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站:瓦爾帕萊索【Carnival】

突然有點想念南美。那就離開非洲,繞過好望角和麥哲倫海峽的怒海,去看看盛產紅酒和詩人的智利,在這個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找一個居中的港口——瓦爾帕萊索(Valparaiso)。

瓦爾帕萊索成為重要港口的原因非常簡單,在巴拿馬運河開通前, 歐洲人進入太平洋只能繞行南美洲南端,於是瓦爾帕萊索成為船隻在繞行美洲南端前後最合適的停靠點。歐洲移民幾個世紀在這裡絡繹不絕,特別是美國搞西部大開發時人氣最旺,各種文化的交融逐漸讓小漁港發展成多元包容的現代城市,也是大航海時代促進文明進程的一個例證。

該城市的最大特點就是色彩斑斕,彷彿某油漆的活廣告,其實也是個美麗的意外。當年人們蜂擁而入後,自然對住房的需求量非常大,基建材料可以就地取材,但是油漆卻要從海外一桶桶地舶來。這一批油漆是藍色的,下了船就被一搶而空,下一批又是紅色的黃色的,等又等不及,那就先刷上吧。瓦爾帕萊索的地形還是依山傍海,有點像青島嶗山,所以這房屋就建的比較有層次感,一層層的彩虹色刷上去,哪能不好看?

為方便居民上下山頭而建的電梯(Ascensor),實為軌道式纜車

隨處可見典型南美魔幻主義風格的塗鴉

聖心大教堂(Iglesia Sagrados Corazones)是當地的宗教中心

索托馬約爾廣場,中間是為了伊基克海戰而鑄造的英雄銅像

我們到港時恰逢狂歡節,這場景豈不令人歡喜!盛裝舞步和整齊的鼓樂帶動著人流涌動,滿街的歡樂人群渾身塗滿了油彩,穿戴的千奇百怪恣意玩鬧,姑娘們笑得像花朵一樣綻放,讓我不禁想到《海賊王》的那幫二貨每一次在新港口戰勝強敵後例行的盛宴……

https://www.zhihu.com/video/913522361549090816

狂歡這個事早古就有,以非理性的各種形式來釋放娛樂衝動,是生命力的展現,在人類歷史活動中有極深的烙印。狂歡是喜劇的基本形式,在西方是起源於秋季豐收後人們舉行的狂歡歌舞,比如最早的「鹿節」(Fiesta del Ciervo),男人們穿起動物的皮毛偽裝成野獸,在田野里自由奔跑,飲酒作樂甚至在公眾場合性交。這也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現象,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上元節,其實也是一種狂歡。作為春節的收官,民間會自發地通過張燈結綵、猜燈謎、踩高蹺、舞獅子、耍龍燈等公眾場合活動來掀起娛樂高潮,在政府「與民同慶」的原則默許下,平日的禁忌感也被打破,男女奔走不禁,自然造就許多浪漫情事。《詩經?溱洧》里寫上巳節情形,「洧之外,洵且訏樂」,在這樣一個迷醉的氛圍下,「伊其相謔,贈以芍藥」就不需要禮教的束縛了。

*小勃魯蓋爾《嘉年華與四旬齋之戰》

狂歡從最初的原始儀式發展而來後,逐漸加入了宗教色彩。所謂嘉年華(carnival)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基督教的「謝肉節」,在四旬齋(耶穌復活前四十天,需禁食)正式開始前幾天的一個慶祝活動。宗教這個東西太嚴肅,伺奉神祗的僧侶們又死氣沉沉沒什麼好聲氣,過了今天就吃不上肉了,還不得藉此良機好好樂一樂?慶祝活動的主要方式一是大吃大喝,二是化妝遊行,群眾不分階級的狂歡很容易就出現逾矩之舉,甚至出現接管市政府、衝擊教廷的無政府主義狀態。

在原始社會的民俗中,格調嚴肅有組織的祭禮和嘲諷神的喜劇性集會共存,英雄人物與滑稽人物對立,隨著社會等級分化,嚴肅性進入官方層面,而後者大多沉降到民間,只有嘉年華這樣的機會才能讓其浮出水面。16世紀拉伯雷《巨人傳》里就詳細描寫了狂歡節的巡遊隊伍,敲鑼打鼓極盡喧嘩;《巴黎聖母院》里也有類似節日,大學生們和教會人士、娼妓一起過狂歡節,人們打扮成各種年齡、各種宗教怪物或是野獸模樣;最為無聊的中世紀也有「傻子節」,教堂外有大型的化妝遊行,有教士將僧袍反穿,有打扮成女性,戴起怪誕面具,把內褲套在頭上,甚至裸體遊行,有時還相互鞭笞。

*莎翁喜劇《第十二夜》里中世紀的傻瓜主教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無因的。在食物相對匱乏的年代大吃大喝甚至鋪張浪費,其實是符合中世紀歐洲農民的生活習慣的。和講究「年年有餘」的中國人不同,歐洲人更喜歡「從頭再來」的感覺,具有狂歡節性質的活動,一般選擇在歲末年初或者糧食豐收後,例如早期的羅馬牧神節(12月)、油膩星期二(Fat Tuesday)、聖約翰日(6月)、環地中海地區的篝火節(夏至)等,將一季的收成消耗殆盡,是來季豐收的最好預兆。

*羅馬牧神節的狂歡甚至允許奴隸放任,自由民和奴隸階級之間的區分暫時廢除

透過荒誕的嘉年華式變裝以及揶揄、調侃的表達方式,其實也是一種調和社會關係的手段。蘇聯學者巴赫金(M?Bakhtin)在《拉伯雷和他的世界》里探討了喜劇和宗教、狂歡和儀式等問題,他認為人們通過對宗教和政治形式的滑稽模仿,創造出一個與常規社會秩序、人際關係不同的「第二世界和第二生活」,也是人類心理和生理二重性的反映。這種「第二世界和第二生活」本質上是一種更加平等的幻象,男扮女、女扮男、高位者打扮卑賤、平民偽裝成上流人士,無不是一種社會階層的打破,自我身份認同的逾越,雖然是暫時的,也能帶給人們極大的滿足。

拉美人民的熱情加上狂歡節的傳統,令每一位參與者都愉悅難忘。有人可能會喟嘆一句:可惜我大中國沒有這樣的節日!你錯了。我們早就超越這個階段,達到狂歡的終極形式了。在「互聯網+消費主義」的商業社會,中國人的狂歡衝動都傾瀉在微博熱點和淘寶購物上,前者在政治上和不同階層享有表面平等的對話權,後者在經濟上達成。「我為我的愛豆打call」、「我和我的偶像用同樣的香水、皮包和化妝品」,嗯,也不失為一派民主和諧自由平等之盛世景象呢。

題圖為索托馬約爾廣場智利海軍總部,帶*為網圖。


推薦閱讀:

第八站:阿姆斯特丹[Art]
葉檀眼中的這座「尷尬之城」其實還有很多槓桿可玩
海參崴是如何成為俄國港口的?地球知識局
碼頭拴纜繩的大鐵錠子學名叫什麼?
港口和碼頭的差別是什麼?

TAG:港口 | 城市 |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