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的「小的時候」
現在活著的人如果可以回憶的最早的中國製造業,應該就是建國前的民國時期的工廠。民國時期製造業的資料散見於各地的地方志,民國時期的中國工廠沒有很多人想像中那麼積弱,比如虎牌豬鬃(這個算是養殖和手工一體);確實也完全也稱不上強大,比如漢陽造的步槍就是沒有鬼子的三八大蓋好,工業不行在戰爭期間劣勢明顯。基本上那個時代中國的勞動密集的輕工業還說得過去,而技術和資本密集的重工業就很差了。所以最早的民族資本家多數以紗廠棉紡廠起家,解放前武漢的首富就是棉紗行業。後來這些民營工廠基本上都用各種原因國有化了,武漢當年的一條新聞,說是一個給志願軍的醫用紗布投毒的資本家被槍斃,工廠被沒收的真實故事。
大致來說那個時代企業家沒有遇到好時候,即使企業經營得不錯,也會被日偽政府、民國政府和後來的新政府沒收。有人可能不了解民國政府沒收怎麼回事,如果一個工廠所在的城市先被日本人佔領,工廠被日本人沒收的話,即使抗日勝利城市光復以後,工廠還是會被民國政府的接收大員當作「偽產」沒收的。
建國後雖然在重工業上面有了進步,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製造業布局基本上不是為經濟服務的,而是軍事和政治。尤其是三線工程以後。三線工程本身的目的是即使中國在戰爭期間丟失大片的領土,製造業可以依舊不停擺的生產物資,這就需要非常分散甚至偏遠的工業布局。有人會認為這個戰略是預防外敵入侵的,其實也有預備內戰的布局,下面是一段我讀過的印象深刻的談話:
1965年10月10日,毛澤東在同大區第一書記的談話中說:「中央出了修正主義,你們怎麼辦?這是很可能出的,也是最危險的。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義,你們就造反,各省有了小三線,就可以造反嘛。」
所以,建國後到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製造業不掙錢,依靠那個時代的剪刀差政策,價格上依靠農業來補貼工業,甚至工廠依靠直接的補貼存活。畢竟是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事情。記得一個計劃經濟時期的故事,說是有一年國家印出去的錢太多了,到年底還有很多在外面沒有回籠,因為擔心這些」籠子外面的老虎「,於是國家決定額外生產一批手錶、自行車之類的本來有錢沒票也沒不到商品,高價出售以回籠貨幣。
計劃經濟時代工業品出口倒是比國內還便宜,甚至比成本還便宜,主要是為了換取外匯,但無論款式還是技術都勝不過同類商品的話,那就只能便宜賣。
農業品因為國內已經很便宜,所以不會為了外匯便宜出口銷售,自己都不夠吃,甚至不可能銷售。但是會和海外換糧食。據我父親回憶,國際市場大米的價格是麵粉的兩倍以上,而國內大米和麵粉很接近,所以出口大米,換回更多的麵粉就可以養活更多的嘴巴。
對於計劃經濟沒有概念的話,那就再講一個故事,多年前報紙上讀到的:也是計劃經濟時代,某一年臨近過年,北京市政府花了很多天開會在研究一件事情,就是政府想讓每一個北京市民吃到帶魚,最後這件事情落實下來政府花了1000萬,我也忘了是每個市民可以吃到一斤還是兩斤。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和日本的工業差距是相當的大,中日邦交正常以後日本支援過中國化肥,有點像現在南朝鮮支援北朝鮮化肥。當時支援的日本尿素,當時中國農民很是驚訝日本人的「奢侈」,因為裝尿素的袋子不是紙袋,不是蛇皮袋,而是尼龍袋,於是用完尿素的尼龍袋成為農村的搶手貨,人們可以裁剪它作為不要布票的布匹,用來做衣物。
然後就是改革開放了,改革開放之後國內最火的工廠是電子廠,電子這一塊國外發展二三十年了,國門猛的打開,肯定是惡補的行業。在內地,我一個表哥進電子廠,居然用了一塊手錶去托關係。後來從廣東的朋友那裡了解到,電子廠在廣東當年也是火得不行。電子廠說要招工,可以將門口的馬路給堵掉。那個年代國營廠青工只有十幾塊錢的收入,港資電子廠可以拿幾十塊;公務員拿幾十塊,港資電子廠主管拿400塊。
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勞動力價格本來就很便宜,還有大批的農業人口等著脫貧。因此,香港台灣這樣一些製造業老闆將工廠搬到內地,就可以立刻有利可圖。最初到大陸的香港企業家並不是什麼財力雄厚的香港人,甚至不是文化很高的香港人。他們特別像改革開放之初的萬元戶,弄潮兒的角色,等到風頭過了,很多人都湮沒在越來越強調技術和管理的市場。
我們今天看印度開始啟動製造業,我們會說印度的基礎設施不行,完全不能和中國比,怎麼可能搞得好製造業,說真話我也不看好印度,但原因不是因為基礎設施。因為就我所了解的改革開放之初的珠三角,基礎設施也是很差的。
我就說電力,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用電和今天我們看北朝鮮好不了多少,我所在的城市,每周輪流拉閘停電,是無論居民用電和工業用電一起停那種。我所居住的區是星期三停電,所以當地的工廠是星期三休息,而不是星期天。這還不算時刻準備的意外停電。
我居住的老工業城市尚且如此,何況珠三角這個一直不被計劃經濟青睞的地區,一個三線工程中被算作戰爭第一線的沿海城市。你今天到廣東有足夠年頭的工廠去看看,每一家工廠都有自己的柴油發電機。這是因為廣東停電現象直到前幾年一直很嚴重。可笑的是,在柴油便宜的十幾年前,有開工廠的告訴我,如果用柴油發電,並且工廠可以保證將發出來的電用盡,實際的用電成本是便宜過南方電網的工業用電的,可見當年的工業用電價格並不便宜。
推薦閱讀:
※GE新政 | 工業複合體走到盡頭
※如果轉型成功率是50%,製造業怎樣選擇正確姿勢?
※智能製造(一):少數派的風口
※德國經濟的秘密是什麼
※【伍】人和人們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