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基礎,其實是個無底洞
Lynne安藍問了我一個問題。
核核,一個問題: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某鋼琴家教學生彈鋼琴,不是從基礎的教起,而是隨手扔了一篇很難的曲子,學生心有抱怨但仍努力完成,後面也似乎越來越難,但回過頭來發現,最初那首很難的曲子學生們已經能夠很流利地彈出。這篇文是在初中讀到,幾乎改變了我整個學習生涯。但是!某學習策略師說,最理想的知識模型其實是從易到難,慢慢掌握知識框架。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前段時間真的幾乎面臨崩潰。。調整好複習進度之後發現,普通的周測日測完全不能滿足題量要求,特別是數學這種科目,不做到每天8小時根本收不住,但是複習是必須要的,還有其他科目,即使不測試也必須複習。那麼在大方向不出錯的情況下,複習與進步比例8/2是否合理?
回復如下:
首先,回答「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問題。
我在大學的時候猛讀書,為將來打基礎。因為,不知道將來做什麼,想做的事情太多,所以讀書特別猛,特別多。雖然讀的多,但是讀書效果,並不好。經常讀的很焦慮。眼看四年就要過去了,圖書館裡的文科閱覽室和理科閱覽室里依然有許多門類的圖書,是我不曾涉獵的。比如宗教學、考古學、文獻學之類的,還沒閱讀呢。更別說保存本閱覽室、港澳台閱覽室了。面對圖書館,我知道,我的知識到處都是漏洞。
這個問題直到研究生的時候才得以解決。那時候我讀了物理學家溫伯格的一篇文章。那是溫伯格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的一次針對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演講。他剛好講到從本科生到研究生過渡,進入物理研究的那段經歷。起初,他啥也不懂,根本找不到北。然後,一邊聽最前沿的演講,參加研討會,一邊回去自己讀書、讀文獻,不知不覺之中,研討會能聽懂的越來越多,而且可以參與討論了。再後來,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題目,然後進入研究狀態了。
其實許多物理學家,本科的時候是學歷史、學文學的,後來很厲害,甚至拿諾獎。
溫伯格說了半天,有兩層意識。第一,你得進入做事情的環境,對於科研來說,就是直接參加研討會。第二,根據你想做的事情,回過頭來打基礎,來得及。
溫伯格做物理研究的基礎,相比於許多人來說並不好。他打基礎的方式,就像你提到的那個例子。老師上來就是一首很難的曲子。學生硬著頭皮拉下來了。那就是很好的起點啊。曲子本身是完整的曲子,可以用來表演,但曲子本身已經包含了許多基本功了。
這其實是兩種思維方式。
一種是,首先打基礎的思維。這種思維方式下,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打好基礎了。對於學生來說,一做題就知道自己水平了。否則,整天看課本、看書,打基礎。考試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浪費了多少時間。尤其是,對自己產生了多麼大的誤會。有些人一看書,坐那兒不動兩個多小時,不動筆,沒有寫下一行字。其實,元神出竅已經很久了。一整天都在神遊。
另外一種思維,是做事情的思維。永遠以做事情為主要內容,以把事情做到為目的。這樣,學習就更有針對性。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那麼打基礎就是個無底洞。
相反,如果你總想著把事情做好,絲毫不屑於打基礎,那會是更大的無底洞。例如,總想著做題,拿高分,而忽略了題目里的基礎知識、基本解題步驟。那就是把進步建立在流沙之上了。實際上,每道題目,或者每個科研項目,每個工作項目,都包含著相應的基本功,相應的基礎。做的時候就要用基本功,做的不好的時候,就要補上漏洞。特別是要補上最細微的漏洞,人與人之間的功力差別就差在細微之處。這樣,隨時隨地都在前進,隨時隨地都在打基礎。
關於,你問的第二個問題:複習和進步的比例是多少為好?
