失去原有的韻致?這確實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結語:

在文化產業發展大潮不可阻擋的今天,藝術產業化發展是時代發展之勢。但是藝術產業化的發展有利有弊,希望在未來的發展中,可以建立一個健全機制來維護藝術產業化的發展。


推薦閱讀:

天風宏觀重磅:債務周期趕頂,中游的復甦能否持續?
中信策略論壇乾貨大匯總:從 PMI 到有色、航運、天然氣,總有你想要的
完善國際石油體系:中國的角色和作用
國產供應鏈---手機結構件領域的中國力量

TAG:纸艺 | 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