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我們需要為正義感找到正確的方式
關於江歌案,第一時間就知道了,但要我能第一時間擺明態度卻是非常難的。
這樣一起兇殺案,已經演變為不僅僅只是渣男、毒閨蜜的問題,它反映出來了很多複雜的人性,不是只用情緒去做判斷的。
每當看到「道德」、 「網路暴力」、「隱私泄露」、「暴力傾向」、「死刑」這些字眼的時候,我都會非常謹慎。這些詞很容易帶給我們情緒感,而蒙蔽我們對正確性質的思辨力。當然,這些詞本身也是全世界都在反覆討論的問題,其複雜度並非三兩句話能解決的。
1、道德、隱私泄露、網路暴力——劉鑫
這起案件目前大眾越來越多的在關注「劉鑫」,大眾們對重要的涉事人劉鑫進行道德審判,盡情地吐唾沫、扔炸彈。以「咪蒙」為代表的大V們,更是充分利用了煽動和宣洩的伎倆,讓大眾痛快的揮霍同情心和正義感,以致於很多人都忘了,這件事的直接兇手,是劉鑫的前男友陳世峰。
當然,劉鑫的確有道德缺陷,但她卻並沒有觸犯法律法規。在這種情況下,在法律法規外,我們希望對不道德的人也能予以一定的譴責和懲罰,同時我們更希望通過這樣的聲討以達到普及道德觀念和教育的效果,警示社會上其他自私惡毒的人。
但我們是不是也應考慮界限問題?這樣的群情激奮,這樣的隱私泄露,是否已經偏離道德初衷?
現在劉鑫一家的電話號碼、工作單位、家庭住址、車牌號、身份證號……所有隱私全部在網上曝光,一分鐘三通侮辱電話,無數侮辱簡訊,劉鑫被工作單位辭退,甚至劉鑫及家人都受到死亡威脅。這已經構成了一場集體暴力了。
大眾們通過這樣口誅筆伐的行為,究竟是想實現怎樣的結果?希望劉鑫懺悔?跪地求饒?一生黑暗?萬劫不復?最好跟殺人兇手一起去死?這種方式除了增加了又一起家庭悲劇外,什麼意義也沒有,無法改變過去也無法改變未來。道德輿論的審判,最終都會演變為宣洩鬱結和社會情緒,而不是為了真相。
打著道德名義而發起的網路暴力,這種行為所造成的影響是非常惡劣的。
如果我們認同對劉鑫應該發起這樣的行為,那麼小三呢?家暴者呢?打罵孩子的保姆呢?以此類推可否蔓延到那些亂插隊的人?電影院打電話的人?不制止熊孩子的家長?隨地吐痰的人?蠻橫粗暴的人?很快,我們就會發現道德變得沒有界限無所不及,正義行為也會更加升級更加激烈。
我們當然反對不道德,我們也抨擊不道德,但卻不能任由自己情緒控制,將正義和憤怒轉化為對他人的私刑和制裁。
我們民族在「私刑」上受到的巨大創傷是世界絕無僅有的,所以我們更應該對集體性辱罵和傷害現象保持極高的警覺性。
2、暴力傾向、死刑——陳世峰
陳世峰是誰?
公開信息顯示,陳世峰,26歲,曾就讀於華僑大學廈門校區,2015年到日本福岡語言學校,2016年就讀日本東京大東文化大學漢語研究科。事發時,他正值研究生一年級。
在知乎上一名來自陳世峰本科期間的前女友的回復,當初兩人因分手發生爭執,她被陳世峰拖到樹蔭里,踹肚子,狠扇巴掌。趁著有人路過,姑娘大聲呼救跑回宿舍,耳鳴一整夜,整整半個月吃飯都疼。
她事後想報警,調監控,但事情卻被學校里強壓留下來。為了躲避陳世峰,姑娘回老家呆了一個學期。而陳世峰卻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學校甚至讓他從8人宿舍搬出,給他安排了留學生宿舍單間住著。
這樣的情節,是不是非常熟悉?我們身邊是否太多這樣的暴力事件最後都不了了之?婚內家暴現象、父母虐待子女現象、男女朋友暴力現象,我們近幾年來看到的太多太多。最後呢?施暴者完全不受處罰,警方更多是息事寧人,受害者無處申述。這樣消極化的解決方式正縱容了暴力分子的有恃無恐,也助長了暴力傾向的蔓延,釀成一樁樁本可以避免的悲劇。
陳世峰就是這樣一個施暴者,如果在第一起暴力事件被發現的時候,就能有社會各方的重視和教育,對暴力傾向的人有干預有預警,也許就能制止施暴者的暴力升級,拯救其他寶貴生命。
然而,現在輿論的關注點又一次失焦,整個網路忽視了陳世峰的暴力傾向,無視暴力事件的惡劣性,而是在反覆斥責劉鑫,而劉鑫曾經也是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所以,通過這樣一場輿論浪潮,最終我們除了抨擊劉鑫,什麼也沒有改變。未來我們社會暴力事件依然會存在,且依然無法獲得有效干預,更無法拯救那些潛在受害人。
我希望我們的伸張正義,我們的善良道德,我們的群情激奮是能夠推進社會進步的。就如韓國電影《熔爐》,反映出的社會問題受到社會大眾的高度關注,推進了韓國政府與立法機關通過《性暴力犯罪法特別修正案》,並通過相關的監督法案,讓福利機構進入了監督之下。
同樣,對於這一案件的輿論發酵,能否讓大眾和政府進行有效反思,去真正解決能解決的問題,改善能改善的現象呢?
推薦閱讀:
※社會的暴力運行模式---《追龍》影評
※熊,白兔和蜜蜂>一方黑童話No.1mAP9【創刊號】
※在遊戲中展現暴力,是嘩眾取寵還是實際探討問題?
※親密關係中的暴力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