就拿進步本來說。所謂的進步本是指,把我新弄懂的,做錯的不會做的都弄會了,記錄下來的筆記本。
如果進步本裡面的東西,我沒有完全記住理解消化,我就不會開始新的內容。
多年之後,我看到曾國藩讀書也是同樣的辦法:一頁沒讀懂,不讀第二頁,一本沒讀懂,不讀第二本。
「一書未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徇外為人」。他打仗也是這樣的,「結硬寨、打呆仗」,「凡與賊相持日久,最戒浪戰。……寧可數月不開一仗,不可開仗而毫無安排算計。」
這樣做看起來很傻,其實最精明。如果已經學的不斷在遺失,那再學新東西,肯定也是重蹈覆轍的。所以,不斷複習,就是止損。讓損失止住。止住的前提下,凡是新學的,就果真能學到。知識的積累和進步,就是顯然的了,踏踏實實。
「人笨就要多讀書」提醒我,其實曾國藩的做法,正是《弟子規》裡面的學習方法,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上面所寫的曾國藩讀書片段,主要在後半句「此未終,彼勿起」。前半句,「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細節的技術,是讀書技術,特別適合用來快速提高英語,調動全身肌肉感官和思想讓效能翻倍。
所以,我應對考試的學習時間安排都是這樣的:複習以往內容的前提下,其餘的所有時間用來學習新學的東西。
過程中,通過測試,不斷找到攻克目標。
整個過程有條不紊,欲罷不能。困了就睡,醒來就是戰鬥。
你說有時做數學收不住,一做8個小時。這正常,也是很好的標誌,說明你學進去了,進入狀態了。就像前幾天,我凌晨4點多在【思維編程】里發帖子,居然立刻有人回應。其中居然有高中生。他的留言是,「越學越興奮 睡不著了」(饒照塵)。
我覺得進入這樣的學習狀態,比分數、成績什麼的都重要。
各行各業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是能進入這種瘋狂的學習狀態的人。
反之,不能進入這種忘我的狀態卻能取得很大的成就的人,無論在生活還是在書籍里,我都沒有看到過。
——————————
評論精選
李木木
真的有道理,我初中暑假補數學。家教直接拿五三給我做,好像是B版的,家門口的數學老師說我這個家教不行,讓我爸給我換。我爸死馬當活馬醫,家教就一直給我講五三,錯題集中放本子上,基礎公式碰到就記,結果初三開學考數學128,以前我數學從沒及格過。
戴蒙德
非常對,我寫文章也是一樣,猛的跨一大步,以為自己完不成,其實最後也順利完成了。
qxj066
雖然你的每一篇文章都看過,還列印下來給孩子學習,但有個問題想提醒你,大多數學生不合熬夜學習,違背自然規律。該剎車的時候要剎車,開車開的再好,也要想著給車加加油,希望你不要暗示開夜車的都是好同志,畢竟很多學生深受你的影響,希望你注意。
回復:
第一,我從不主張熬夜。
如有誤會,是閱讀理解的問題。
成年人裡面,有幾個人懂的什麼時候該剎車?什麼時候該加油?又有幾個人懂的如何剎車?如何加油呢?有什麼根據認為自己說的是對的呢?
有幾個人懂的什麼是自然,什麼是規律呢?
就我所知,我周圍的人懂得一條自然規律的,都極其罕見。
第二,我們太小看孩子,也太小看學生了。
惠勒問,「大學裡為什麼要有學生?」
沒人回答。
惠勒說,「因為有老師不懂的問題,只能學生來回答」。
蒙台梭利說,許多人之所以低能,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而是人為的限制。她不惜用「低能」這個詞兒。這其中包含了多少痛與多少恨,又包含了多少的悲與憫。或許設身處地的想像,一個女人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即便學校被查封,自己的著作被焚毀,仍然以一己之力建了4000多所學校的艱辛,才多少有所了解吧。
推薦閱讀:
※15個方法最快速提高學習效率!
※搭建自動化輸入系統,2017 年我這樣高效獲取信息
※深扒《老友記》——史上最全老友記學習筆記S03E21
※別說「不可能」,這些牛人說過的「不可能」都錯了。時代周刊的盤點
※深扒《老友記》——史上最全老友記學習筆記S03E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