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大不了

要暴露一下年齡了,七零八零後的人對這個本子應該都有印象。

九幾年,十幾歲上初中,那時候買個自行車是要有「本」的,不光有本,還要在自行車大樑上的關鍵部位敲上鋼印,車上還要「掛牌」,牌上的號跟你「本」上的號是對應的。

目的嘛,當然是「為了你好」,既然為了你好,那肯定就不是免費,是要花錢的,你出錢給你個本、上個牌、打個鋼印。

父親和我都是良民,人家說是啥就是啥,乖乖掏錢給自行車「上戶口」,才高高興興騎回家。

也有大膽的,根本不吃這一套。於是,也就有在路上查車的集中執法,專查沒掛牌的自行車,逮住罰款。

二十多年過去了,為了陪孩子,又買了一輛自行車,這次沒那麼麻煩了,直接上路,載娃兜風。

電動車滿街跑的時代,也沒見誰再去要求電動車掛牌持證上路了。

時代變了,人性並沒有變。

自行車、電動車落得個「沒人管」的下場,最主要的還是付出和收入比變得不划算了,因為汽車時代的迅速到來,監管部門的主要精力都放到那邊去了,汽車的監管那更是名正言順。

重要的是,創收效率更高。

於是問題來了,你我騎自行車的切身體驗,發這個自行車證的有關部門,對你的實際幫助作用到底有多大?

這個問題,當年不曾想過,如今想來那些躲避發證,直接上路的人才是真的勇敢和智慧。

一出點問題就要求加強監管,這基本上都是媒體報道的套路了,絕大多數自媒體人也沒跳出呼籲監管的思維定式。

在他們看來,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監管不力。然而他們不曾想到的是,恰恰是因為管制太多才導致問題的出現,邏輯跟他們的思路是相反的。

當然,也有可能他們是為了迎合讀者的口味,放棄了自己的邏輯。這就更耐人尋味了,到底是媒體誤導了群眾,還是群眾就配得上媒體的這些灌輸?

幾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導致一個乳業巨頭的倒掉,很多人歸咎於道德滑坡,為了錢什麼都敢做。只有少數人看到了背後的問題根源,那就是蛋白質含量的標準制定的偏高,很多人為了達到官方制定的標準,選擇鋌而走險摻假造假。

所以,監管,尤其是缺乏競爭的監管,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美好。沒有了那些所謂的監管,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從自行車到牛奶,是否把加強監管作為解決問題的終極手段,可以用來判斷一篇文章一個人的學識水平。

攜程親子園老師虐童事件一經曝光,迅速成為熱點。視頻看後,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胸中憤懣,怎麼會有這樣的人渣進入到幼教領域?

不過隨後曝出的背後故事,從邏輯上並不難解釋。

有關部門成功阻止了攜程自己辦園,然後又「熱心地」牽線搭橋引入了第三方辦園,於是「好心」終於辦成了壞事。

幼教機構的辦學質量、孩子安全該怎麼保證?是加強監管還是放開競爭,這是一個考驗經濟學素養的問題。

不過很遺憾,這個問題恐怕大部分人的選擇都是加強監管。因為這更符合直覺和常識,從小到大父母管著我們,老師管著我們,走上社會仍然覺得沒人管怎麼得了。

唯獨缺了一課,那就是經濟學的基本常識。

經濟學的鐵律告訴我們,管制必然帶來更多的尋租、腐敗和傷害,必然與保護消費者利益的說辭背道而行。

人為製造准入門檻,只會擋住正直的競爭者,傷害孩子的那些人,正是善於蠅營狗苟、旁門左道的那些人。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繞過監管,監管的門檻只對部分人有效。這是事實。

市場,不光有一隻「無形的手」,還有無數雙「有形的眼睛」在盯著你,市場競爭之下形成的「信譽監管」更有效,也更高效。

邏輯很簡單,市場競爭圍繞的是「衣食父母」消費者,誰的服務好誰勝出。而有關部門介入的監管卻使得競爭圍繞著掌權者展開,兩者的行為邏輯截然不同。

說出來看似簡單的道理,事實卻是科學遠未普及。

丟掉了自行車證的你,不妨轉發本文一同普及科學。

本文首發同名公眾號:張是之。


推薦閱讀:

日本倒了大霉,中國也沒空看笑話,隔壁三哥正偷著樂!
大學是不是沒有校園暴力?
如何看待「中國目前很多社會問題都是記者偏見報道所導致」的觀點?是否屬實?
中國製造出圓珠筆頭有什麼意義?

TAG:经济学 | 社会问题 | 常识 |